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时间:2022-10-10 04:24:26

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渗透式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中学生来说,这一方式更易接受,对学生的影响也更深入。环境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使人们能够自觉地从保护环境的角度修正自己的行为。地理学是对从本区域到整个地球的不同规模的研究,它对环境教育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必要性;环境的质量问题以及保护环境的可能性;地理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各区域的空间资源和行为结果之间的相互联系,懂得环境问题乃是一种全球性问题。

一、探究性学习水污染与人类的关系

为进一步说明身居内陆的人类活动怎样引起水污染和海洋污染,寻找当地一条河流的源头至入海口:如舒城的龙河口水库通过舒庐干渠注入巢湖,最终由长江注入太平洋,在这整个流域内寻找污染源,在一张备用的河流流域的水域分布图上,把那些流入河流的污染物表示出来。可以看到进入水体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人们的哪些活动所排放的。引出同学们思考:这些污染会带来的危害以及是否可以避免排放。

建议:在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域研究等章节课堂上使用。

二、课堂教学与实践渗透相结合

环境教育者认为,环境教育的重点之一,应放在由学生自己去调查研究环境问题。在实际活动中增长对环境的认识,田野工作对于中小学生获得环境问题的直接经验十分重要。这种形式使环境成为一种学习的刺激,能够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好奇心,从而发展了他们对环境的认识,田野工作如与地理学科教学联系起来,会取得更好的结果,一方面会促进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同时能促使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环境教育在地理学科中的渗透应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能用地理学知识对环境问题作出准确判断:①环境的自然进程;②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③各种环境问题,诸如温室效应、沙尘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的产生及预防;④人类生命和人类生活如何依赖于环境,以及可能引起环境问题的各种冲突;⑤规划、设计和地理学要求的保护环境的实施纲要。

(二)技能:①通过口头、书面和艺术等形式,明晰、简洁地表达自己对环境问题的观点,在与他人的讨论中发展学生的交流技能;②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解释有关环境问题的数据和统计结果,如进行生态学调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③通过修正、分析、解释,评价从各方面获得的有关环境的信息,组织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④通过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后果,权衡各种影响因素,提出经过认真思考的意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⑤通过参加与环境有关的团体活动,如清除废物的工作,并积极在团体中承担责任,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⑥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模拟环境调查活动,并使用信息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发展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态度:应使学生理解并重视他们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养成对环境工作的积极态度;重视和关心环境和其他生态问题;独立思考有关环境的问题;尊重他人的信念和意见;尊重事实及合理的争论;养成宽容和开放的心灵。

(作者单位:安徽省舒城县桃溪中学)

上一篇:巧设问题情境 促进主动学习 下一篇:结合藏书票制作体验版画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