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是思路的外化

时间:2022-10-10 04:36:24

结构是思路的外化

考点阐释

“结构”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它是文章思路的外化。所谓“结构完整”,就是要求用清晰的思路,组织安排写作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开头结尾的起合,过渡照应的转承,段落的合理划分与安排。总之要做到思想有序,布局有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轻视结构的作用,忽视结构训练,是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势必影响文章质量,影响考场作文的成绩。

写作指导

结构问题表面上看是形式问题,但它与文章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形式与内容必须是统一的。

一、要着力写好开头与结尾

常见的、容易做到的开头方法有:

(一)开门见山。不作任何修饰,实话实说,直接进入主题。

(二)引用开头。或引用一句名言,或引用一个成语,或引用一首诗、一段歌词,或引用一则故事,但篇幅不能长,而且要很快转入正题。比如2009年全国卷Ⅱ云南考生《圆与缺的哲学》一文的开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如是说。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一个蓝色的星球,球自然是圆的,而我们的生活就是一门处理圆与缺的哲学。”

(三)比喻开头。文章一开始先打个比方,展现生动的形象,然后引申到中心上去。比如2009年安徽卷金牌作文《不朽的昭君》的开头:“你的人生本是宽阔的直道,不甘平庸的你却拐出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弯道。从此,你的人生焕发异样的光彩。”

(四)设疑开头。文章开篇就提出问题,然后用问答式亮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比如2008年湖南卷夺魁之作《谁唱江南断肠句》,开头写道:

是谁,踏飞三月的柳絮,将嗒嗒的马蹄送入春帏,化为美丽的错误,让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是谁,在霜风凄紧,关河冷落,红衰翠微的残照搂头,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是谁,荡开了西湖的涟漪,将不朽的传奇融入暮霭,却唱江南断肠句,将江南的小雨染成了青泪?

没有答案的谜,却是亘古动人心魄的美丽。朦胧赏月,雾里看花,保留一份隐绰,何尝不是多一份撩人的风姿?

朦胧是美。心头这样想着。

作者巧妙化用诗境,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感受朦胧美境,读来满纸芬芳。

(五)排比开头。请看2009年全国卷I满分作文《特长成就辉煌》的开篇:

兔子告诉我它能跑得很快,但是它不能告诉我它能在水里游多远。

狮子告诉我它能称霸山林,但是它不能告诉我天空也是它的领地。

钻石告诉我它有多么坚硬,但是它不能告诉我它能解决沙漠中的饥渴。

物如此,人亦然。

该考生连用三个排比句,既是类比论证也是比喻论证,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

如果开头不理想,那就用结尾来弥补。易于操作的结尾方法有:

(一)记叙类文章:或用简洁的叙述来收束故事,或用适量的抒情来感染阅卷老师,或用点到为止的恰当的议论来深化主题。比如2009年福建卷满分作文《这也是一种芬芳》的结尾:“这样苦涩的药香,却成为我心中最香醇的余味与芬芳,伴随着爷爷的爱,细致,绵软,濡染、浸透我的人生。这缠缠绕绕、挥之不去的药香,是我生命里最美好的芬芳!”这一收篇点出了题目中“芬芳”的双关含义(既实指药香,又喻指“细致,绵软”的爱),意蕴丰富,无疑是对前文叙事的合理升华。

(二)议论类文章:或重申中心论点,照应开头;或引用名言警句,强化论点;或提出一个疑问,启人深思。比如2009年江苏卷佳作《品味时尚(我最大的梦想就是买阿玛尼回家当抹布使)》末段写道:“买之时尚,唱之时尚,头之时尚,博之时尚,咱们也品出那么一点味道出来了,剩下的,就是咱们去消化了。记住,品味时尚,所谓的时尚,可以咀嚼,可以回味,但万万不可以下咽,就像嚼口香糖!”这个结尾相当精警,在前文用调侃的笔触、俏皮的语言对“买之时尚”“唱之时尚”“头之时尚”和“博之时尚”逐一品评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醒我们:时尚根本没什么营养。寥寥数语,暗寓批评之意,从而为全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又如2009年广东卷满分作文《小常识大智慧》的收篇:“朋友,常识给予我们为人的智慧,馈赠我们处事的哲理。当太阳的光华为月亮所侵蚀时,当小草褪去淡黄的外衣换上嫩绿的新装时,你是否正在凝思:这小小的常识中蕴含大大的智慧呢?”疑问作结,耐人寻味。

二、要安排好层次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就是层次关系。层次是否合理、清晰,直接反映着思路是否合理:清晰。

考生作文层次欠合理、清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段是段落划分不合理,不是一段到底,就是分段太多,以致文脉含混;二是这个联落的内容和那个段落的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清。这都度映出作者写作前缺少整体构思,想到那儿写到哪儿,心中没谱,自然也就模糊不清、杂乱无章了。

三、要留意过度语照应

“过渡”,就是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一篇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内容跳跃性较强,就需要用一两句话过渡一下,这样文思会变得顺畅,没有断裂、不衔接的缺陷。同时也要注意过渡的内容不能太多,多了反而会显得繁琐累赘。“照应”,包括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后文内部的照应,各部分与题目之间的照应,等等。如果照应不周,会给读者一种不完整或是偏题的感觉。写作时须注意照应,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是结构完整的。

此外,文章体裁多种多样,体裁不同,结构方式就不同,因此在安排结构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体裁的不同要求,采取恰当的方式。如果写的是记叙文,要确定好叙述角度和叙述线索,注意叙述顺序、时空转换,还要注意伏笔,注意叙议过渡,前后呼应,主次分明。如果写的是议论文,要注意起承转合,要合理安排论证结构――或并列,或递进,或对照,或总分。

考场佳作

踮起脚尖

2009年湖南一考生

踮起脚尖,就能更靠近阳光。

――题记

生活中时常踮起脚尖,我们会过得犹如高贵典雅的芭蕾舞演员一般唯美。因为,这是一种昂扬向上的姿态。更体现了一颗积极乐观的心。

踮起脚尖,即可摘得头顶上的成功之果。上帝是个可爱的顽童,他总喜欢和他的子民玩些游戏。他种了一颗成功之树,结满了鲜红水嫩的成功之果――可他的子民却不能触手可及。面对这种诱惑,沮丧的人会就此放弃,积极的人会踮起脚尖,鲁莽之辈则像猴子一般上蹿下跳。于是沮丧之人惟能任凭心中的诱惑琴弦孤寂地撩拨;鲁莽之人上演一出出令人捧腹的闹剧;唯有积极之人获取成功之果,同时也舞出雍容美丽的人生。

踮起脚尖,就是这样一种昂扬乐观的心态。

踮起脚尖,且听风吟。台湾著名画家几米有一幅画作――《悬崖听风》,感动我内心最深的一角:画中描绘了一个身着碎花裙子的小女孩,踮着脚尖站在高耸突兀的悬崖边,一脸从容地任凭悬崖下的林涛绿浪翻滚,悉心接受风的亲吻与吟唱。这是几米的自由无羁个性的体现。又何尝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曾听人设喻:人生就是行走在刀刃上,如独木桥般唯一,如刀刃般凶险,九死一生。悬崖之上的女孩,却踮起脚尖,以最美的姿态展示了生活中的美好。

踮起脚尖,成了一种审美的人生姿态。

踮起脚尖,展露自己。“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可是当生活中没有高山可以登,没有基石可以靠时,我们该怎么办?千万人一字排开,我们又不甘于平庸,怎么脱颖而出?

踮起脚尖。于是你增加了自己的高度,于是伯乐才有可能发现你这匹千里马。有句俗语讲得好:阴天并非没有太阳,只是被头顶的乌云遮住了。踮起脚尖,冲破头顶上那层墨黑的乌云吧。阴霾即将消失,迎接我们的是霞光万丈,生命于此改变。牛顿说他的成功是因为他站在巨人高大的肩膀上。而我要说,我将成功,因为我为自己铺路!

踮起脚尖,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展示的平台。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描写过一群跳起来更接近太阳的幸福的孩子。但起跳的挣扎未免有点艰难――踮起脚尖,你能够在靠近阳光之时,把自己的姿势定格为芭蕾舞的优美华贵。这是生活的最高形式,也是最美的姿态。

这篇议论文笔墨灵动,语言简洁传神。首先,一笔绘出“结满了鲜红水嫩的成功之果”的大树,让读者宛若置身其中。画面下的三种情景。鲜活逼真,对比鲜明,自然交代了沮丧者、积极者、鲁莽者不同态度带来的不同效果。接着荡开一笔,用诗意盎然的语言,描绘几米画作的意境,深入到位的解读,更是将“踮起脚尖”的美好展示得淋漓尽致。

文章结构看似普通,实则匠心独运,读来赏心悦目。题记导入,新颖夺目;在论点的指引下,用“踮起脚尖,就是这样一种昂扬乐观的心态”“踮起脚尖,成了一种审美的人生姿态”“踮起脚尖,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展示的平台”三个分论点自然串起全文,可谓观点突出,脉络清晰;开篇的比喻与结尾处对林清玄文章的分析,文字优美,呼应成趣。考场作文,能够在整体与细节的安排上处理得如此妥善,实属难得。

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被称为“死亡之海”,以前从未有人徒步穿越过它。为了征服它,身强力壮的中国探险家余纯顺不幸遇难。据报道。余纯顺选择六月横穿大漠,遇难地距大本营只有1.4公里。专家推测,遇难的主要原因是炎热、饥渴和迷失方向。不久,52岁的欧洲女性卡拉,只身一人,历时20天,于1998年11月18日从南向北成功穿越塔克拉玛干。她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没什么危险,一切都很正常。”选择冬季穿越,是她成功的主要原因。她说:“我不挑战自然,我是千方百计地适应自然。”

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有人主张“征服”,也有人主张“适应”,对此,你有什么见解或思考?请以“征服与适应”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提示

从话题材料可以看出,对待自然有一个是“征服”还是“适应”的问题。教科书上说,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人能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个结论似乎包含了这样一种涵义,人和自然是对立关系。早在战国时代,思想家荀子就提出“人定胜天”的说法,意思是人类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足以战胜自然。长期以来,人们为人能胜天而沾沾自喜,而骄傲自豪,这是过去普遍的认识。但是,人非得征服自然吗?恩格斯早就指出,古巴比伦文明的覆灭,源于人们对两河流域自然环境的破坏,那是大自然在忍无可忍之后对人类的一次大报复。在人类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类要改造自然,但针对人类“不合理”的改造,大自然还会不时地施以报复。有识之士建议,人们应该有意识地、主动积极地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在深入领会宇宙一切生物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中,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天人相依。

作文时应注意:一、“征服与适应”是关系型话题,“征服”“适应’’两者不可偏废,但可以有所侧重。二、提示语“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有人主张‘征服’,也有人主张‘适应’……”,限定了本题只能从人与自然的角度选材构思,而不能转而谈征服、适应社会环境或生活中的某个难题。三、根据材料展示的结果与流露的情感倾向看,本题常规立意:提倡适应自然而非盲目地征服自然。如果进一步思考,可把主旨确立为:要在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的前提下,合理地适度地改造自然。四、选择写议论文时,不能空洞地罗列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造成内容松散,还是要通过典型的例证(包括有说服力的数据),展示征服自然可能带来的恶果以及适应自然规律之后的和谐图景。

例文

自然之道

秦 昊

现在山区里野猪多起来了,不少窜到田里糟踏庄稼,村民向政府要求返还枪支,猎杀野猪。《都市快报》曾报道了杭州淳安县境内某村野猪成灾的消息,该村在外界帮助下成立一支狩猎小队,逡巡数日,战果是一只野猪。

这是一则当做正面新闻来报道的事例。但在重庆,此举却招人非议,不少专家认为野猪的存在总有其自然规律。解决野猪问题不能依靠“人力”,而应遵循自然规律,发动大量的人力财力去猎杀野猪,其实是事倍功半。与其猎杀几只野猪,不如在一些山区退耕还林,给这些野生动物足够的活动空间和食物。

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长远考虑,如果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思考,也许会得到另外的结论。

前些年我国北方持续干旱,不少地区出现大量蝗虫,不少地方喷洒农药灭蝗,包括飞机大面积喷药。农药对自然环境有破坏作用,但在蝗灾面前似乎只有此法。新疆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农垦区动员群众把十万只鸭子放到田里去吃蝗虫,一只鸭子一天能吃四百多只蝗虫,没有农药也把虫灾消灭了,鸭子还迅速增肥,一举两得。

前段时间杭州许多媒体报道了淳安松林虫灾的新闻,松树叶子几天就被吃光,松树大片死亡。该县采取了人工捕捉的办法,以斤计费,结果男女老少齐上阵,捉到松毛虫数万斤。而如果喷洒农药,杀死的就不仅仅是松毛虫了。但看罢这则新闻后,我在网上又看到一种更“环保”的灭松毛虫的办法。南京某林场就利用松毛虫的天敌喜鹊来灭虫,繁殖大量的喜鹊,然后放鸟归山。喜鹊吃虫孵雏,一只喜鹊一天啄食百多条松毛虫。

动物的天敌,自然形成“相克相生”的“食物链”,如果出现人为的某些环节缺损。就会失去生态平衡。在解决环境问题时,要避免“头痛医头”的做法。

看到一篇文章,说有一些游客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在海边,他们发现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一只鹰突兀飞来,它用尖嘴啄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游客们十分同情幼龟,认为它想爬到大海中去,于是,游客们赶走了那只鹰,把小龟抱出来引向大海。但令游客们吃惊的是,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滩上无遮无挡,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转眼间,数十只幼龟已成了鹰、海鸥、鲣鸟的口中之物。原来那只先出来的幼龟,本是来探路的,探路的幼龟出来了,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行。

这就是自然之道,在大自然面前,“万物之灵”的人类,有时候当个旁观者也许更明智。

点评

古代哲人老子、庄子早就栽培出“顺应自然”的智慧花朵,作为现代人,我们有时怎么反而“退化”了呢?人类再伟大,再自尊为“万物之灵长”,可归根结底仍是“自然之子”,老实地尊重自然规律吧。

作者并未板着面孔说教,而是由事及理,娓娓道来;事例新颖,对照比较;逐层递进,发人深省。

上一篇:正确解答语言连贯题须注意“六性” 下一篇:政法学院老师彪悍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