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学习中的语感培养

时间:2022-10-10 04:25:59

浅议语文学习中的语感培养

语感是以语言习得为基础,经过长期的语言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对语言的全方位的、敏锐的感觉。它不限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还包含着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等在内的言语活动的体验。

一、语感与语文学习

语感学习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叶圣陶曾经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语感知识是由人们所接触的无数言语对象内化而来的,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积淀而形成的。它是理性在感性中的积淀,是理解融于其中的感性,是人们对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感受与反映。这种隐性的内在的语感知识,往往是随着母语的习得而获得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语文学习者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提高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能力和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能力。而语感可以说是人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只有在言语实践中获得了语感和经验,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没有准确、敏锐的语感,单凭对语文知识的记忆,是很难将提高语文能力的任务落到实处的。

二、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

1.积累生活,丰富情感。联系中学语文教学,我们应该构建“大语文”结构,覆盖课堂与课外两个空间,特别是教学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社会与自然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当然,学生体验社会生活,更多的情况下,是以间接的方式参与的。教师要组织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他们利用现代化传媒工具,收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以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深化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感知。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语感水平对学生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以较高的艺术品位复现作品中的生活细节,帮助学生间接地累积生活经验。

2.激发联想与想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语感能力,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双翼,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一部作品提出不同的审美见解,而不应该规定学生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教师在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上简单划一、强求一律,这就等于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情感,窒息了他们的语感活动,最终导致其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及理性思维能力的萎缩。其实,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篇作品产生同一种感受。比如,阅读感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由于感知者个人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的差异和联想想象活动的差异,有人获得的仅是“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有人体味到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情韵,有人感触到了大自然生命力的律动,有人则审视到了大自然雄浑静穆的美。由此可见,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联想想象、培养语感能力的重要条件。

3.重视吟诵。叶圣陶多次强调吟诵的重要性。他说,吟诵的时候对于作品“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他还说,对于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美读”的过程,既是领略声韵之美的过程,也是感受情感,展开联想想象,从而领略作品意蕴的过程。

在吟诵中,我们可进而领悟到文章的整体风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各种美的模式才能够内化为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模式,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语感形成的过程。

综上所述,敏锐的语感的获得,既是学好语言的重要条件,又是一个人语言素养的重要标志;既是学好显性语言知识的前提,又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实验中学】

上一篇:驱烟赶雾见碧霄 下一篇:怎样让作文感情真挚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