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双慧眼

时间:2022-10-10 10:19:23

【摘要】少儿绘画与表达能力尚且不足的孩子而言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心宣泄。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感情的一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是与生俱来的。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着各自对这个世界有着独特的理解,并会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在画面中表现出来。

【关键词】少儿绘画;年龄;表现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039-01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画出的画有种随心所欲,随意涂鸦的视觉效果。其实那是一种不拘于绘画技法的语言表达,而且是孩子们特有的。儿童的世界其实很小,小的只有其内心和透过自己的双眼所感受到的这一切。但这小小的世界经过孩子的手和清澈的眼却散发着无穷无尽的童趣和难以言表的魅力。少儿在绘画时会全神贯注,甚至会边画边自言自语,完全沉醉在自己的绘画过程中。另外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心智能力的成长,其心里表现特征是不同的,因此表现出来的画面也是有区别的。

儿童根据各阶段的心里特征及其表现出来的画面如下:

1 1到3岁为乱涂乱画期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都会随意自由的乱涂乱画。他们会利用能接触到的任何工具如(树枝、粉笔、铅笔等)。这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也是孩子好动的天性所驱使的。在涂抹过程中,他们感到新奇好玩,于是就更加增加了涂抹的兴趣。由毫无秩序的乱线,最后演变成有一定方向或简单规律的线条,直至孩子能独立完成无线及圆形的创造。成人或许对此阶段的幼儿所画的东西难以理解,但从那些流动的线条中却能深深感受到孩子的喜悦之情。

2 3到六6的孩子的绘画正在接近儿童画的“黄金时期”

此阶段由幼儿时期的乱涂乱画到可以根据自己所画的内容进行命名。当然,孩子也是把自己画面上的一部分象征性的去命名,正所谓是画什么想什么。而且此阶段孩子所罗列在同一画面中的内容并非相关或者有联系,这也是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思维能力还处在不能把事物组织起来的状态的原因。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绘画经验的增加,开始尝试表现自己脑海中所想的内容。概括的说就是可以从单纯的物的表现发展到事物的表现。他们往往夸大事物的主要部分,或略或者干脆省去不重要和他们不感兴趣的部分,所以画面中往往表现出既概括又夸张的成分。同时,此阶段的孩子是没有空间概念的,他们画画时害怕遮挡、重叠,喜欢把不同角度所看到的东西统统放到一个平面上。成人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经常以为孩子的观察是不美观或者是错误的,其实这种求全求实的表现法正是儿童心理的正常反应。因为儿童观察事物的方法有别于成人,成人拥有成熟而理性的分析和比较能力所以会客观性强一些。但是孩子在缺乏理性的前提下,只能凭感觉和印象画画,而且对印象深的部分还容易夸大。这也正是为什么说此阶段为儿童画的“黄金”时期的根本原因。

3 6到9岁的孩子已经逐步掌握物的基本形状,而且画面也比以前丰富了

但是大部分画面还是停留在平面造型的阶段。他们倾向于观察表现物的特征、动态和生活坏境。也能根据个人的主观感受表达熟悉的人和物。由于绘画基本经验和儿童心智年龄的增长此阶段的孩子画面内容比较广泛,幻想设计性也比较强。这些画面中虽然没有成人眼里的空间和透视概念,同一画面中各物体之间也没有什么本质和必然的联系,但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造却令人咋舌。

4 9到12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步入了人们常说的少年期,在他们的心里上也已经脱离了儿童时的天真

他们在画面中追求像的成分也逐渐取代了童趣中的快乐,这种像不仅表现在颜色上要接近真实,而且在造型上更要求有现实中的立体和空间的感觉。孩子为了追求所谓的像,他们开始学习一些绘画技法和基本知识,并通过日常的不断练习将这些知识掌握运用。在这个练习过程中他们往往需要被成人合理引导去观察周围物的空间和透视关系,再结合自己的观察与理解继而描绘出接近于他们眼里的真实事界。由于每个孩子的心智发展不同,所以这个能力其实并不是所有孩子很快能达到的,要学会独立分析并认识周围事件将对象概括表现出来起码要到11岁以后。所以说这个阶段也是孩子由儿童画向素描转型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所以处于过渡期孩子的画既缺乏童趣又不成熟,他们的作品也往往不被承认也不大讨人喜欢。这种不被承认的状态持续太久的话,会造成他们对画画的热情渐渐消退,也会随着创作困难的增加,对画画逐渐淡漠。这种现象就是成人常说的“孩子一开始接触素描就不再喜欢画画了。”

因此,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画都有着其他年龄段不可取代的魅力,如果一味的按照成人自己的眼光去欣赏和孩子的画,那样不但发现不了美的东西,而且在不当的引导下,孩子的绘画发展之路也将会被扭曲。我们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借用孩子的眼睛去解读孩子的画,从而了解和认识孩子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 张奇编著,《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 王大根著,《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关小蕾、郭伟新编著,《儿童学画》,新世纪出版社,1987

[4] 伍新春主编,《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孟庆谷著,《儿童绘画心理分析及方法指导》,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

上一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中弱势群体心态考察 下一篇:储能掣肘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