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资源围城

时间:2022-10-10 08:26:40

突破资源围城

资源型城市中,资源型企业陷入了困境,相关配套企业则无一幸免,从而对城市发展和稳定形成全面冲击。

王青云丁刚高国力建国以来,随着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在矿区的基础上形成里一大批资源型城市。研究表明,我国资源型城市共计118座,土地总面积为96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9.9万平方公里;涉及总人口1.54亿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1550亿元。

由于资源渐趋枯竭、开采成本上升以及资源型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等原因,资源型城市出现了经济增长缓慢、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等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上述资源型城市如果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将陆续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困难地区。

因此,借鉴世界有关国家资源型城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探求我国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措施至关重要。

多米诺骨牌效应

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性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这里所指的自然资源绝大部分为矿产资源,也包括森林资源;资源型产业既包括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包括矿产资源的初加工,如钢铁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

研究显示,全国资源型城市共计118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其中,煤炭城市63座,占53%;森工城市21座,占18%;有色冶金城市12座,石油城市9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其他类型城市5座,分别占10%、8%、7%和4%.由于我国资源型城市基本上都是依托矿区发展起来的(森工城市则依托木材基地建成),经济结构单一及以上游产业为主、城市形成具有突发性及城市布局具有分散性、城市公共服务两套体系并存等,是其不同于一般城市的三大特点。

长期以来,国家一直把资源型城市作为能源、原材料基地进行建设,这种战略意图一般都是通过石油、煤炭、电力、冶金、森工等主管部门予以实施的。在实施过程中,各有关部门只从本行业的角度考虑生产基地在全国的布局,而不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考虑该行业与上、下游产业间的关联问题。

资源型城市几乎都是“大企业、小政府”。资金、人才都集中于大型资源性企业,它是整个城市经济的主体;地方政府由于财力薄弱,没有多少力量上地方项目;民营经济由于缺乏原始积累以及受区位条件、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等因素的职业而极不发达。

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是依托一两个大型资源性企业形成的。在城市发展的初期,无论是石油、煤炭、冶金还是森工城市,基本上都是采用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即大型企业的领导兼任城市的党政领导,城市的基础设施一般都由企业负责建设与管理,企业与城市之间没有形成两个利益主体,是同一个利益主体。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型企业而形成和发展的,资源性企业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其工业产值、税收、从业人员等指标基本都在40%以上,有的高达80%至90%.从投资看,大型资源性企业的投资一般要占全市投资总量的30%―50%,有的甚至达70%以上。资源型企业陷入了困境,企业的投资能力肯定国内上不去,全市的投资能力也必然上不去。

从消费看,大型资源企业的职工及家属要占全市城镇居民的1/5至1/3,资源型企业陷入了困境,职工及家属的消费水平定会下降,全市消费水平也必将下降,在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中,资源性企业的收入水平是全市消费水平的“晴雨表”。

从财政收入看,资源性企业所缴纳的税收一般要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3以上,如黑龙江省的鹤岗矿业集团缴纳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60%,资源型企业陷入了困境,城市财政也必然大幅度下降。

同时,资源性企业的不景气还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资源型城市中,有相当多的企业直接或间接地为大型资源性企业配套,资源型企业陷入了困境,相关企业则无一幸免,从而对城市发展和稳定形成全面冲击。

拉长资源产业链条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存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成功的例子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日本的九州等。

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当时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与现在也不一样,我国的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不能盲目照搬这些国家的做法。国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对于我国的主要启示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政税收扶持;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和规划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产业结构多元化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资源的集约高效开发利用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推进。

研究表明,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加快推进“四个转变”为总体指导思想;把“拓宽资源开发领域、拉长资源产业链条”作为接续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定位、自身特色和市场选择发展替代产业。

“四个转变”,就是指加快推进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资源导向型思维向市场导向型思维转变、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主导型结构转变。

“拓宽资源开发领域”,就是指在提高主体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加快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我国资源利用率仅为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提高资源利用率尚有很大潜力。

“拉长资源产业链条”,就是指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价值。比如:石油城市一般可以沿着开采――炼油――石化――精细化工链条延伸;煤炭城市一般可沿着开采――洗选――发电、开采――洗选――发电――高耗能产业或开采――洗选――发电和煤化工链条延伸;冶金城市一般可沿着采矿――粗炼――型材――制品链条延伸;森工城市一般可沿采伐――木制品链条延伸。

让市场选择产业

资源型城市在一定时期内,一方面要继续依靠资源性产业,另一方面又必须拓宽资源利用领域、拉长资源产业链条。这些产业都是与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紧密相关的。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有关部门或政府的决策者普遍关注的是,除了上述产业外,资源型城市到底应该发展什么?

我们认为,资源型城市发展什么产业应由市场去决定。一个城市特别是资源型城市财力有限、能力有限、调控产业布局或吸引产业入驻的能力和资源非常有限,能够做的就是创造好对多数产业都能发展的投资环境。

大庆市在推进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曾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要方向,但事实上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不好。安徽淮北市在推进经济转型过程中,并没有将电子工业作为重点,但因为有浙江的横店集团在那儿投资办厂,结果电子工业发展起来了。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从某种角度上是资源性企业的经济转型。另外,外部投资的进入不仅仅带来资金,还伴随着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观念,这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同样重要。资源型城市虽然存在区位偏僻、环境污染等劣势,但一般具有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动力供应,大量空闲土地和厂房以及廉价的劳动力,这是吸引外部投资的重要因素。

资源型城市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有利于安排劳动就业、有利于增强地方税收、有利于资源加工转化、符合城市空间布局及符合环保要求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

(王青云、丁刚、高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主要成员)

上一篇:解能源短缺之“结” 下一篇:新重化工业阶段能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