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10-10 03:45:21

【摘 要】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逐步加剧,对居民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此时研究通货膨胀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正确地分析本次通胀形成的原因,才能够为治理通胀提供有效对策。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对策

一、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的分析,从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的几次偏高通胀的规律性可以看出这几次大的通货膨胀都出现了三件事碰头:第一就是经济过热;第二是农业特别是粮食出了问题;第三是货币和信贷的过量发放。如果三个因素碰到一起,就躲不过通货膨胀。

2010年的通货膨胀让人印象深刻,如果仅从物价指数看,2008年的通胀程度其实远远超过今年,但是民众却在今年感受到更多压力。原因在于这一轮通货膨胀小到蔬菜,大到房价,几乎无一不涨。生产资料上,涨价最突出的是铁矿石。生活资料上是小杂粮品种等价格成倍飞涨。食品和日用品的涨价外,两个最基本的原料――大米和棉花也开始涨价,并且来势迅猛。这一次通货膨胀由于调控力度大,表现得比较温和,压力宣泄较慢,每年涨幅控制在4%和5%之内。但由于通胀压力较大,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来释放这种压力。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1.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大力执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先启动8千亿美元救助银行与刺激经济计划,而后又大放印钞机,大量印刷美钞。这样,不仅刺激了国内的就业,而且还使美元贬值,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转嫁了美国的债务危机。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长期顺差导致外汇储备日益增多,截至2011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1811.48亿美元,同比增长11.72%。持续的贸易顺差再加上大量的国际资本,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造成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加,从而加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

2.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强迫人民币升值

目前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引发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若人民币升值,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减少,这将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美元贬值,会导致全球大宗商品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猛涨,从而也会推动中国的通货膨胀。在2010年全球经济基本复苏的环境下,中国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量将会上升。由于世界上主要货币兑美元基本上是浮动汇率,而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相对固定,因此美元下跌必然导致其他非美货币升值,进而会导致其他非美货币兑人民币升值,所以中国会出现一般商品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3.国际资本大举并购国内企业

国际资本逐渐掌控并影响国内大宗商品和基础农产品的价格:比如,2004年,华尔街的金融资本高盛资本进入中国,首先收购了猪肉下游加工厂雨润集团,2006年再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河南双汇。2008年以3亿美元价格收购了湖南福建几十个养猪场,这样高盛就成为了中国唯一掌控上、中、下三游的企业,掌控了整条产业链,就能够主导中国的猪肉价格。

4.央行货币供应过多

从2008年11月开始,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的放缓甚至衰退,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了扩大内需的4万亿刺激计划,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保持金融指标稳定,防止大众心里恐慌和灾后重建等,并且大幅增加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致使货币发行量远远大于经济增长速度。因此,中国政府的大规模投资和建设导致社会总需求的骤增,加速了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而引发通货膨胀的趋势。

5.成本推动

国内成本上升推动了CPI的走高。近年来,国内各种初级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加上劳动力、土地、服务费用等成本的上升,使得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居高不下。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经济蓝皮书》,2003-2010年农民工年均工资平均增长10.2%,近三年涨幅明显加快到17%左右。土地成本也出现趋势性上涨,特别是农业生产成本上涨明显。在国内成本上升的压力下,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剧增,通过价格机制的传导作用,进一步推动下游各种成品价格的上涨。

三、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分析

1.控制货币投放总量

央行应考虑扩大准备金的计提范围,同时将保证金存款、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等逐步纳入准备金的计提范围,从而控制金融机构规避准备金缴纳的动机和行为。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保证货币的合理供应以防御严重通货膨胀的出现。此外,对于现代化的电子货币等流通及其加快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要尽力做出估计,货币乘数产生的影响需要进行更准确的计量与统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使之与虚拟经济发展相协调,避免产生泡沫经济,从而加大通货膨胀的风险。

2.切实增强粮食生产,确保供应充足,稳定粮食价格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增加种粮积极性。例如改善农业基础措施,增加农业装备条件,农业创新科技与应用,培养高素质农民等,从根本上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确保市场粮食供应,坚持粮价基本稳定。同时也可以通过减免税费额度,给予农民一定补贴,加大对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减免过路过桥等各项费用等措施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一旦农产品价格下降,将会有利于整体物价水平的下降,稳定消费者信心。

3.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完善我国的外汇体制

首先要改革结售汇制度,从而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减轻通胀压力。我国长期实行的单一汇率机制存在许多缺陷,面对此次危机,更显现出其诸多不足,因此需要尽快完善人民币汇率管理机制,以应对金融国际化对现行汇率制度的冲击。汇率升值不仅可以减少来自国外的输入型通货膨胀,还可以分担实际汇率的上行压力。此外,也可以切实减少国际资本的积累,从而对国内市场物价起到平抑的作用,减缓我国的通货膨胀。

4.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管理,避免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入

由于中国现在外汇储备已居于世界第一,所以应强化对资本内流的控制,尽力堵住变相、违规资本流入的渠道,建立对国际游资的监测和预警机制。防范短期的资金流动冲击为重点,对外汇进出、外资投资于证券市场等建立多层次的防范措施。做到对资金的合理疏导和利用,将游资转化为长期的投资性资金,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条件已经成熟的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

【参考文献】

[1]金大龙.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3):15.

[2]张远平.中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38-39.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1.

上一篇:智力残疾人社会支持模式再思考 下一篇:国内外桥梁施工方法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