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定义初探

时间:2022-10-10 12:01:26

在编辑部的日常工作中,尤其是在通讯社和报社的编辑部,撰写各种各样的新闻评论是编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工作,它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通过新闻评论,可以凸显媒体对各种新闻事件、现象、思潮等的看法,从而体现出与其他媒体的差异性,使自己在同行中获得存在的价值。在所有的评论形式中,社论可以说是这个系统中最具权威性的评论形式,因此写出符合标准的社论的意义对于媒体的编辑而言是不言而喻的。要写出符合标准的社论,编辑们就需从学理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弄清楚它的要求。然而在学理上,社论的定义各家说法不一,它的外延过于宽泛;在实际工作中,媒体的级别与媒体评论的权限相对应,实践与理论的界定存在着矛盾,这些不利于编辑们写作出符合要求的社论。故本文想就目前学术界对于社论的定义,从学理和实践要求的角度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对于社论而言,在给它定义时,应该明确它的内涵和外延,因为它能使得编辑们在实际的撰写过程中找准所要评论的对象,不至于因搞不清评什么而无所适从。然而目前学术界对社论的定义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说法,每种说法各有侧重,这对于编辑的实际工作是十分不利的。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常见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新闻评论教学专著――《新闻评论学》的作者丁法章先生在他的《新闻评论教程》中说:“社论是代表报社、刊物或通讯社编辑部(政党机关报代表同级党委)就当前国内外重大事件、事变或问题表明立场的指导性言论。”①持相似观点的还有周永固,他在《新闻评论学原理》中说:“社论是代表编辑部对当前国内外重大事件、重大问题,或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事件和问题发表的具有很强指导性的重要评论。”②与上述观点不同,胡文龙、秦和涂光晋在他们合著的《新闻评论教程》中认为,“社论(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称为‘本台评论’)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等媒体编辑部发表的权威性言论。它是表明新闻媒体的政治面目的旗帜。同其他的评论文体比较,社论的论题是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发言的,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③王兴华认为,“社论是报刊编辑部最重要的指导性言论。它集中地反映政党、政府、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和主张,是影响并引导社会舆论的有力评论形式。”④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胜林先生主编、贾亦凡著的《新闻评论写作》中也表达过与后两种表述相类似的观点。

上述这四种观点有着很多共同的东西,首先,社论是代表编辑部对所要评论的对象发表观点、看法的一种评论形式,因此,编辑们认清社论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显得十分必要;其次,它们都把评论对象限制在重大性上,这体现了社论的规格之高和权威性之高;再次,它们都是代表编辑部发表主观性的意见。然而这些共同点也难掩饰它们之间的区别,如果我们把这四种表述分一下类的话,第一种和第二种属于一类,第三种和第四种属于一类。因为前者把所评论的对象定位于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事变、问题上,而后者只是强调了社论所评论对象的性质――重大性,并没有明确地表明评论对象的地域属性――是否是国内外所需要评论的对象。

社论定义的外延过于宽泛,不利于编辑的实际工作

在具体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来看一看这些社论定义的外延。实际上,定义的外延给我们的编辑们规定了社论所要评论的对象。假如外延过于宽泛,也就是内涵有些小,那么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就容易选错评论对象,占领其他评论形式的阵地。在上述定义中,无论是就国内外重大事件、事变、问题、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事件和问题代表编辑部发表意见的,还是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代表编辑部发言的,它们的外延实际上都体现出社论所评论的对象不同于一般。如果把这两种定义做一比较,我们会发现,第一种定义把社论的外延定位于“国内外”,而第二种定义则没有这个修饰限定成分。但无论是有还是没有,这二者的外延依然不明确。

社论就国内所发生的和所存在的重大事件、问题代表编辑部发表言论是不存在争论的,定义中有争议的部分就是是否应该对国外的重大事件、问题等评论对象进行评论的问题。如果单纯地说,是可以就国外的重大事件、问题等发表意见和观点的,这样社论的外延未免就显得有些宽泛,实际上这不便于社论的写作,因为如果社论可就国外的评论对象发表评论的话,那么它的定位就不清楚,在整个评论形式的系统中,它与其他的评论形式在功能上就有重叠。在整个由各种新闻评论形式组成的系统或整体中,每种评论形式之所以能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或具有价值,就在于它与其他评论形式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如果说社论可以对国外的重大事件等评论对象发表评论,这样它就取代了评论员(包括本报评论员、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功能。如果从系统的角度看,它们其中一个存在的意义或价值就不大,因为尽管说评论员文章是具体的个人行为,它不同于编辑部的行为,但评论员文章所反映出来的观点或看法依然代表着编辑部。“以‘本报评论员’署名的评论,形式上虽不直接代表编辑部集体的意见,只表明它是编辑部一个评论员写的文章,但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得到编辑部同意的。评论员文章既有一定的‘官方色彩’,也可以有个人的风格。”⑤“评论员文章的规格介乎社论和短评之间……形式上它虽然并不像社论那样直接代表编辑部集体或同级党委的意见,但它反映出的编辑部的观点和倾向,有着一定的权威性。”⑥类似表述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鉴于此,我们的编辑在面对国际问题选择评论的形式时一定要意识到,社论可以就国际问题进行评论,但评论对象一定要和我国相关。

理论的不分级和实际工作的分级容易误导实践

媒体级别不同,评论问题时的层面也不相同。各级媒体在社论的撰写过程中,由于级别不相同,即便是对同一个问题发表评论,它们往往根据媒体的级别和所面对的受众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评论。例如同是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所发表的社论,《人民日报》(见2005年1月6日第二版)就高屋建瓴地从全局的高度对开展这项活动的意义、要求等发表了观点,它着眼的范围是全国。而《贵州日报》2005年6月27日发表的《扎扎实实搞好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社论就是站在该省的角度,对这项工作的意义和要求发表了看法。

在对《贵州日报》所发表的社论统计分析中,笔者发现,它所发社论涉及的内容都和贵州省有关系,没有出现评论上级和平级的社论。这个特点还在《陕西日报》所发表的社论中得到了证实。

媒体级别不同,所评论对象的重大性级别也有差异。在前面所提到的关于社论定义的表述中,它们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所评论对象要具有“重大性”这个特点。那这个“重大性”是绝对的呢,还是相对的呢?

结合“媒体级别不同,评论问题时的层面也不相同”这个问题可以知道,这里的“重大性”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例如入选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闻评论范文评析》的《沧州日报》的社论――《论经济发展十大优势》,它所评论对象的重大性也只是针对沧州而言的,换到其他地方,很可能就不具备重大性。对于部级媒体而言,很可能不把它列为评论的对象。当然,如果它具有全面的意义,部级媒体还是会有可能针对它发表社论的。

在实际中,事实与社论的定义存在着矛盾,因此我们要么扩大社论的内涵、要么从实践中去改变,把我们的行动统一到如社论定义所要求的那样,否则会给我们的编辑工作带来一些误导。

通过对上面三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社论”的定义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严密的地方。本文只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对于该定义的改进或争鸣还有待更多的学者参与,也只有社论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廓清,才有助于编辑写作社论的实践。

注 释:

①⑤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228页,第241页。

②周永固:《新闻评论学原理》,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第281页。

③⑥胡文龙、秦、涂光晋:《新闻评论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213页,第230~231页。

④王兴华:《新闻评论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第144页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郑艳

上一篇:从新闻主播的素质要求看主播的培养道路 下一篇:弱势群体新闻报道的社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