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雅虎

时间:2022-10-10 11:08:39

无论是人,还是技术,抑或是文化,其实都有生命周期。要能够实现不断繁衍,企业要做的只能是像电脑重装系统般将身处其中的个体进行思维重组,让这种变化成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而让每个人都有一种应时而变的意识,或许这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一种常态。

提起雅虎,人们还能想象到的是什么,或许你很难准确说出它现在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因为它留给人们更多的是一个关于资本市场的印象,它是阿里巴巴的股东之一。

可雅虎依然是全球互联网领域少有的能够吸引舆论关注的热门公司之一。近日,雅虎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报告,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500人。此前,雅虎CFO肯?高德曼曾公开对外表示,公司计划出售10―30亿美元的专利、房产以及其他非核心资产。种种举动不难看出,一个庞大的“帝国守护者”垂垂挣扎的身影,雅虎已陷入发展“失速”的处境中。

从20世纪末的时代弄潮儿到如今的产业游荡者(因其缺少一个完整的具备竞争力的主业),时代的光环弃雅虎而去仅仅用了10多年时间。此间,全球产业发展的节奏日新月异,各种颠覆传统的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逻辑以及互联网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可雅虎始终未能闯出一条再创业之路,相反只是紧紧守护着原有的产业板块,即便这种产业资产如今已经大幅贬值。时代是让资产沉淀的最大分离机,企业能够跟上时代就会让资产的增值速度超乎想象,正如苹果、脸书等企业;时代也是最无情的粉碎机,将无法跟上时代的企业变得一无所有。毫无疑问,雅虎的处境只能属于后者,实际上不是时代光环弃雅虎而去,而是雅虎的种种举动最终将时代光环摔得粉碎,这其中不仅留下了产业变迁的悲欢离合,更留下了值得后来企业深刻借鉴的商业案例。

失宠于时代

在如今的企业界,企业寿命似乎是一个很多人不愿提及也不屑提及的话题,不愿提及或许是因为曾经历过产业的兴替,不屑提及则更多出于对未来的无知与无畏。然而,对雅虎而言,如今的处境或许正处于不愿与不屑之间,因为正在经历“失宠”过程的它,对未来或许更多的是无知与迷茫。

曾几何时,雅虎一度成为全球互联网创业的代名词。20世纪末,雅虎以提供网站目录服务而名声鹊起,并迅速成为早期网络用户首选的门户网站,成为最老的“分类目录”搜索数据库,也是最重要的搜索服务网站之一,在全部互联网搜索应用中所占份额达36%左右。

当然,雅虎最重要的功绩不是掀起了互联网创业的浪潮,并创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门户网站,而是在于其开创了一个模式,那就是可以让普通人从免费、开放的互联网上得到信息。也正是得益于这种引领创新的模式,1996年,正式成立才一年的雅虎在美国上市,当天股价就从13美元飙升到33美元。其后10年,雅虎营业额从2000多万美元增长到60多亿美元,增长了260倍。

然而,这或许是雅虎最为荣光的头10年,因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它留给人们的印象的确不是那么深刻。2003年3月,雅虎完成对Inktomi的收购,由此正式成为Google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而这一举动也被看做是其收购Google不成之后的一个报复举动。

伴随着谷歌的快速发展,雅虎的商业逻辑疆土不断被瓜分。雅虎在最初被定位为一家媒体公司,直到此后包括搜索引擎、电邮、新闻等被冠以其赖以生存的主业,这种定位也一直没变。可随着谷歌的发展,雅虎在搜索引擎上的地位不断丧失,逐渐沦落为在Google、Bing之外的搜索引擎。伴随着这一变化,其产业变现能力也随之衰减,唯一还拿得出手的业务也就只剩电邮服务了。根据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comScore10月公布的数据,雅虎在美国拥有2.1亿独立访问用户,在美国网站中排名第三,仅次于谷歌和脸谱,仍是仅次于谷歌Gmail和微软outlook的第三大电邮服务商。

在时代变换的浪潮中,雅虎这个曾经让人敬畏的产业创新者在走上辉煌之巅后,再也没有找到前进的方向。此后,雅虎陷入了快速扩张期,虽然企业扩张为拥有上万员工的巨型企业,但却在付费广告之外没有找到其他的创新业务,最终将企业推进了持续更换“掌门人”的深渊。正如美国《财富》杂志所言,为挽回颓势,雅虎尝试了各种办法:先后启用了媒体行业的首席执行官(特瑞?瑟莫尔)、回归的创始人(杨致远)、成本削减者(卡罗尔?巴茨)、首席技术官(斯科特?汤普森)以及产品梦想家(玛丽莎?梅耶尔)。无奈,雅虎始终没能再塑辉煌,陷入了出售资产、裁员的困境中。

应对无法门

一个活力十足的互联网企业,为何步步落入衰退的尴尬中,这的确是值得所有企业都深刻思考的严肃课题。

其实,在经历过互联网泡沫崩溃之后,雅虎虽然存活下来,但其已经进入了模式透支的怪圈。因为彼时雅虎无法预料到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浪潮以及搜索业务对其业务板块的战略重要性,而将其主业锁定在传媒以及电邮上,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否定这两个板块的作用,但如果将其与搜索的地位比对,高下便立刻显现。雅虎的慷慨在于,其花着每年数百万美元的费用扶持谷歌这个后来者,因为它将自有的搜索业务外包给谷歌,后来尽管察觉不对劲,也为时已晚。

总的来看,雅虎发展“失速”背后有三大值得警醒之处。

首先,雅虎在确定了自身的商业逻辑之后,是否应该一直固守这一逻辑。当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能够深刻了解并确定未来的发展模式,因为这是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可这种方向与逻辑在时间的冲刷下应该是与日俱进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雅虎之困就在于始终固守着传统。当然,在意识到这一问题后,雅虎变成了慌不择路的落难者:一方面,它斥资数亿美元收购了几十家较小的初创公司,并一直加大公司收购和人才招聘力度,而后又花费10多亿美元收购了轻微博网站Tumblr;另一方面,专利、土地、房产和“非核心部门或业务”都成为雅虎潜在的出售对象,在过去三年,雅虎已经出售或授权了超过6亿美元的专利。这种急功近利的举措不仅不会对雅虎发展有所裨益,相反会使其丧失宝贵的商业模式重塑期。

其次,雅虎的恐慌是被产业资本绑架了的四散逃窜,而不是基于一种对产业发展现实的深刻认知。在脸书、Google快速崛起后,雅虎虽然拒绝了微软的收购,但其已经如惊弓之鸟,陷入了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慌。因此,似乎雅虎近年来的首要任务就是寻找一个“称心如意”的掌门人,无论从特瑞?瑟莫尔到杨致远还是玛丽莎?梅耶尔,持续变动的管理层已经成为其发展的真实写照。在这种变动中,雅虎溃败的轨迹便也凸显出来。掌门人更迭反映出用人逻辑的简单粗暴:一旦盈利不乐观,企业经营者就走人。正是出于对漂亮财报的追求,对华尔街的迎合,雅虎陷入哪个赚钱做哪个、永无止境追求重振收入的恶性循环。这种思路带来的是,缺乏对产业发展的真正思考,而是始终陷于“维持会长”的角色中。

第三,雅虎失落背后反映出的是企业文化的浮躁。前《连线》创始执行主编凯文?凯利曾说,有一个著名生物学家曾写过一本书,他通过基因视角观察生命,指出生命的不断繁衍某种程度上是基因不断繁衍的自我需要。无论是人,还是技术,抑或是文化,其实都有生命周期。要能够实现不断繁衍,企业要做的只能是像电脑重装系统般将身处其中的个体进行思维重组,让这种变化成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而让每个人都有一种应时而变的意识,或许这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一种常态。

上一篇:《归途列车》,何处是归途? 下一篇:英日公私合作模式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