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下环境监测与分析课程群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10-10 12:40:13

“卓越计划”下环境监测与分析课程群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基于教育部关于“卓越计划”培养的目的和要求出发,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本文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优化和强化实践环节三个方面对“环境监测与分析课程群”建设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卓越计划;课程群;教学改革;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33-02

“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于2009年12月由教育部正式启动,“卓越计划”的目的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工程应用技术人才,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优秀的后备工程师。我校的“环境监测与分析课程群”建设是将《水分析化学》、《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与水分析实验》三门课程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配置,目的是优化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就“卓越计划”下“环境监测与分析课程群”建设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一、整合与培养师资队伍

目前高校的教师都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历,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但绝大多数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程经验,给“卓越计划”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师资队伍中教师是否具有工程背景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环境监测与分析课程群”建设中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对师资队伍进行了整合。我们的教学队伍有6人组成,职称结构及学历结构见图1和图2。

本教学团队师资结构及职称合理。在授课安排中,根据课程群中各课程的特点和授课教师的特长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了调整。《水分析化学》这本门由于原理性较强,计算推导内容较多,由副教授和讲师主讲;《环境监测》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由两名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主讲;《环境监测与水分析实验》课程是课程群中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是学生在学完《水分析化学》和《环境监测》两门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安排了两名高级工程师和两名工程师担任主讲。在教学过程中,老中青结合,分工合作,互相学习和交流教学经验。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进修学习,鼓励青年老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比赛,安排教师参加国内外相关的教学研讨会,及时掌握学科的发展动向,学习其他高校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近三年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团队的教学水平总体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环境监测》和《水分析化学》这两门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两门基础必修课程,《水分析化学》主要涉及环境分析方法体系,而《环境监测》则依赖于环境分析方法,课程群建设有助于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整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以学生的需要为切入点,以大课程的布局对《环境监测》和《水分析化学》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规划设计,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归纳浓缩,删除两门课程中重复及陈旧的内容,教师在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使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贯通、有机地融合。两门课程前后衔接,由自然科学领域逐步过渡到工程科学领域。在教学方法上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亲自动力实践。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抽象变为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工程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环境监测与分析课程群建设中为了强化实践环节,把《水分析化学》和《环境监测》课程中原有的课程实验重新定位,开设了《环境监测与水分析化学实验》独立的实验课程,并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为了强化学生规范性实验操作,设立了“玻璃仪器的使用与洗涤”、“分析天平的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等基本技能训练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根据校园周边环境,增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课程教学方法上为了弥补实验课时的不足,将实验课程分为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两部分,课内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能力。课外实验则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实验操作,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对实验结果结合环境标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教学过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摸索的复杂过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的改进,可以更好地完成“环境监测与分析课程群”内各课程的教学任务,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实践课程的强化,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竟争力。

参考文献:

[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EB/OL].网易新闻,2010-04-19.

[2]王励申.浅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1,38(7):215-216.

[3]邓双喜.高校教学过程和谐性的缺失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217(7):86-87.

[4]李英柳,严文瑶.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8):56-57.

[5]柴育红,严文瑶.环境监测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0,(14):155-156.

[6]牛显春,周建敏,陈海芹.卓越工程师培养下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研究[J].广东化工,2011,38(8):183-184.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州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jjjlO0200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严文瑶(1965-),女,江苏张家港人,常州大学环境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工业废水处理。

上一篇:我为琼南大地腾空而起的一颗职教明珠而高歌 下一篇:优化文言文教学的“三个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