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反学校文化现象及其危害

时间:2022-10-10 07:09:40

中小学校长反学校文化现象及其危害

【摘 要】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张力抱有过高期许。其实,校长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在社会反主流文化侵蚀下,其意识和理性不可能完全抑制自然人性的欲望和冲动,难免出现与学校主流文化相悖的行为和举止。中小学校长中出现的反学校文化现象诱因众多,危害巨大。因此,要通过加强制度与机制建设、教育培训等措施予以干预。

【关 键 词】中小学校长;学校文化;反学校文化;危害;公权力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13-03

一、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中小学校长是全面负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扮演着教育者、行政管理者和文化领导者的多重角色。长期以来,人们深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精神的引导者”,“道德的人”。从本源上讲,学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其形成和发展深受时代主流文化的影响和渗透,聚集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平等、民主、理解、宽容、创新等时代最强音,相对于其他亚文化群体更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创造性。当然,强调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无可非议。问题是在这样的惯性思维下,人们对校长的角色张力显然抱有过高的期许,无疑将其视之为人格塑造的典范、道德自觉的化身,具有超越性、创造性和自由性,体现人的神性特征,趋向理想状态的文化人,学校主流文化的一面旗帜。可是,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人是集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文化精神属性为一身的复杂有机体。人的生存使命虽然就是走出兽性,走向神性,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意义上具有完全神性的文化人是不存的。[1]

也就是说,始终处于人性的原始本能与社会理性之博弈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支配和控制人的行为的心态并不完全受人的理性与意识的控制。人的显在意识和理性很容易被现世的许多因素所污染,[2]从而产生本能的冲动。中小学校长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在社会反主流文化侵蚀下,难免出现与“有愿景、有期望,环境舒畅、人际关系融合、生活朝气蓬勃,师生有一种责任感、荣誉感”[3]的优秀的学校文化氛围相悖的行为和举止,即反学校文化现象。

尽管将学校领导者的校长与反学校文化现象关联不免过于沉重,甚至可能会觉得笔者在哗众取宠,赚取噱头。但是,现实存在的一些怪象不得不令人正视和反思。

二、中小学校长中出现的反学校文化现象及其危害

1. 权力自恋。广义上的权力是指个人影响其他个人的能力,包含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权力影响力是外界赋予的,属于强制性影响力,与职务相关涉,而与特定的个人没有必然联系,对被领导者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被动、服从。所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4]非权力影响力属于自然影响力,是靠领导者自身的威信和以身作则的行为来影响他人的,因此更能激发人们的自觉行为。[5]

一个有威信的校长,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产生积极而深远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成为师生效仿的榜样。然而,威信是要靠自己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出众的才华和真挚的情感培育来的,是被领导者心悦诚服接受的,决无可能通过行使职位权力强加予人的。一个校长如果想靠耍官威来维持其“威信”,恰恰证明他也无威信可言。被网友戏称为“校务一言堂,训人如过堂,用人拍肩膀,决策拍脑袋”的某些校长,无非是想突出自己的权力地位,树立办事果断、敢说敢为的权威形象,其实无疑就是一个妄自尊大、刚愎自用的权奴。

人都有被尊重的渴望,希望他人认同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教师,长期从事教书育人实践活动,使他们养成了较强的自尊意识,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得到校长的承认和赏识,参与学校事务决策的愿望迫切,特别反感专制霸道、盛气凌人的校长。其实,学校就是一个育人场所,不是行政机构,因此校长也不是什么官,校长就是带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领头雁”。一个校长如果把学校当成“衙门”,把校长的职位当成官来做,高高在上、官气十足,就必然与“教师气”渐行渐远,与师生的情感距离越来越大。由此必然导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降低。当然也就不可能办出一所好学校来。

2. 嫉贤妒能。人的嫉妒心理源自于同类类比。同类类比是人类的天性之一,人们常常通过相互类比来确定自己的现状和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6]如果发现自己处于不利或较弱的位置时,势必产生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即嫉妒心理。不过,嫉妒心理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嫉妒心理状态则主动从自身查找不足,学习他人长处,以此求得改善自己的状态;而持消极的嫉妒心理的人,则将自己不利的处境归咎他人,要么在抱怨中消沉,要么采取强烈的反制措施,以此达到心理平衡。

一般来说,能够担任校长的,都有过人之处。可是,学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不乏出类拔萃的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面对才干超过自己的下属,一个心态开放、知人善任的校长,势必视之为自己干事创业的助手,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中坚。悉心培养,大胆使用,让其拥有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实现理想抱负。这样,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的潜能,敬业奉献,而且能对教师队伍产生“鲶鱼效应”,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然而,某些持消极嫉妒心理的校长,将优秀人才视之为自己校长职位潜在的竞争“对手”。评先评优揪其短,求全责备,不让其拥有吸人眼球的“光环”;工作安排就其难,不让其发挥专长,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其无法取得与自己竞争的“资本”。事事想着压制“对手”,时时提防他人“冒尖”。一个校长如果希望下属都是平庸之辈,那么他所领导的学校也就难逃“平庸”的厄运。

3. 亲近疏远。校长处于学校行政管理的顶层,对学校人、财、物等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享有话语权。因此,学校成员在解决利益诉求、化解矛盾冲突等方面对校长有着特殊的期盼。一个正直公平、不徇私情的校长能够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尤其是反对意见,善于从不同意见中发现和改进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善待每个教师,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奉献,合理均衡各群体的利益,促进教师思想的统一、责任感的唤醒、事业心的激发。重视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做到“不以亲疏贵贱异其心,喜怒好恶乱其志”,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凝聚人心、积聚力量,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然而,某些“我”字当头,任人唯亲的校长,事事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为准则,不顾及公益原则和师德,亲近疏远,阳奉阴违,甚至利用教师的利益诉求,玩起“制衡术”,以达到左右逢源的目的。结果,只会搞得人人自危。

上一篇:让“顽劣”学生玩出精彩 下一篇:家园合作有效途径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