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初中作文教学生活化

时间:2022-10-10 04:34:55

如何让初中作文教学生活化

透视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的现状,我在反思作文教学的困惑之余,不难捕捉到问题的实质:农村初中学生封闭机械的校园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屏蔽了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关注,剥夺了他们扩展生活外延、品味生活内涵的权力――生活底蕴的丧失,自然成了写作灵感枯竭的根本理由。农村初中生作文的悲剧实际上就是传统作文教学的悲剧。平时的作文教学正是由于忽视了以真实为原始生态的生活作为学生写作的逻辑始点,才走进了一条令人悲哀的死胡同。学生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语言语汇、方法技能、人文思想等的匮乏,是学生习作中出现“编”、“抄”、“套”、“假”、“大”、“空”现象的最主要根源。唯有“厚积”,方能“薄发”。丰厚的积累是通畅表达、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的基础。因而,我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自主体验、自主积累的意识、兴趣、能力及习惯。在帮助学生“脱贫”方面,我采取多种措施来强化积累:

一、抓观察,丰富生活积累

生活处处有语文、时时有语文。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每天主动将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每周一篇作文。通过练笔,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了时时处处有生活,只要善于捕捉素材,就不愁没有东西可写。自主观察、体验、思考、感悟、表达生活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得到了有效培养。

二、抓体验,丰富情感积累

我千方百计为农村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亲历体验、角色体验、换位体验等机会,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去观察万物的兴替,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去调查环境的现状,去体验劳动的艰辛,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丰富,对周边事物的感受能力也自然有所提升。

三、抓读背,丰富语言积累

开展以“读背为手段、运用为目的”的读书活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如举行“好书推介会”、“美文赏析课”、“故事演讲竞赛”、“好词佳句背记竞赛”、“读书心得交流”等),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背记、多积累,多交流、多借鉴,多运用、多创新,努力规范学生的语言,夯实通畅、自由、个性化表达的基础。

四、抓致用,丰富方法积累

坚持学以致用,结合阅读教学、日常观察、社会实践、习作教学等教给学生一些精要有用的方法技巧(如观察方法、调查方法、积累方法、写作方法及习作修改方法等)来提高学生观察、积累、写作、修改的能力和质量。

我还高度重视适时激发和捕捉学生的习作需求。校园、班级文化氛围浓厚,各类活动形式多样,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了,自我表达较容易。写作一旦成为内在的需求,学生从中体会到的必定是酣畅淋漓的快乐。引导学生为“需要”作文,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意识。

农村生活化作文研究,提高了学生的习作综合素养。学生在走进生活中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关注生活意识,以及认真观察周边事物、勤于攫取生活、勤于思考各种现象的良好习惯,积累了素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在描绘生活中,写真人、叙实事、表真情、抒实感,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以及对生活和习作负责任的态度,让学生成为生活的诚实人。学生在创造生活中,动手动脑,动眼动心,成为生活的小能人。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热爱生活。

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过程中,我校作前指导课在生活作文观念下,形成了多种课式并存的良好局面,初步归纳以下几种:

(一)形成了课堂教学崭新的模式

作前指导是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作文教学的前沿阵地,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存,完成见闻、思想、情感等信息的输出。作前指导一是扎实表达基本功,用扎实的训练提高写作技巧,二是要打开学生思维,调动生活积累,尽可以减少训练作文的“假”的因素,以激发动机,提高兴趣,促进生活作文的良性循环。

(二)提高了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与写作是一个输入与输出的相反而又相辅相成的过程,没有大量阅读为基础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不彻底的,我们从生活作文观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大阅读,把教室图书角向他们推荐,通过大量课外阅读,使学生拥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通过练笔使学生了拥有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写作中,我始终坚持生活与作文的统一。激发了学生的作文思路,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九个多月下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低等水平的学生对说话写话兴趣盎然,高等水平的学生也不再“谈文色变”了。学生的优秀习作增多了。多篇被校文学社选用。

(三)探索出一套中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方法

1.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培养方法

(1)说话能力培养从七年级学生抓起。重视语文综合性实践的训练,以此为突破口,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2)学生写日记如果“说”是手段,“写”才是目的告诉我们,作文训练。积累素材,由易到难,写日记是提高农村学生作文的必经之路。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日记,学生形成写日记的习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学好语文,陶冶情操。

2.由此及彼、融会贯通、作文迁移的培养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运用“迁移”规律,从兴趣入手,把读、说、写训练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如下:(1)运用兴趣的“迁移”、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孩子们对写作的兴趣,这种兴趣从何而来呢?2)围绕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选题在作文训练时,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题材中选题。(3)创设情趣盎然的写作环境。训练时,不妨把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入课堂。精彩的课本剧表演、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获得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3.利用“知识”的迁移从会想、会读、到会写的培养方法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在指导作文训练时,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利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已经形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影响和解决写作问题。(1)想像与写作相结合、以想促写(2)读写结合、以读助写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

4.真情实感、说写合一学生的可爱在于没有矫饰,没有虚伪,在于天真坦露。同样,文章的魅力就在于有真情实感。努力做到真实故事的具体叙写,真切情感的生动诉说是初中作文训练的成功之路。

对此我有如下做法:(1)反对编造生活、虚构故事情节的作文流弊,提倡说真话、写真事。有些脑子较灵活的学生喜欢将听说的故事说出来或写出来。但由于不是自己的亲身感受,在往牛头不对马嘴,漏洞百出。此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鼓励他们说真话,写真事。(2)反对抄袭、模仿,提倡独立构思。由于现时的“作文辅导书”泛滥成灾,有些学生急于求成甚至投机取巧,模仿、抄袭现象较为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限本限时的作文训练,规定在一节作文课内完成。(3)指导学生进行“素材”加工,在真实的基础上做到了有情趣、有个性。

总之,我将继续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多阅读,培养学生感悟力和表达力;引导学生善于感受生活,培养洞察力和鉴别力;尤其要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拓宽作文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习作文,运用作文,丰富知识,提高素质。

上一篇:让孩子最美的心灵之花在数学课上绽放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辅助英语课堂的实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