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资本理论在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援助工作中的适用性

时间:2022-10-10 10:23:55

论心理资本理论在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援助工作中的适用性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心理资本理论在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援助工作中的作用及适用性,探讨了心理资本理论对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援助工作的启示。认为,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地方高校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管理和援助工作,重视群体心理资本对个体心理资本的作用,引导地方高校摆脱负面的“问题”导向,关注自身心理生活的积极方面,以提升其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心理资本理论;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援助;适用性;启示

地方高校教师是我国地方高等教育的实际执行者。考虑到其职业角色和工作性质的独有特征,这一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状况,不仅事关教师自身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也事关我国地方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和长远发展。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高校管理者对教师心理管理的意识薄弱,以及教师自身对心理服务工作观念上的疏离或误区等多方面的因素,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援助工作并未得到学校或教师管理机构的足够重视。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师科研、晋升、考核等各种压力的增加,其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似有下降趋势,各种心理疾患的检出率不断增长,强迫症状、人际适应不良、焦虑、抑郁、职业倦怠成为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成为影响其个体身心健康及其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也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管理和援助工作敲响了警钟。[1]

一、心理资本本身是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核心组成部分

地方高校教师通常地处三、四线城市,生活环境、薪金结构、晋升机会与省部级高校教师存在较大劣势,但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日常工作量却往往并不比省部级高校教师有明显差距。而且,由于身处地方,地方高校教师不管是在继续教育、履职培训、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方面均明显缺乏良好的、甚至是必要的平台和支持系统,与省部级高校教师相比存在实际的困难。这也往往使得地方高校教师在面对学校的绩效考核时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工作压力。在实践中,为数不少的地方高校教师一方面对现实不满,专业情意不强,自我效能感和抱负水平低,对自身的专业发展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切实可行的生活规划,对通过努力改变周围的不良态势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却仍然对自身的教师身份和教书育人的职业要求有明确的意识和责任感,对学生的不良表现难于平静接受,抱怨、苛责、自我贬低、失望沮丧等负面情绪时有发生。这样左右受囿的复杂境况,严重地影响到了地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势必有可能导致其丧失从事教职所必须具备的理想主义坚守和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担当精神。

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向基本完成,地方高校事实上承担起了我国最广大人口的高等教育任务。作为完成具体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面对大众教育中生源质量下滑、毕业生就业困难,以及教学、科研、个人晋职等主客观方面面临的实际困境,地方高校教师最容易遭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即是效能感的下降、对地方高等教育质量和前景的灰心、以及由此而来的对教职的懈怠。大量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在开展针对地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援助计划时,能否促进教师对教职工作保有一如既往的忠诚,能否帮助其在工作中体验到身为教师的价值感和意义感,能否鼓励其在面对各种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状况时不放弃希望,不丢失信心,坚持不懈、努力奋进,应当成为重要的考虑要素。[2]而这些,正是心理资本理论所关注的要点,能够为地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策略指导。

二、心理资本理论可助益地方高校教师完成心理健康自我管理和援助

心理健康的管理和援助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对援助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咨询方案。地方高校教师群体,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有长期的受教育经历,知识丰富,受人爱戴,其中的绝大部分个体在道德和品性修养方面均有比之普通人群更高的自我要求,具备较为强烈的自律精神,可看作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其内心世界的基本格局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

按心理学家的分析,心理资本是一种能够被有效开发和管理,并对个体的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的积极心理要素,它聚焦的核心问题是“你是谁”、“你想成为什么”,其理论模型走的是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设计思路,首先着力于个体在身份层面的自我信念,在个体完成身份认同之后再给出能帮助其完善自身、达成理想自我的理论路径。从心理资本所关注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韧性等四个维度也同样可以看出,这一理论更多地强调个体心理的积极方面,关心个体能否在应对现实的时候保持信心、对成功保有希望、乐观、豁达、遭遇困难时坚持不懈。而这些,均是能够由个体自身加以调控的内在因素,对外在环境、人际网络、机遇、能力等不可控因素讨论较少。可见,心理资本理论对人性、尤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强烈的信心,认为内在的心理能量才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工作效率的决定性因素。这样的理论前提,与中国知识分子重视身份、重视个人声誉,且内心往往执有强烈自尊、轻易不示软弱,强调通过内向性质的自我省察、自我修行来砥砺德性,以达成外在的自我圆满和人格完整这一人生理想的基本模式在内涵上有较多的共通和一致之处,非常适宜于地方高校教师作为自我心理健康管理和援助的理论指导。当然,若能将心理资本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做适当的整合,使这一理论更好地中国化,将有助于地方高校教师更好地接受和采纳,也将有助于针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

三、心理资本理论对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援助工作的启示

当前,已有较多研究探讨了心理资本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价值,证实了心理资本对提升员工工作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虽然企业与地方高校分属不同的系统,但这一理论在企业的成功运用还是为地方高校教师管理组织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此处略论以下几点:

1、地方高校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管理和援助工作

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个体的心理资本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和开发这一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组织的行为效率,使组织始终保有活力,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而企业组织管理的实际经验已经表明,心理资本并非是一个可以独立展开运作的单一因素,通常需要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协同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提示地方高校师资管理机构,不仅要从观念上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援助工作的重视程度,把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管理视为开发其心理资本的必要投资,而且要从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选拔、培训、任用、管理、以及制度的建立健全等多个方面对教师心理援助工作进行长期常态化的建设,将这一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地方高校的人力资源、组织绩效得到高质量的保证。

2、地方高校在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援助工作时应重视群体心理资本对个体心理资本的作用

研究结论表明,心理资本存在两个维度:群体心理资本、个体心理资本,且从工作机制上看,这两种资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个体心理资本通过示范效应来影响群体心理资本,群体心理资本则通过社会支持与社会缓冲效应来促进个体心理资本的提升。[3]地方高校群体,大多拥有较高学历,却难免受到“文人相轻”等不良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团体的凝聚力、对组织的忠诚度、归属感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不仅会增加管理的成本,影响到组织的工作绩效,也会间接影响到教师个体的精神格局,带来心理资本的损耗和心理健康的负面干扰。因此,地方高校在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援助工作时,不仅应着眼于个体,也应当重视团体心理资本的管理和开发,选择人格完善、心理能量充沛的教师充当组织的核心成员,并促使其以身为范,影响组织或团体的整体风貌。一旦团体建设完成,其群体心理资本也就能够为个体的心理资本开发提供支持性环境,促进地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

3、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心理健康援助机构应引导地方高校摆脱负面的“问题”导向,关注自身心理生活的积极方面

与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信念相一致,心理资本理论不过多讨论“问题”,而更多地强调增强个体保有希望的能力,鼓励其在应对现实时乐观、自信、坚持不懈,是一种更为正面、更为积极的思路。这种思路,对改善地方高校教师的低抱负水平、低主体意识等心理亚健康状态有正向的辅助作用。而且,不难理解,作为地方高等教育的实际执行者,教师能否形成这种积极和正向的价值观,不仅影响着其自身的工作状态、专业发展和自我的健康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其能否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影响着其职业生涯的质量和品味。因此,地方高校教师的心理援助工作,应当更多地引导教师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方面,保持面对困难和新经验的乐观和开放姿态,乐于在接纳、欣赏和关爱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变自己、更新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教师的心理生活所面临的环境和困难都有了新的变化。针对这一群体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援助工作,理应要适应新的形势,更多地分析援助对象的特征和需要,找到更好的策略和操作方案。从理念、方法等各个角度来看,心理资本理论都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框架体系,值得地方高校师资管理层、教师心理健康援助机构等组织加以认真的研究和借鉴,对已有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加以补充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高艳华,赵智岗等.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主效应因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5.

[2][3] 张红芳,吴威,杨畅宇.论心理资本的维度与作用机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作者简介】

秦 S(1978.2-)女,汉族,云南个旧人,硕士学位,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上一篇:自动化管理模式下的配电网运行探究 下一篇: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