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电影节获最佳导演奖,8月初全国公映《人山人海》 “追凶”不是全部

时间:2022-10-10 11:43:13

威尼斯电影节获最佳导演奖,8月初全国公映《人山人海》 “追凶”不是全部

去年,《人山人海》在威尼斯斩获最佳导演奖银狮奖。国内媒体和观众几乎是在一片茫然中记住了导演蔡尚君的名字,时隔将近一年,《人山人海》终于公映在即。导演蔡尚君和编剧顾小白、顾峥再回顾起写这个故事的过程,反而是当初细细密密地讨论了很多关于社会的“务虚”命题。在一个传奇的叙述之外,他们更希望观众能看出深层的意思来。农民故事和底层图景只是电影的第一个层面,主题也许也需要观众更“务虚”地想一想。

当然,蔡尚君提到了“票房”:“我希望票房好,因为任何一点好都会超过我的预期。”

从新闻原型到电影主角

2008年,媒体纷纷报道贵州“五兄弟追凶”:因为警察没有及时抓捕杀害幺弟的凶手,几兄弟自发追凶最终将凶手押给了警察。新闻刚出来的时候,蔡尚君和顾小白就说过这个新闻可以改编电影。《红色康拜因》之后,蔡尚君开始捣鼓自己的第二部电影,编剧是老朋友顾小白和顾峥。一开始他们相中了一个城市里的底层故事,做小说改编电影。项目进行了半年左右,改编并不太好,加上其他原因,最终搁浅。这时几个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当时的那则新闻,决定重起炉灶做电影改编。

在搜集到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和不停地聊剧本之后,编剧们还是决定去一趟新闻发生地—贵州六盘水。贵州原本就是一个相对偏远的省份,六盘水则是偏远的偏远。2009年夏天,蔡尚君、顾小白、顾峥三人到了六盘水的猴儿关乡,直接去找新闻里的“老三”代成富,采访了一个星期。去之前,他们三个做了将近 200 个问题,包括家庭构成、经济状况、人际关系、子女教育情况、周边村落的地貌等方面,蔡尚君形容是“类似人类学或是社会学的调查报告”。他们甚至还试图去到监狱里采访凶手,但没有成功。尽管很多隐秘的事情他们仍然无从知晓,但是至少探访解释了他们的许多疑问,也建立起对六盘水那个环境的质感把握。

在没接触当事人的时候,几位创作人员像普通读者一样,更感兴趣的是故事的传奇性,经过七天的采访,他们发现事实并不像一般人想象或者新闻里呈现的那样。“五兄弟追凶”就夸张了,主要是老三代成富和老五代成军,而老三代成富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农民形象。

顾小白说:“一开始会觉得这个人是那种一根筋似的勇敢的人物。但是见到他之后会发现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对社会的了解比城市人都清楚。”所谓的“千里追凶”,当事人完成的方法就是悬赏。代家兄弟早就知道凶手是谁,就不断见凶手周边的人,跟他们说,如果你给我提供线索,我就给你一两万—在山里,这是一个不小的诱惑。最终抓到凶手那条关键线索也是他们花一万块钱买来的。

蔡尚君这样形容人物原型老三:“他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入木三分,他是一个老江湖。这是一个奇迹,也就是这样的人能做到,因为他懂得民间的生活法则。”顾小白则进一步点出了“民间生活法则”的所在:“他对目前这种以利益为主的社会关系还是看得比较准的,他知道现代人需要什么。在找凶手的时候他也会有判断力,知道有些线索是来骗钱的,他是很聪明的一个人。”

对导演和编剧来说,更有启发的一个点是,老三是一个在外面闯荡过的人,他很多年前就外出打过工、开过车、跑长途看仓库,什么都干过,自己也做过小生意。最后回到家乡开过矿,出了事,把钱都赔光了。这种状态在蔡尚君眼中是个“失败者”:“他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出来打工的人,都是为了有一个好生活,但凡能改变命运是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他回家开矿失败之后,就开了个‘摩的’拉点人过活,基本上就是偃旗息鼓、认命的一个人,知道也闯不太出来了,岁数也大了,自己也不是20多岁的小伙子,家里还有老婆孩子。这个人物就是当下最普通人群的一个代表,具有代表性的一员。”

编剧们忽然想到,“追凶”这件事,对这样一个人来说,是一个重新出去看看的机会。“他原来在外面,10多年前在外面打拼过,所以他心中还是有很多希望和向往的,但是他的岁数和情况已经没有办法再出去了。弟弟被杀导致他有个机会可以再出去看看。就等于一个人陷入一种生活之中,不太自由了,所有人生都被确定了,突然有个机会他可以重新开始一下了。”顾峥这样描述这种心理。

当然,这不一定是当事人的想法,但是编剧们决定把两兄弟合成一个人,变成陈建斌饰演的主角“老铁”,把他往自己总结出的心理方向推进。而现实故事中 “悬赏追凶”遭遇的各种传奇基本上被舍弃了。

不止是“农村现实”

在现实中,代家兄弟跑到柳州,抓回了犯人,却被指行为违法。媒体密集报道之后,贵州省公安厅说他们是“见义勇为”,要奖励他们5万元。蔡尚君他们去采访那会儿,代家兄弟抱怨还没拿到钱。

而在电影中,男主角老铁一路追凶,最终来到了一个黑煤窑,黑煤窑里矿工暗无天日的境遇让他愤怒。在故意安排一个未成年矿工无法出工之后,老铁炸了黑煤窑。

新闻原型确实经历过黑煤窑,他听说凶手可能在黑煤窑里就去找过,但是没有找到凶手却意外遇到家乡的一位长辈,因为在外打工没能出人头地所以没脸回去,这位长辈也诉说了自己在黑煤窑里非人的生活。这一段最终被发挥成了一个关键段落。

编剧们选择“煤窑”,是因为故事需要一个极致的环境。最终完成故事结局写作的顾峥说:“我们对煤矿也不熟悉,但故事需要一个极致的环境,正好煤窑符合这个条件,大家都能相信。”

《人山人海》让男主角骑着摩托车一路追凶,沿途经过的都是偏远地方、遇到的都是各色农民或者农民工,看见的都是他们的困境:重庆密集的民工工棚、陶虹饰演的底层女性面对旧情人和亲生儿子的无奈、内蒙古穷困的小旅馆、监狱一样的黑煤窑。这种设置一般会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描绘。加上蔡尚君此前的作品《红色康拜因》就是将目光对准甘肃一个偏远的农村,有很多关于农民进城问题的展示,人们很容易认为编剧和导演在着力做“现实主义”,甚至有观众谓之曰“中国当代农村版《摩托车日记》”。但几位编剧都认为,这只是表象。

顾峥和蔡尚君都没有农村生活经验,顾小白也只是有过县城生活而已。顾峥强调:“这种电影都是在谈我们对社会、世界的看法,都是借用这个东西。”顾小白则将“农村现实”这种理解称为“第一个层面”:“通过他的经历,展示中国当下,展示人们的生活困境和他们的命运,这是不会绕开的,但这只是第一个层面的问题。但是如果只讲一个阶层的事情,不如拍一个纪录片有力。我们当时想做的是对所有人内心的一个隐喻,不光是讲底层的。”

上一篇:雷克萨斯品牌重整 国产化仍无时间表 下一篇:邮储小贷领航 各大行紧随集体“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