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原产地规则:反倾销后的贸易保护新措施

时间:2022-10-10 10:40:44

欧盟的原产地规则:反倾销后的贸易保护新措施

反规避是反倾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进口国为限制国外出口商采用各种方法排除进口国反倾销税适用的行为而给予相应救济的法律措施。目前,欧盟的反规避已成为继反倾销之后的一个新的有力保护措施,是反倾销的新补充和新发展。

欧盟反规避中的原产地规则

欧盟反规避立法

欧共体一开始是以海关货物税则序号作为防止进口零部件在共同体内部装配,以规避反倾销税的方法。鉴于依靠欧共体原产地规则无法有效地防止零部件倾销这种规避行为,欧共体于1987年6月对其反倾销法进行修改,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反规避行为的法律条款,即著名的“改锥”条款,开创了对反规避行为直接按原反倾销令征收反倾销税的先河。1994年底欧盟制定了新的反规避条款,即现行反倾销条例第13条,将反规避措施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发生在第三国的规避行为。目前,欧盟与反规避有关的法律依据,主要有1994年《反倾销条例》第13条关于反规避的规定、第14条之3关于原产地的规定及第802/68条例第6条关于规避原产地规则行为的规定。

欧盟的原产地规则

欧盟原产地制度分为基本规则和特殊规则两大类。其基本规则规定在1968年颁布的第802/68号条例中, 1992年《欧共体关税法典》颁布后,正式取代了第802/68号条例。依据基本规则,欧盟理事会或欧委会可在咨询原产地规则委员会后,对特殊案件制定实施基本规则的具体规则。其特殊规则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优惠关税制度下的特殊原产地规则;适用于高技术产品的特殊原产地规则:在欧盟内加工的产品的特殊原产地规则。

欧盟原产地规则在反规避认定中的运用

由于对零部件原产地的认定,尤其是某些由不同国家生产的附属零部件所组成的零部件是否构成对欧盟反倾销法的规避,需要对零部件的价值进行比较,所以原产地界定在反规避案件中非常重要。例如在“台湾电子打字机案”中,日本在台湾组装后出口到欧盟的电动打字机就受到欧盟的反倾销制裁。

原产地规则在反规避实践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规避行为的认定中。依据欧盟现行反规避条款即《欧盟反倾销条例》第13条之规定,对在欧盟和第三国组装的产品征收反倾销税需要满足三个要求:时间要求、零配件价值要求和补救作用要求。就第二个条件即零配件价值而言,要求来源于被采取措施的国家的配件占所装配产品配件总价值的60%以上,或者这些配件在产品中含有的增值部分占生产成本的25%以上。由于涉及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零部件价值之间的比较问题,确定零部件的原产地就成为确定规避行为是否存在的重要因素。依据BEC802/68号条例第5条,当产品的制造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时,对该产品进行“最后实质性加工或装配”的国家为产品的原产地国。这一规则同样适用于判断组装件的原产地及组件原产地。该条虽对何为“最后实质性加工或装配”规定了若干考虑因素,但未提供任何操作的具体标准或原则,而是规定理事会或欧委会可在咨询原产地规则委员会后就特定案件制定实施基本规则的具体规则。欧委会依据法律的规定在实践中已确立了判断一个组件是否可认定为欧盟组件的原则,其主要参考标准为零部件增加欧盟当地价值的比例高低。大致而言,如果增加的当地价值达到50%,整个零部件视为欧盟所产;如果低于40%,则将拒绝承认改组件为欧盟产品;介于40%~50%之间的,视各种具体情况而定。但是如果出口商在他国生产出口产品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规避欧盟法律有关规定,则在反规避案件中可以直接将该规避行为归入反规避条款调整的范围而不考虑原产地规则。

在规避行为的认定中,原产地规则的应用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扮演了重要角色。就依欧盟的反规避条款对发生在欧盟境内的规避行为采取反规避措施,征收反倾销税而言,必须先依据原产地规则判定零部件的原产地;就依原产地规则对发生在倾销国以外第三国倾销的规避行为采取措施而言,采取措施与否直接依赖于组装品原产地的确定。基于基本条例的授权,欧盟在实施原产地规则时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欧委会在制定实施性条例的权力下,已对某些产品规定了具体的原产地规则,其中包括适用于高技术产品的特殊原产地规则,如1989年关于集成电路原产地规则的第288/89号欧委会条例及关于复印机原产地的第207/89号欧委会条例。

原产地规则的三大功能

欧盟的原产地规则作为一种贸易政策,在引进技术、吸引外资和保护国内产业,增加国内就业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功能。

功能一:引进技术

利用加工工序的规定,原产地规则可以发挥引进技术的功能。例如,1987年欧盟委员会发起了一项针对原产于日本的存储器反倾销诉讼。当时,一些日本集成电路制造商在欧盟境内进行组装和检测,而将“扩散”高科技工艺放在日本境内进行。为此,欧盟于1989年颁布了集成电路原产地规则,规定集成电路的原产地为进行“扩散”工艺的所在地。依照此项原产地规定,上述在欧盟内生产的集成电路的原产地在日本,应缴纳反倾销税,从而迫使日本及其他外国在欧盟内进行“扩散”工艺,以确保生产的集成电路能够取得欧盟的原产地资格,免遭反倾销制裁。由此,外国公司在欧盟集成电路行业的投资飞速增长。

功能二:吸引外资

欧盟原产地规则在吸引外资上的作用集中体现在欧盟对加工产品的特殊原产地规则――“当地含量要求”的应用。依据该规定,以第三国进口部件在欧共体加工的产品必须吸收足够的欧盟部件,即在欧盟生产的部件,使其价值达到整个产品价值的一定百分比(如40%、50%,甚至更多,各案要求不等),才能取得欧盟产品的资格,否则即使产品的整个装配活动是在欧盟内完成的,产品也只能以第三国产品的身份,在服从欧盟的关税或数量限制或其他贸易限制的条件下进入欧盟。因此,当出口商采取规避措施化整为零,在欧盟境内组装时,不能排除欧盟依此特殊原产地规则,将未达到“当地含量要求”的组装品认定为倾销国产品(非欧盟原产地),并在其投入欧盟商业时征收反倾销税的可能性,从而迫使出口商被动在欧盟进行投资生产产品。欧盟通过“当地含量要求”,带动欧盟内部产业发展,实现结构调整和升级。目前,欧盟运用于录像机、汽车等方面的原产地规则卓有成效地达到了上述目的。

功能三:保护国内产业

欧盟将特殊原产地规则与“当地含量要求”在反规避中结合运用,来保护国内产业。欧盟制定的适用于高技术产品的特殊原产地规则本身在于保护欧盟高技术产业或吸引外国高技术产业投资于欧盟内部,其与适用于欧盟内部加工产品的特殊原产地规则――“当地含量要求”相结合,在保护其高技术产业免受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同时,达到鼓励外国半成品制造公司为取得欧盟原产地资格而在欧盟内进行昂贵的高技术部件生产设施投资,增加其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实力的目的。因而,欧盟的特殊原产地规则在反规避的运用中具有产业导向和产业保护的双重性质。

启示与对策

定义“规避行为”和规定“反规避措施”

我国市场潜力巨大,国外产品在我国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和利益,同时向我国市场低价倾销的行为也在增加。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在参照WTO和各国在该领域的相关法令的基础上,较好的做到与国际规则的接轨,但在若干方面缺乏操作性,即虽然提出了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采取适当措施,防止规避反倾销措施的行为,但是没有定义“规避行为”和规定“反规避措施”。从中国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外资对国内产业的冲击日益明显,所以有必要对在中国组装或在第三国组装的规避行为进行限制。鉴于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我国应制定一个合适的价值在产品总价值中的比重,超过这一比例时可以不视为规避行为,从而鼓励外资的进入和促进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防止我国出口企业被列入第三国规避的范围

根据WTO《原产地规则协议》的规定,原产地规则适用于包括反倾销在内的所有非优惠性商业政策措施。而我国现行原产地规则仅限以国别统计和海关征税为目的,标准很低,使许多外来投资企业的出口产品只是在中国经历了简单的加工或组装后就轻易取得了中国的原产地资格,贴上“MADE IN CHINA”,但其产品在我国国内的实际增值部分却不多。当国外出口商通过在我国投资等形式对欧盟的反倾销进行规避,而被欧盟的反规避条款制裁时,则会往往把真正中国制造的产品也囊括在内,对我国国内企业的出口造成连带性伤害。因此,我国必须按照WTO《原产地规则协议》的规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原产地规则,在我国的原产地规则中至少应明确出口产品在国内的增值达到多少比例才能确定为中国制造。这样不仅有助于发挥外资的带动作用,减少贸易磨擦,而且有助于减少我国产品遭受反倾销指控。

充分利用“例外条款”

欧盟在坚持零部件含量规则的基础上,其反规避条款采用了“60%规则”,即“产于面临反倾销措施国家的零部件价值达到装配所使用的全部零部件总值的60%以上”。另外,欧盟的新条款又采纳了协定草案中的一项限制性规定,即“若此装配活动带来的增值占成品总价值的25%以上”,则认为规避行为不存在。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遭到欧盟反倾销指控后,可以在“60%规则”和“25%”上做文章,以规避欧盟的反倾销制裁。如在“中国自行车规避案”中,欧盟委员会鉴于欧盟部分自行车厂商从中国进口的自行车零部件价值未达其自行车整车所用零部件总价值的60%,而免除这些厂商的反倾销税。

防范反规避陷阱

根据欧盟的反规避条款,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即使产品在欧盟境内生产,同样要被征收反倾销税:一是在欧盟境内生产以前,直接进口的产品已被征收反倾销税;二是产品在遭到倾销调查以后才开始在欧盟境内生产。我国出口产品为避免欧盟反倾销指控,如果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强且出口量大的,那么企业在国际化扩张中应有战略眼光,及早绕过关税壁垒(避免反倾销税),尽快直接进入欧盟投资办厂,实行跨国经营,就地生产并销售。若该产品原先是被欧盟提起反倾销指控的,且在欧盟生产的该产品的主要零部件仍由国内通过出口供应,则很容易被欧盟提起反规避指控。因此,我国推行国际化经营的企业要考虑东道国的反规避法规对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在从事海外投资时要审慎行事,以防落入反规避陷阱。

运用法规维护我国利益

企业要及时了解进口国的反倾销、反规避和原产地法律的具体规定,依法行事,才能将贸易磨擦减到最小程度。在必要时要聘请熟悉进口国当地法律、有反倾销实践经验的律师或顾问,利用国际贸易法规和各进口国的相关法规来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上一篇:8月WTO/TBT-SPS最新通报等 下一篇:中欧日联手与假冒行为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