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中学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时间:2022-10-10 03:47:30

巧用中学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其在各个领域显示出的巨大影响力。要实现经济的腾飞、国家的繁荣,不仅依靠科学技术,更要依赖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国家对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科学教育更是需要各个学科的教师共同承担。作为语文教师,我在充分利用本学科教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一、激“趣”

兴趣往往能诱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注意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和满足,以此增加对科学的兴趣。例如《月亮上的足迹》一文为我们介绍了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历史事件,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读完该文,会引发我们对这颗星球产生更大的兴趣,想揭开它更多的秘密,了解自古以来人们赋予它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北宋文学家坡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么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表达了远古人类飞天梦想的相关诗句?对你有何启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查阅资料,观看视频,既对我国的“月亮文化”有了深入的理解,又对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充满了强烈的自豪感。再如《观潮》一文。钱塘江潮这一自然奇观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我国古代的词人墨客多以钱塘大潮为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但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它是如何形成的。学完本课后,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总结:为什么钱塘江会形成天下奇观的钱塘潮?学生通过课后在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就会概括归纳出钱塘潮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向沙漠进军》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沙漠的危害和向沙漠进军的重要性,针对这一课,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根据自然界的哪些启示进行创造发明,为人类作出贡献?你还可以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解决沙漠不断侵占人类的生存空间的问题等等。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创造价值,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类似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解答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去学习。

二、激“情”

人的魅力缘自精神的高尚、人格的崇高。科学家或科学类作品中的人物,他们的严谨踏实、坦荡睿智、博学淡然,及其执著追求、勇于创新、不畏挫折,无不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形成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这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课文中出现的科学家精神品质的渗透来进行。在学习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华罗庚的《统筹方法》、有关伽利略的《斜塔上的实验》等文章时,把科学家们的生平事迹介绍给学生,在讲授课文时,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分析的同时,体会他们在科学道路上的执著坚韧,对科学事业的热情与义无反顾,以及他们面对种种困难时候的坚毅与顽强,使学生对他们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勇于质疑、大胆地向权威挑战、坚持真理、勇于献身科学的伟大的精神有深刻的了解,对他们产生敬仰,并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使学生以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够不盲目迷信权威,顽强奋斗,不断进取,为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奉献一切。

除了用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利用初中课本里关于探险的相关文章也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手段。科学考察和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大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这些有关探险的课文,都能够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斗志豪情。

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道路漫长而艰难,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学生从青少年时代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激“行”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结晶,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探索更加积极与深刻,更为直接地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限于向学生介绍科普文章中的科学知识,更应借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查阅及交流,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从而拓宽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科学技术是人类理性精神的最高成就,它揭开一个个自然之谜,把古人美好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可引导学生结合中学语文课本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开展专题活动:讲讲自己对科学认识的小故事,介绍自己从混沌到萌动的心路历程;“亮亮我的小发明”,为大家介绍演示自己的小小发明创造;讨论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些麻烦,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以“我看科技”为题开展演讲比赛,阐释自己对科技的理解。

再如在教《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时,我们可在预习时布置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解决以下问题:你知道哪些现象也可归入大自然的语言?除课文上所说,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还有别的吗?请结合你的家乡情况描述一下家乡的物候现象?在授课时,对于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有关段落相机渗透,还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资料,互相交流。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坚持这样做的话,那么通过四年语文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许多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生长特点、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加深对宇宙、沙漠、植物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和了解,掌握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

例如学完《卧看牵牛织女星》一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调查了解相关的天文知识,并以小组为单元组织专题展示。学生可以用情景剧、专题片、导游等多种形式为大家介绍牵牛星、织女星、银河系及银河外星系等天文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宇宙里有些什么》与本文比较,让学生于比较阅读中知晓宇宙的无边无垠,宇宙中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这样,在充实的实践参与中,可以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

综上所述,充分挖掘、利用中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不仅可行,而且会有很好的收效。同时,我也深知,科学素养的教育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坚持与不懈的探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愿尽自己的所能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引领他们走向科学的更高境界。

(作者单位:山东省文登市教学研究中心)

上一篇:呼唤一场脱胎换骨的语文教学革命 下一篇:优化教学四环节,高效课堂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