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着眼”让德育在追求与奋进中闪光

时间:2022-10-10 02:41:37

这些年,教育一直处在改革阶段。每一位教育人,都经历了“在梦想与现实间寻找出路”的一个过程:希望、追求、焦躁、困惑……始终在寻觅一个最直接的教育方法。找到了吗?难以言明。新一轮课程改革,用短短四个字回应了人们心中久存的诸多问题――“德育为先”。上海特级校长余会斌深有感触地说了这样一段话:“不管时代怎么变迁,改革怎么推进,口号怎么翻新,基本的教育元素永不过时――育人为先”。

我担任校长工作时逢九年,这九年来让我思考最多的是:学校天天抓德育,德育究竟在哪儿?如何才能抓好德育?

一、着眼于现实――诊弊端、寻实效,脚踏实地直击德育的切入点

面对今天的德育,好多时候给予我们的回声并非都是歌声嘹亮,“唱高调、图虚荣、缺诚信、假大空”等现象,时有发生。其实,我们都感知到:这样的教育方法,有时有效,但有时可能事倍功半,产生不了多大的德育效应。

这里举两组最简单的例子:①2009年,某网校组织一次感恩父母演讲会,上千名学生、家长都参加了。演讲者用悲壮的语调称呼“妈妈”时,确实让人撕心裂肺。当时好多家长哭了,好多孩子也哭了,试想:一次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所有孩子的感情真的升华到感恩父母的理念上去了吗?也许是,也许未必。这期间,一些地方也相继开展了这样的活动,有的当场给父母洗脚、有的给父母磕头,等等。这些活动的初衷,是希望引起孩子们的共鸣,激发孩子们内心的情感。而其实际效果如何?有时是不是可能存在一些大排场、低收获的现象?②某次40分钟的队会,真的能达到180度的转变效应吗?例如,清明祭扫,让学生了解英雄,学习英雄达到目的了。那么,如何让学生树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呢?教育,有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有句谚语:“教育如果不调动学生的兴趣,就如工匠在打冷铁。”目前来看,我们的教育,有时存在以下四个现象。①只重显性教育,不重隐性影响。②只重外在灌输,轻理性研究。③只重道德认知,轻情感体验。④只重单一活动,轻系列设计。这样,有可能致使今天的目标过高,主题过大,内容空洞,实效低迷,不能有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着眼于策略――想办法、重选择、铿锵有力打造德育新天地

(1)策略之一:学会舍得,有“舍”才会有“得”。①舍“超理智式”的交往,让德育回归身边细节和学生的校园生活。所谓“超理智式”交往,是指师生交往中,教师以成年人的话语,在未与学生真实场景对接的前提下,给学生以抽象的大道理,有时学生无法理解内涵,只能被动接受。所以,我们一定舍弃师生间“超理智”交往。例如:美国教育家诺丁德斯先生,为使他的学生有关爱的情怀,她把课程体系重新做了编排:对自我关怀对亲密人的关怀对远方人和陌生人的关怀对动、植物、地球的关怀对人造世界关怀对理想关怀。再如,今天的德育论坛中心是让教育充满爱,围绕该中心,分三个层次进行论述:爱自己、爱岗位、爱学生,从近到远,从具体到抽象,从高、大、空中回到近、小、实。②舍弃“说教、灌输”模式,创设体验空间,让德育触动学生的情感。③舍弃“一蹴而就”的认识误区,对德育进行系列化设计。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德育内容。④摒弃那些看起来热闹,做起来无效的作秀,让德育回归课堂,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和主题班队会的教育功能。

在取与舍之间需要老师一种智慧,有时候轰轰烈烈、丰富多彩是一种德育智慧、一种德育助推;有时候,安安静静、简简单单也是一种德育智慧,更是一种发展。“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让我们在德育的道路上,体悟这句古诗、运用这句古诗吧。细节决定成败,细微彰显真情,学校无小事,处处是德育。

(2)策略之二:学会恪尽职守。坚守我们的办学理念,让理念支撑德育,让校训感召德育。多年来,我校在德育上坚持以“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为办学宗旨,坚持“低起点小坡度”的教育原则,致力于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上下功夫,关注48个生活细节,并编成儿歌纳入学生校园生活中。在育人理念上,坚持两句话:人人爱读书,乐读书,读好书;个个学做人,乐助人,做好人。让尚志八字精神――团结务实创新争先,时刻指引师生前行的航程。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从自己的脚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德育之路。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育对象千千万,教育的方法万万千,最好的办法是一边走一边悟,即边实践、边研究、边反思、边改进。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现问题,这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最好办法。最终的目标是:让每位教师都智慧起来,用我们的智慧行动,铺就一条开满鲜花的德育之路。

(3)策略之三:学会一边“编程”一边推进,使学校的德育工作都能在精雕细刻中运行。所谓的“编程”就是编制程序,作为学校领导要学会设计学校的未来,对德育工作的每一个举措,每一项内容都要精心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以最优化的过程去争取最优秀的结果。那么,谁来设计、谁去推进?领导班子是核心,是桥梁。因此,提升班子队伍的正能量是时代的需要,是德育的保证。我们要求领导有德――高尚品德,有人――心中装有孩子,用童心拥抱校园,有梦――领导应该是追梦的人。梦,是激励我们不懈追求的一个力量源泉。

三、着眼于教师――修师德,树正气,点燃激情构筑德育发展的快车道

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前提必须是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是在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师风决定校风,校风影响学风。教师是传播真善美的使者,育人先育己。今天,可能有的人似乎不再相信教师是春蚕、蜡烛、园丁等神圣的隐喻,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光环也在个别人的眼中渐渐淡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有“放眼千帆过尽,收心万水皆平”的境界,但最起码在这个缤纷的世界里不应随波逐流、流离失所。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校坚持抓好两条路线:一是思想意识(树根),二是工作作风(树干)。①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好三个意识:即必须心系学校命运――我就是尚志,尚志就是我,校荣我荣;必须追求真善美――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才是神圣,厚德方可载物;必须摆正教师的位置――是教师就得学习,知识就是我们的职业,只有培厚自己,才能训育全英。②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工作作风:第一,修师德,让校园充满爱。第二,铸师魂,全校上下弘扬一个“美字”:教师形象树立美、学科教学渗透美、班主任工作追求美。因为,班主任牵动万家心,更关联着学校的兴衰,班主任就是学校德育的一面旗帜。第三,讲奉献,让敬业成为教师热爱事业的见证。

走进今天的校园,你会欣然地发现:许多班主任迎着朝阳来,伴着暮色归。假如你走进办公室,你会随时看到教师们万字摘抄、伏案疾书、认真批改、促膝研讨的情景――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你有感而发:这里的教师如今的工作作风变了,工作务实了、亲情浓了、爱心多了……可以说,一大批教学骨干、师德标兵正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他们正以一种奉献、一种真诚、一种宽厚之心,在各自所分担的岗位上发挥着潜能。

四、着眼于特色――抓活动、强素质,搭设舞台精彩纷呈,让系列活动助推特色德育

“成才先成人,成为中国人,成为现代中国人,成为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这是我校新确定的德育工作大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如何构建特色德育?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面对个性差异学生,如何使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事实已经见证,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是最好的教育途径。以活促请、以情促德,要让系列活动成为德育的主阵地。①寓德育于学生的养成教育活动之中。②寓德育于传统节日活动之中。③寓德育于每日的常规机制进程之中。④寓德育于各种赛事活动之中。⑤寓德育于第二课堂活动之中。⑥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⑦寓德育于班集体建设之中。⑧寓德育于校本特色体验之中。⑨寓德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其实,我们都知道,德育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让我们秉承一个共同的教育理念,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认认真真走直每一条线,让德育回归教育的本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早日成才。

上一篇: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企业的持续创新 下一篇:论王夫之和宋时烈的气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