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10-10 10:43:49

班级管理中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

[摘 要]民主内在地蕴含着平等、自由、宽容、法治、协商等精神,班级管理是培育学生民主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在现实的班级管理由于缺乏良好的民主氛围不利于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在班级管理中,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民主;民主意识;民主教育;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12-03

时展与教育滞后的矛盾是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民主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培养具有民主精神的未来社会公民显得尤为重要。对民主的理解不仅关系到人们如何认识和看待教育,而且还涉及教育者对班级管理的价值偏好。民主一词最早出现在政治上,因此对民主概念的理解更多的是其在政治哲学中的意义。当教育哲学家将民主与教育联系起来,便有了个人对“民主教育”意义的理解。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将民主精神赋予到教育过程中,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是本课题的核心。

一、民主的相关理论

(一)民主的定义、精神实质及民主意识

1.民主的内涵

(1)“民主”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民主”是个高频词。例如,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人们会经常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每一个公民都可以行使自己的民利”;在一般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诸如“要加强对政府机关的民主监督”“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一种民主的关系”“爸爸妈妈待我很民主”。“民主”在这里的含义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这反映出“民主”这个词的内涵比较复杂、丰富。

透过这些多样的用法与丰富的内涵,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关于“民主”的“有限共识”。首先,不管人们在有关民主理论与时间问题上存在多大的分歧,他们几乎一致同意“民主”是一个褒义词,而不是一个贬义词。其次,不管人们在何种语境下使用“民主”一词,他们都承认,“民主”限制了强者的权力,或者反过来说,民主肯定保护了弱者的权力。再次,人们都意识到,无论在哪一个领域,“民主”都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果,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不是对现实的简单肯定,而是对未来的美好畅想。

(2)“民主”的词源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民主”一词指的是“民之君”“民之主”,即人民的“父母官”或者“君主”。《辞海》对于“民主”进行了如下的解释:“原意指人民的权力,庶民之主宰。”这两项释义分别反映了西方和中国“民主”概念的不同起源。

2.民主的精神内涵

民主是一种国家管理制度,民主在操作层面的标志是公民选举以及公民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但作为一种精神,民主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政治运作本身。民主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对民主精神内涵的理解也众说纷纭。在阅读相关民主教育专著的基础上,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民主的精神内涵。

(1)平等精神

所谓“平等”是指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同等的,包括人与人之间尊严和权利的平等。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包括平等地享有教育资源和平等地被对待的权利。这里还要指出的是,平等不等于民主,但没有平等就绝对没有民主。正如教师可以用专制的教育手段“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但这种教育体现不出我们所要表达的民主。

(2)自由精神

民主所蕴涵的自由精神之自由,是作为社会权利的自由。自由是人类自古以来的追求,而民主关注的是对个人主体的尊重和肯定,民主制度就是保障人的思想、言论自由的权利的。对教师而言,自由精神就是尊重学生心灵、思想、表达和创造的自由。

(3)法治精神

人民管理国家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的。于是,民主与法治就联系在一起了。民主只有通过法治才能真正实现。

(4)协商精神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要相对同统一的意志,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而不管别人的利益,这是专制而非民主。民主要求在出现不同利益和意见时,通过对话达成共识,而对话的过程就是协商的过程。协商意味着大家彼此尊重、彼此承认、彼此平等。

3.民主意识

在心理学上,“意识”是与“无意识”(unconsciousness)相对而言的,指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一个外延比较广的概念。这里的“意识”比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识”概念外延要窄,仅指“人们对模拟中事物最基本的认识以及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行为倾向性”。相应地,“民主意识”即指人们对于民主的最基本的认识以及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行为倾向性。

具体来说,这种民主认识及其在行为上的倾向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平等的意识。专制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特权或社会不平等,是长幼之间、夫妻之间、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中,一方享有特权或绝对权威,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于弱势地位,处于服从地位。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到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否则就要受到种种制裁和惩罚。民主社会首先从政治权利上打破了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认为所有的公民在政治权利上都是平等的。用卢梭的话说就是,“每个人既不比别人多什么,也不比别人少什么,他或她与别人享有同样的权利和自由”。因此,在政治生活及其他社会生活中,不存在隶属和服从的关系。就日常公共政策的制订来说,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每个人的票都是等值的。其次,公众的意识。在专制制度中,天下是一人之天下,单位是一人之单位,公私不分,公即为私。民主制度则认为,天下是众人之天下,单位也是众人之单位,公私分明,反对损公肥私。再次,参与的意识。和平等的意识、公众的意识相伴的就是参与的意识,后者是前两者在行动领域的自然体现。既然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因此,人人也必须履行同样的义务;既然人人都能够认识到公共利益的存在及公共意识的价值,那么,人人都应该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参与意识就是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公共问题的讨论和公共政策的制订过程中去,从而使不同层次和范围内的民主实践变得货真价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民主参与”看成是一种需要鼓励和促进的“公共德行”,将促进民主参与看成是一项“教育的使命”。

二、民主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班级经营”的概念已经逐渐取代了“班级管理”“教室管理”,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台湾学者李园会将“班级经营”定义为“一种为使儿童能在学校愉快地学习并拥有快乐的团体,而将人、事、物等各项要件加以整顿,借以协助教师开展各项活动的经营方法”。我们可以看出班级经营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幸福快乐。而“民主的教育”就是教学生,或帮助学生获得幸福快乐的重要的方式。

民主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应体现在三个方面:(1)民主教育的精神实质是“尊重”,是人与人之间利益的相互维护,这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及其自身价值的实现。(2)学生心有民主并在班级中过民主的生活,这有助于和谐愉快班级氛围的建设,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主精神的熏陶。(3)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并让学生在班级中自治实践,能够促成学生民主社会公民的形成,而现代社会的发展正是需要这样的民主公民,也只有这样的民主公民才能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更大的幸福。

三、班级管理中缺乏民主意识的具体表现

(一)在师生交往方面,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平等

教师没有正确运用自己的教育权威,教育方法简单生硬,脱离学生的心灵,甚至冷嘲热讽或暴力相向,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漠视学生的尊严和思想情感,视学生为没有思想的物。这样不利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我们相信,教师如不正确树立自身的教育威信,学生就会从心理上排斥这种压迫下的“臣服”。长此以往,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利于整个班级的管理,更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学生只能是“非人教育”下培养的“顺民”。

(二)在班级管理中,缺乏“公意”的班规

班级制度的制订应体现出学生的民主意识。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日常制度的制订,这是学生争取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体现。我们应在民主协商、宽容的条件下制订出体现公共利益的班规,老师和学生在班规面前都是平等的,人人都应遵守和监督。班主任如果想要维护自己的权威,那么就要维护班规的尊严;学生维护自己的尊严就要维护班规,集体的意志就体现在班规当中。

关于班规中的惩罚制度,马卡连柯在《马卡连科教育文集》中阐明:“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并且要求他是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所以要想制止违纪现象,并且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精神,就要讲究科学的教育惩罚,也就意味着教育的惩罚应该来自学生的集体意志而不只是教育者。在现代班级中,随意惩罚不遵“公意”的现象还大量存在。

(三)在班级管理中,学生缺乏班级主人翁意识

我们发现,在现实的班级管理中,教师是班级的带头人,而学生所扮演只是“上行下效”者。学生缺乏主人翁意识,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当主人的意识,以及没有指导学生的自治行为倾向。因此,在现代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就需要引导学生确立主人翁意识,让其认识到班级的事与自己息息相关,班集体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奉献。魏书生在班级管理中始终坚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原则,这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性的确立。

(四)在班级作风中,缺乏良好的民主氛围

民主型的班主任被学生看成是班级的一员及良师益友,他的主见常以“建议”的形式出现。民主的气氛使人自信、自尊且有成就感,然而在现实的班级作风中,教师很难平等且宽容地对待学生,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也不利于民主氛围的形成。

四、班级管理中学生的民主意识的培养

我们这里所谈的学生“民主意识”是基于班级管理取向的,不是家庭式教育民主,不是教学的民主。“教育要民主”和“民主教育”即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对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更侧重于对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尊重和教育方式的民主,教育者要面向全体,尊重热爱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除了“教育要民主”,更应的多考虑教育的内容,即“民主的教育”,它应体现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

(一)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需要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

对学生自治能力的培养,需要让学生知道一般的民主知识。现在的学生普遍对民主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以为民主就是“不要约束”,以为自由就是“随心所欲”。我们的学校教育也确实缺少对民主知识的宣传和解释。掌握民主知识是民主实践能力的基础,如果一个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民主,也不具备民主实践所应有的知识,那么一个班级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主自治。当然,对学生进行民主知识的解释应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环境和内在需要,而不应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特别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民主互动关系的建构,除了需要教师自身要具有民主的思想素养,还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民主精神。民主学校的建设对教师民主素养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建设民主学校的过程中,民主的校长和民主的教师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榜样。因此,教师尽量使自己具有“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般的情感、兴趣、思维,这样,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才能更多地宽容学生的“与众不同”,才更能体现出民主的作风和互动的师生关系。

民主的师生关系也会有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教师的权威一般来自教师这一特定的职业角色,但更多的来自教育者本身的职业水平和人格魅力。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沟通的桥梁。“亲其师,信其道”,教育者的权威是学生给的,这种权威应饱含情感,应该体现出班级公共健康的集体舆论。

(三)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需要引导学生自治

教师在班级建设方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促进和指导学生的自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也只有在民主的班级氛围中才能学会做自己的主人,产生主人翁意识,成为具有丰富个性、独立见解的人。

由此看来,教师必须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自治能力。学生自治不仅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整个民主社会的发展。教师需要明确学生自治不仅包括个体自治,还包括集体自治,学校应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学会按照集体的共识参与其中,体现公共意识。学校还要给予学生自治一定的指导和帮助,针对学生在自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自治。

对于不同年龄层次学生主体民主意识的培养应该体现出“在生活中学的精神”。因此,确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指导学生自治、建立民主学校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深,他们很难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师生间的民主互动关系。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镇西.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2]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丁钢.聆听前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刘铁芳.回到原点――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M].上海:华东师范学出版社,2006.

[5]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术前饮食指导在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中的护理效... 下一篇:健康教育在创伤性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