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点亮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时间:2022-10-10 11:24:38

让兴趣点亮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摘 要: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中,并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反之,如果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程毫无兴趣,那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本文认为作为品德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生兴趣;教学

强烈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设计巧妙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在课堂初始阶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使他们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从而主动参与求知活动。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活动和故事,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年龄特点,通过录音、故事、游戏、漫画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导入新知识,以渲染学习气氛,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快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素养。例如,在教学《放飞和平鸽》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和平鸽的故事”,并在课堂上娓娓道来,让学生明白和平鸽的象征意义,通过故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颜色亮丽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江山如此多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图片,如:九寨沟、杭州西湖、桂林山水、黄山风貌等,尤其是学校当地的名胜古迹,让学生在欣赏祖国美景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根据学科特点,找准确兴趣点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对教材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每节课中都存在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趣味性知识点列在黑板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中找出答案。例如,在教学《神奇的地球》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以下问题:①地球使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到底有多大呢?②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上有哪些大洋和大洲?③地球上知名的山川与河流是什么?有了问题的指引,学生阅读起来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并期盼教师提问抢答,以展示自我。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引导学生深层次挖掘,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提出独具个性的想法与思想,努力拓展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然后由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补充。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达到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同时,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努力将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动态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放开心扉、放下包袱,将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带入课堂。例如,在教学《熠熠生辉的中西文化》这一课时,其中介绍了老子的辩证思想,但是对于老子思想和《道德经》相关内容的介绍相对枯燥,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用辩证思维来讨论“怎样对待一次好成绩和坏成绩”、“怎样看待自己的家庭条件”等充满生活气息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深刻感受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丰富的教学情境,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例如,在《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内容时,我们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在教学《用法律保证自己》内容时,我们老师可以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通过表演,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等多种方法,都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采取积极评价,保护学生兴趣

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我们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由传统单一的评价,改为多元化的评价,特别要对学生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进行积极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有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因此,作为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观察,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进步,并进行鼓励和表扬,从而达到保护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动机的目标,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快乐和进步。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广大教师要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田玉华.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1,(06) .

[2] 潘茂春.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的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1) .

[3] 宋保举.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优化课堂教学[J].甘肃教育,2006,(01) .

[4] 刘澜.冀人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生活的舞台》主题三《成长的轨迹》课堂实录及评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Z1) .

[5] 叶柳欢.试论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因素和有效解决方案[J].学周刊,2013,(10).

上一篇:舞蹈对少年儿童素质教育发展的作用 下一篇:通过E―Learning提高高校基础化学实验预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