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10 08:52:07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论文

(三)处理好技术更新周期与人才培养周期之间的矛盾

当今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学生毕业时发现所学的知识已经过时的现象经常发生。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层或部门的管理人员,除了职业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甚至国外实习的经历。

(四)实现学生、职业学院、企业三赢的局面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职业学院、企业三者之间密切合作、相互支持,实现了共赢。有生产经验的、经过认真培养的专业人员对维持和提高企业自身的效率及竞争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建议

(一)彻底更新观念,逐步建立区域性高职教育体系

通过舆论宣传、典型引路、政策导向等,逐步确立高职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使区域高职教育逐步形成体系,其中,学历高职教育子系统要体现层次结构,二年制专科层次、三年制副学士学位和四年制本科、硕士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并存,并建立同普通高等教育相协调的学位制度,有选择、有计划地把原有三年制专科职业技术学院高移至四年制本科。

(二)改革高考录取制度

招生、就业政策向高职教育适当倾斜取,以提高当前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要通过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和就业导向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

(三)建立区域性高职教育投入网络

针对当前中国高职院校建设的最大困难是经费不足的现状,迅速建立“政府保障、企业支持、民间赞助”的三结合投入网络。地方政府在保证预算内教育经费到位的基础上,力争划拨专项建设费用;企业和行业要以“长周期、迟效益”的投入视角,支持学校或同学校合作建设好实习、实训基地;制定政策,鼓励民间团体联合举办私立高职院校,按市场机制运行;以省、市、自治区为元单位,计划协调高职教育建设投入,避免没有意义的简单、重复投入和浪费。

(四)统筹规划区域性高职院校的布局

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合作牵头,劳动部门和行业协会参与共同统筹规划布局,形成面向地方经济、覆盖全部职业、多层次、多规格、灵活多样的高职教育网络。

五、对国际交流与合作问题的思考

(一)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范围内的所有行业和领域都纳入一个国际通行的模式之中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要求,又要按照相关行业的国际标准,来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知识、能力、素质所应达到的要求,印度国家信息学院(NIIT)于1993年通过IT教育培训、多媒体产品开发和软体开发三方面业务的ISO9001认证,1999年获得软件开发业务的SEI—CMM5级水平,在与微软、SUN等IT巨头结盟的基础上,其课程设计取得国际认证并推行国际通行的技术证书,确保所培养的软件人才能够在国际上通用。

(二)关于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国外教育机构来华办学对国内的高职教育是挑战大于机遇,因此,国内的高职院校将面临着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不但高职教育领域的人士要有强烈的国际竞争意识,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更应正视这一现实,站在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高度,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高职教育相应的支持。

(三)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构建中国的高职教育体系

从高职教育的内部分析,学历教育和知识教育仍然是高职院校的主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学历教育与岗位资格培训相结合的高职教育格局尚待建立和完善。国外高职教育同样有社区学院的CBE/DACUM能力本位课程设计模式,澳大利亚TAFE能力本位与国家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以政府投资为主,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体制等等,都可以成为中国高职教育某些方面的范式。

(四)详细了解国外技术学院开发新专业以适应市场的作法

及时掌握国外技术学院专业设置的最新信息,并在教学资料上得到对方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专业设置逐步呈现“新、特、活”的特点,并较好地处理面向市场所需的灵活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超前性、保证教学质量所需的稳定性和提高办学效益所需的规模性等四大关系。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大了中国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同时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人才劳动力市场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要苦练“内功”,又要眼光“向外”,通过借鉴、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使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能较快地与国际教育水平接轨,使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尽快适应国际和国内人才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建荣.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2、黄亚妮.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2(28).

3、李文波.论高职教育的区域性特征[J].云南高教研究,2001(1)

4、彭秀芳.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际教育水平接轨若干问题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

5、闵光泰,王国苹,颜逊.走国际合作之路强高职教育特色[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1(6).

6、张博,陈育林.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国际合作之路[J].辽宁高职学报,2002(12).

7、郝拉柱,李畅游.浅谈利用国际技术合作项目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1(1).

8、李星.国内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比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9、朱懿心.在国际比照与国际合作中推动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4(9).

上一篇:高校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下一篇:经管类学科双语教学实践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