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病症”及“诊疗”

时间:2022-10-10 01:38:15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病症”及“诊疗”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师生间进行有效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在课中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数学思考、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以及达成导学目标的行为方式之一. 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设问的有效性对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更应具有指向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高度的参与激情. 但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仍存在许多的“病症”,在此,笔者利用本文谈谈粗浅的看法并提出“诊疗”的策略.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病症”

1. 对新理念理解有偏差,在课中“满堂问”

2011版新课标再次强调教师在课中一定要采取启发式教学. 但由于部分老师对理念理解的偏差,他们简单地认为: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提问或很少提问,就是“灌输式”教学;衡量及评价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取决于课堂是否提问或提问的多少. 这导致了他们在教学时“满堂问”,只顾提问的数量,不求提问的质量,大多采用“问答式”,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的思考时空,表面上教学互动是热热闹闹,实质上学生的思维都是处于低级阶段,没有真正地动脑,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步衰竭.

2. 课堂教学预设封闭,教学效果低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设问”是讲求艺术的、科学的. 但部分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讨论探究的细节,过分看重自己的提问预设,看淡了学生回答中的生成. 教学时习惯于自己提问,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迫切希望得到相关数学结论. 这样做,虽然能够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但表面的“繁荣”掩盖了教学的低效和无效,学生几乎无所得、无所获.

3. 提问的面狭窄,两极分化严重

新课标提倡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各个层面的学生,促进学生全员的发展和进步. 但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能把这些落实到位. 譬如教学提问时,他们都习惯于提问、追问优等生,心中无视其他孩子的存在:是否跟得上学习进度,是否跟得上学生集体的思维,等等. 教师的这种做法,对优等生是一种鞭策,固然能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但对于其他的孩子却是一种鄙视和排斥,导致他们越来越孤单,越来越不愿意参加数学活动,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最终使他们的学业水平越来越下降,使班级学生的分化日渐明显. 4. 提问形式策略单调,学生兴趣不足

笔者发现当前的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依旧是以背诵、记忆性问题为主线,提问的方法“粗暴”,形式“简单”,都是单句质问、直问型,结果学生的回答都是“齐答”. 整个课堂都是教师在“占领”,没有学生自由发挥的时空. 另外,这种“单句质问、直问型”的问题,往往没有知识的“前奏”,没有变式,没有对学生进行思路的启发,具有一定的“刚性”,也经常造成学生心理紧张,使他们缺乏课堂学习的安全感,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诊疗”策略

1.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师备课时不能“坐井观天”,应当务实地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接受新知能力的高低、思维习惯,等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我们在备课和课中才能有指向性的提问,才能很好地把握“设问”的难易度,才能保证提问的效益. 在问题设置时,一定要使其具有开放性、立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让他们经过一番激烈的思考,甚至是思维的“角斗”,这样就定能使他们记忆深刻、领悟透彻. 当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艰辛的思维历程得出正确的答案后,我们教师一定要舍得用激励的语言来表扬和鼓励他们,让他们在我们的赏识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 重视提问角色置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著名数学家康托尔曾说过:“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因此,在教学中绝对不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应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生“疑”,鼓励他们自己去质疑教师、教材和同学,自己发问.

3. 提问“大众性”和“多样性”,促进学生的全员发展

数学课堂应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进步与发展,所以课堂提问应该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 对此,我们的课堂提问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全面衡量学生的知识水平,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努力使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参与数学活动、回答数学问题,即相对滞后的孩子回答一些信息型或记忆性的题目,较好的孩子回答一些初步理解型的题目,促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简要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优等生回答一些开发性、创新性的问题,并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思路进行综合分析. 当然在此过程要顾及学生的情感,多关注那些性格内向、表情困惑的学生,多鼓励他们积极思索,多指导他们,促进他们甩开思想包袱参与数学活动.

4. 体现课堂提问优化策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感染力、号召力. 因此,我们在设问时,除了内容要新颖、形式要活泼外,还要注意在问题里面设计一些“玄机”,给学生造成悬念,促进学生好奇心的增强. 这些“玄机”可以设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的联系处. 教师若能在这些“玄机”处提出合理、科学的问题,就一定能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际、低层次与高层次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能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的动力就是良好的数学问题. 它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和反馈的桥梁;它也是师生间实现有效互动,产生情感共鸣的桥梁.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体验教学的探索 下一篇:基于学情 自主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