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增长模式不改变,中国经济永远无解

时间:2022-10-10 06:44:48

吴敬琏:增长模式不改变,中国经济永远无解

最新公布的中国第三季报显示,第三季度GDP增速为8.9%。那么在第三季度之后,中国经济将会是什么样的走势?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希望中国经济增长悠着点,不要再上了,在我们转型增长的模式转型的过程当中,增长率是会比较低的,不要紧,它的效率提高了,增长率低一点其实没有什么坏处。重要的是解决增长模式转变的问题。增长模式不改变,中国经济永远无解。

解决短期问题,

要依赖长期的增长

《沪港经济》记者:提到宏观经济,离不开对宏观政策的了解,以及对宏观态势的把握,请您先讲讲这方面的情况。

吴敬琏:用凯恩斯主义分析,经济为什么陷入衰退呢?是因为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这个消费没上来,出口大幅下降,所以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就造成了市场疲软,使得我们的生产增长率下降。那么现在是什么情况呢?有人说需求已经大量增加了,所以它支撑了我们GDP8.9%的增长速度,而且看来,今年第四季度增长率会更高。但是,这完全是一个短期的分析。我们可以再仔细去看一看,这三个因素是一个什么状态呢?消费其实没有起来,出口的需求仍然比去年同期低15%。那么需求是怎么起来的呢?它如何拉动了我们短期的增长呢?因为投资增加了。我们4万亿的投资,今年分到2万亿,还有今年估计贷款增加会在10万亿以上。

但是这样一种做法,是不是能够持续呢?我认为单靠这个做法是不能持续的,你可以看到,这个需求的增加,完全是由政府的投资加上银行的贷款增加造成的,像这样的增加速度,明年我认为是不大可能的。比如说我们的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1―9月的增长率都接近30%,这是空前未有的。我们GDP增长率只有百分之八点几,而货币的增发到了30%,还有2万亿的投资,政府继续用自己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去增加需求不大可能,而消费始终没有起来。于是现在就号召说要多消费,但是多消费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老百姓没有收入怎么消费呢?完全由政府给钱让老百姓消费,政府从哪里来钱呢?政府要用钱鼓励消费,办法就是财政赤字,然后就是增加税收,现在税务局收税的力度非常大,而这样一个收税的办法能够增加最终消费吗?它不能。

所以这个短期问题,要依赖于长期的增长。长期的增长要用另外的分析框架,在我看来,要抓住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投资,第二个要素是劳动,第三个要素就是技术进步,或者是效率提高,或者叫人力资本的增加。我们要想长期增加收入,然后增加消费,就要做两件事情,一件事就是增加就业,另外一件事就是增加人力资本,增加技术进步的份量。这就会使得两部分人的收入增加,一部分是普通劳动者收入的增加,另一部分就是专业人员收入的增加。而这两部分人的消费倾向是比较大的。如果按照现在的思路,政府靠投资能促进消费吗?答案是不能。国家投资就是国家的收入增加,并不能够增加消费。那么怎么才能够增加就业和专业人员在增长中的份量呢?那就碰到一个老问题了,就是增长模式要改变。增长模式不改变,还是靠投资,靠出口来拉动,这个永远无解,只有从原来的增长模式转变到依靠技术进步,依靠企业的活力增加,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希望经济增长不要再上了

《沪港经济》记者:10月22日公布的中国第三季度报显示,第三季度GDP增速为8.9%。那么在第三季度之后,中国GDP将会是什么样的走势?从2009年开始往后这几年,出口的增长率将会怎样?

吴敬琏:我觉得GDP走势会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性就是按照现在的势头继续往上,已经有人预测了,明年会是9%-10%,后年会更高。另外一种可能,是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增速会下来。我希望经济增长悠着点,不要再上了。在我们增长模式转型的过程当中,增长率是会比较低的,不要紧,它的效率提高了,增长率低一点其实没有什么坏处。

至于出口,我觉得还要低迷一段时间,然后再缓慢地回升。就是说还会有一段的负增长,然后就到一个平稳的零增长的状态。我也希望能走出这样的走势。

现在我们国人有很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急切希望美国能赶快增加定单,另一方面又认为我们过去卖东西卖给美国太便宜了,让我们一个穷国去补贴美国,这是很不合道理的。那么我们到底希望美国怎么样呢?所以,我认为我们首先要理清思想。

危机发生以前,我们依靠美国制衡。美国家庭储蓄率是零,而维持他们的高消费的,就是美元。由于美元是一种国际储备货币,于是用中国高储蓄去弥补美国的储蓄不足。其实在2003年许多中国经济学家已经提出,这种模式是不能持续下去的。此前,很多东亚国家和地区,已经在这个上面吃了大亏,日本是第一个,后来的韩国、台湾都是这个模式,这是不能持续的。我们的金融体系中之所以存在那么多的泡沫,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我们现在不要希望回到过去那个老样子,我的意思不是我们不要发展对外贸易,不是我们不要用出口来维持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办法应该是要提高我们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它的知识含量、技术含量、服务含量,这样来保持我们的出口企业的繁荣。

不要追求总量,

应提高产品附加值

《沪港经济》记者:提到出口的附加值,我想到了中国企业最近一次的海外收购,就是吉利的李书福先生成为沃尔沃的首选收购对象,您如何看待他这次的收购?您觉得吉利以后的出口模式会是什么样?

吴敬琏:李书福这个案例要进行分析,他如果是追求一个出口总量,我想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他应该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李书福也是我的朋友,他其实面临着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就是电动车,但是李书福不大同意主要发展电动车。

我们现在出口一半以上是加工出口,其实落在中国土地上的附加值是极低的。我们现在出口的问题不是增加总量的问题,也不是提高进出口,而是要提高它的附加值,比如说研发、设计等。现在我们很多产业面临巨大的机会,但是我们体制上有很多的问题,使得我们抓不住机会。比如中国以前在全电动汽车核心装置方面排在世界技术前列,之后美国赶上了。美国有这么一个州,就是奥巴马的振兴产业计划中的密歇根州,它要变成全球电动汽车的电池之都。它得到美国政府18亿美元贷款,还得到美国能源部1亿美元的技术开发资助,最近又拿到了生产经费2. 7亿美元,密歇根州还给了很大一笔退税。现在密歇根州正在加紧施工,而我们的速度实在太慢。虽然巴菲特发现了我们的比亚迪,但是扶植还不成体系。政府要支持这些企业通过创新提高自己的附加值,政府应该再努力想办法让它加快一点。

美国调整经济方法比中国好

《沪港经济》记者:美国第三季度GDP增长3.5%,这是他们连续四个季度下滑之后第一次的增长,也可能是从2007年12月步入衰退以来最好的表现,所以很多人说这是美国经济复苏最好的体现,不知道在吴教授眼中这该如何解读。

吴敬琏:老实说,我没有资格来讨论美国的增长趋势,因为我对美国不是那么了解,但是我认为它会是一个缓慢增长的过程。美国经济复苏会呈现什么样的走势,在美国的学术界争论也比较大。我觉得图形大致是很长底部的U型恢复。我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跟我们自己对比的结果。

首先,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席克里斯廷娜说有四个方面的政策来应对危机,第一个是财政政策,第二个是用国家信用去替代崩溃的商业信用,第三个是房地产政策,第四个就是解决长期增长中的问题。不管美国的具体措施是什么,应对危机的框架大致是这样的。其中最后一个政策是解决美国长期增长中的问题。美国长期增长中的问题,是跟中国的结构失衡方向正好相反的一个结构问题,就是说过低的储蓄率,过高的消费率。所以他说要实现持续的回升,就一定要解决长期增长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这个框架是非常清楚的。

其次,美国增加流动性用的办法跟我们有区别。美国用的办法主要是中央银行的高能货币,用公开市场业务提供给市场,而这些效果短期是可以调整的。我们的主要办法,是采用长期投资,注入贷款。而贷款增加主要是长期贷款而不是短期贷款,因此调整起来就比较难。

我希望美国政府能够按照美国经济学界同行提供的这个路子来走,这样的话,美国经济就会出现比较稳定的回升。

上一篇:金融改变中国 下一篇:香港:乐善好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