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国利用外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2-10-10 10:00:12

新形势下中国利用外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外商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亦不能忽略外商投资可能对我国产业安全带来的威胁。通过对外商在华投资独资化和垄断并购新特征的分析,结论认为,外商投资对我国的产业安全确实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对此,应进一步完善外资引进的法律体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安全管理体制和预警机制,实施自主创新的科学发展战略,培养优势主导产业,进而形成利用外资和国家产业安全的良性共进状况。

[关键词]外商投资;产业安全;跨国并购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4-0046-0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经济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们在充分肯定我国利用外资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利用外资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我国国内企业准备尚不充足之时,一些外资企业就已经通过独资或并购等多种形式,获得了我国某些行业的垄断经营权,这无疑是对中国的产业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一、外资对东道国产业安全影响的研究综述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学界开始关注外资活动对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影响的问题,这其中蕴涵着利用外资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影响的一般理论分析。国外最早的关于利用外资对东道国产业安全影响的论述来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由拉美国家倡导的经济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者认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具有“一揽子”本性,并且具有很强的所有权优势,能在东道国的市场处于寡占地位。因此,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必然会获取垄断利润,从而,给东道国的产业安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1950年,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依附理论,认为世界经济由中心(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两个部分构成,中心国家通过不公正的贸易条件剥削国家。中心国家通过对国家进行投资,使国家对中心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商业依附、金融依附和技术依附。这种依附关系造成了国家的不发达;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外国在美国的投资问题。美国《纽约时报》记者Martin Tolchin和华盛顿大学教授Susan Tolchin在《购买美国》一书中则指出,外国投资在改变着美国,美国必须要采取措施,防止外国人控制美国经济的要害部门和插手美国内政。美国学者John N.Ellison,Jeffrey W.Frumkin,Timothy W.Stanley对美国市场上的外资并购行为进行了研究,建议政府应加强对国外企业并购美国企业的监管。Reisen(1996)、Todaro(1997)分别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分析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国内企业存在“挤出效应”,在东道国内部市场上形成寡占或垄断现象,从而会对东道国的产业安全构成威胁。

国外学术界,特别是发达国家关于外资对于东道国产业安全的影响研究较少,其理论成果主要集中于外资对东道国投资的动机及正面影响方面。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外资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影响的研究成果较为普遍。

关于外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大多数国内学者都认为虽然外资对国内经济有一定的正面效应,但其确实对产业安全造成了威胁。最早的学者有方芳(1997)、王允贵(1997)、晓兰(1999)、李连成、张玉波(2002)等,都从一些侧面分析了外资对我国产业安全造成的威胁问题。最近几年,黄志勇、王玉宝(2004)、景玉琴(2006)等学者对外资影响中国产业安全的方式及途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但关于外资独资化是实现这些产业损害的重要形式,在这一方面论述的还较少。

二、外资进入中国的新特征

1、独资化倾向日益明显

外商在华投资的策略主要可以概括为:合资(合作)一拖垮一独资,在外商投资伊始,其为了降低交易风险、减少交易费用,一般采用和中方企业合资或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而通过企业经营不善等借口通过增资扩股,最终完成对企业的独资占有。

近年来,随着外商对我国法律法规的逐步了解和我国国内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外商企业的独资化倾向日益明显。1997年,中国新批的外商独资企业数首次超过了中外合资企业数,独资化逐渐成为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1998年,外商独资企业的合同金额超过了中外合资企业的合同金额。2000年,外商独资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合资企业。从发展趋势来看,在新批契合数量和利用外资金额方面,独资企业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已逐步了解中国的市场行情,为了更好的控制企业、占领市场,他们越来越倾向于独资形式。

2、垄断并购成为外商在华投资的主要方式

跨国公司实施独资化的方式主要有新建独资企业、在原有合资企业中增资扩股及直接收购或兼并原有国内企业,而近年来,并购成为了外商在华投资的主要方式。

外商并购的大多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和盈利企业,外商这种并购方式增强了他们对我国相关行业市场的控制能力。中国饮用水行业的冠军――娃哈哈、亚军――乐百氏均已投奔到法国达能门下;石化巨头埃克森―美孚也已成为中石化的第一大海外股东;著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爱默生以75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科技的子公司安圣电器;来自法国的电信设备制造商阿尔卡特以3.1245美元控股了上海贝尔。近年来,外资在我国的并购大戏不断上演,凭借他们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市场实力,打压行业中的中小企业,最终达到垄断中国国内市场的目的。

三、外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世界上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依据市场准则参与统一的国际竞争,必然是产业起步早、技术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同时也会阻碍或扼杀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发展缓慢的弱质产业。而产业安全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要维持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独立,同时要保证该国或该地区某些弱质产业的生存安全。从产业安全的角度分析,外商在华投资的数量的持续增加及表现出来的新的特征,已经威胁到了我国某些行业的经济独立性,甚至是生存安全。其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资对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产业技术进步是企业技术进步的社会化、普遍化和基础化,包括产业技术的发生、发展、扩散和深化过程,其基本方式主要有两种:内源型(In-sourcing)产业技术进步和外源性(Out-sourcing)产业技术进步。前者技术创新的源泉来自系统内部,靠自身的创新主体来完成;后者的技术创新的源泉来自系统外部,靠技术引进来完成。引进外资在很大程度上是完成外源性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吸引外资,

引进了大量先进的适用技术,填补了许多国内技术的空白,促进了我国许多产业技术的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对我国产业技术的进步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外资企业从母国利益和技术垄断角度的考虑,通常会严格控制其核心技术的扩散,以维护其技术垄断优势。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外资企业带来的技术虽然比我国本土企业技术要先进一些,但通常不是其所拥有的最先进的技术,再加上信息不对称,我国企业吸收能力有限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未能很好的实现。而且,外资企业利用其在技术研发上的资金、设备、报酬等方面的优势,挖走了我国国内大量的高级人才,造成了我国高技术人才的大量流失,从而影响了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

2、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外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但是,外资的产业配置又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矛盾冲突。其原因在于:外商对华投资的目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从根本上存在分歧。外商对华投资的目的在于,通过开拓东道国国内市场,使其纳入其全球经营战略,从而使东道国的生产和销售服从于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要求。而我国要想提升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必然与外资目标存在矛盾。

近年来,外商在华投资“重工轻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投资主要集中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外商投资比重却很小。从技术密集度来看,外资主要投向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规模则相对较小。这是由外商对华投资的根本目的(开拓市场、获取利润)所决定的,因此外商倾向于投资期限短、见效快、风险小的产业,而农业、基础建设等部门由于投资期限长、见效慢、风险大,长期以来则成为了外商投资的“盲点产业”。外资流向的不合理性,从长期来看将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产业结构出现低度化、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等问题。

此外,外商在华投资往往不太重视对于我国资源环境的保护,不少外资企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这种类型的外资企业无疑是加重了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同时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并且加大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宏观政策的效果受到了较大影响,对我国的产业安全造成了不良影响。

3、外资对我国产业控制力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由外资控股或外资独资占有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这已对我国内资企业产生了严重的“挤出效应”,从而使外资对我国产业的控制力不断增大。

外资对我国产业的控制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市场控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型跨国公司成为了来华投资的主体,投资的目的也有最初的获取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向开拓市场转变。由于外商企业在资本、规模、技术、管理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竞争,因此,当前外资纷纷通过在华设立子公司,采取行业并购的方式,急剧扩大其在全行业中的生产和销售比例,并已开始控制我国国内的一些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的市场,尤其是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发现,美国微软控制着我国电脑制作系统市场的95%,法国美其林占有我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美国思科占有我国网络设备行业市场的60%。目前外资的垄断除了上述产业外,在部分制造业中也存在,如我国的电脑、通讯、飞机制造等行业有美国公司垄断,汽车制造业则由法资和德资垄断。(2)股权控制。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扩大、外商对中国国内环境的逐渐了解,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倾向于凭借其经济技术优势,创办独资企业和发展外资控股企业。目前,外商独资企业已经成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部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外商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来达到控股的目的。(3)品牌控制。当今企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品牌的竞争,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外商在合资企业或通过跨国并购获得企业的控制权后,通常会把东道国国家企业自身的品牌搁置起来,取而代之的是其母国的商品品牌。这样,东道国品牌的影响力就会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则是国外的一些品牌。现在,中国国内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快餐行业只信任肯德基、麦当劳,而手机也只会选择三星、诺基亚。

4、外资对我国产业分布的影响

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状况、资源禀赋差异以及区域性FDI政策的直接影响,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衡特征。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为594415家、14794.0033亿美元和6854.4692亿美元。其中,东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83.02%、86.61%和86.85%;中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10.77%、8.12%和8.79%;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6.21%、5.27%和4.37%。

外商投资地区分布上的不均衡,加剧了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东部地区快于中西部地区的这种投资格局直接导致了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差距的不断扩大,同时,也使得中西部地区本来就很稀缺的资金和人才难以遏制流向东部地区。这最终造成了中西部地区产业的竞争力日益下降,进而影响了我国产业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合理分布。

四、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利用外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对我国的产业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进一步完善外资引进的法律体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安全管理体制和预警机制,实施自主创新的科学发展战略,培养优势主导产业,进而形成利用外资和国家产业安全的良性共进状况。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反垄断法

在新一轮的外商投资热潮中,之所以会存在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民族产业危机四伏的局面,主要是因为我国在外资并购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我国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出台一部能够有效控制外商跨国并购我国企业并在我国国内商场上形成垄断局面的《反垄断法》,以有效的控制外资在我国的跨国并购,维护我国相关产业的产业安全。

2、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安全管理体制和预警机制

必须建立引进外资的国家产业安全管理与预警机制。这个机制包括对重要产业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监控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借鉴国际上的相关经验以及联系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国内某些行业的产业安全状况,一旦发现经济运行的参数偏离“标准值”或接近“危险值”,就应及时提出预警,以备国家政府及相关产业调控部门能够迅速的做出反应。

3、实施自主创新的科学发展战略,培养优势主导产业

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纲要(2006~2020)》,其中明确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在未来的几年里,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领域,我们要在保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的基础上,引进国外的新近技术,并把重点放在消化吸收和创新方面,同时应为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鼓励企业的自主研发,培养我国的优势主导产业。

上一篇:我国巨灾风险损失的保险补偿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质量价值链的顾客忠诚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