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应用分析

时间:2022-10-10 09:50:39

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应用分析

引言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供电企业在进行配网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应用了自动化技术,现阶段,该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充分整合相关地理、配网实时等参数信息,促使其在同一个平台和系统当中进行自动化调整,当配网因某种原因体制运行时,该系统能够自动的实施管理,并充分保护配网,对其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监测,这样一来,配网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就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的优势与缺陷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日常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对于配网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配网自动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使供电过程中的可靠性大大提升,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升。然而现阶段,该技术还处于不完善阶段,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的优势与缺陷的详细分析,对于该技术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优势

现阶段该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多种重要功能,例如,系统发生故障时,迅速隔离有问题的元件或将用户快速切换到其他可靠的电源上,极大的减小了因断电带来的经济损失。自动采集配网运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使得配网管理人员能够直观掌握配电网运行状态,并能够根据数据信息及时发现故障即将发生的位置,做好预防工作,维护好设备安全,从而极大的提高了配网运行稳定性及供电可靠性[1]。

1.2缺陷

该技术在配网运行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尽管促使供电更加稳定、可靠,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及时进行更新,电力企业在对相关技术设备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定期维护和替换,这就导致很多已经老化的配网自动化技术设备仍然在电力系统中使用,很大程度上导致信息传输速度减慢,信息量减小[2]。同时,电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会将部分陈旧设备同新设备结合使用,忽视了二者使用过程中运行能力的差异,导致系统运行异常。另一方面,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功能相对单一,自动化技术应用的目标之一是提高供电可靠率,但在实践中该目标却未能较好地实现。传统的停电检测仍是配电网检测的重要方式,现行的配网自动化技术不能完全满足持续供电情况下的监测工作,这会直接影响电网供电的持续性和自动化管理水平。

2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配网自动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开关设计、材料等多方面因素,这是因为,该技术中开关必须具备较高的操作性,从而促使电网得到有效管控;其构成材料必须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气候,应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抗腐蚀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力系统长期而稳定的进行电能的供应。在这种情况下,配网自动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问题。

2.1完善配网的可行性

配网自动化技术以现有配网为依托,因此必须不断提升现有配网性能,保证其坚强可靠,夯实配网自身设备技术基础,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动化技术的支持作用。这不仅表现为配网电源、网架设备可靠以及优化线路布局,还表现为加强智能设备和光纤网络建设,只有两者双管齐下,才能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

2.2加强配网资源的合理利用

能否对配网电能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是检验配网自动化技术应用效率最主要的标准,而对此最好的检验方式就是观察电网正常运行时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提高该技术使用过程中,各项数据传输的速度及质量,当用户接收到相关信息以后,就能够及时根据自身情况,对资源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应用,同时信息数据的有效传输,能够帮助系统第一时间确定故障发生地点,并实施有效的管理和调整,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系统修复,降低经济损失。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该技术最大的功能就是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2.3提高配网自动化技术软件的可维护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配电路具有较大的负荷变化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的维护难度。所以,在进行配网自动化建设时,一定要将具备可维护性作为基本前提,从而选择合适的技术软件。一般来说,配网自动化技术软件所具备的可维护性,不仅有助于维护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电力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定期对配网自动化技术设备进行检查,及时加强维护,同时还应对现阶段中国配网自动化技术加强关注,及时应用先进设备,是提高自身功能质量的基础[3]。

3结语

在人们工作和生活对于电能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基础上,配网自动化技术的研发和有效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我国配网功能的质量,对于提高中国供电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其进行应用的过程中,相关企业应注重对配网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充分说明该技术的功能,同时还应当提高自动化软件的可维护性,始终保持配网供电的稳定性。

作者:郑璟侠 单位:国网江西省星子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上一篇:新课程下的高中政治教学方法 下一篇:高中政治以人为本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