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和声学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时间:2022-10-10 03:20:51

高职高专院校和声学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内容摘要】高职高专院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声学教学,因多种原因制约不能把专业音乐院校、普通本科音乐教育的教学体系照搬过来,必须摸索出适合于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思路。文章针对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生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较为可行的教学设想。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和声学 课程教学设计

和声学课程作为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学习复调、曲式、作品分析、配器等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同时又是歌曲即兴伴奏和合唱曲写作的技能基础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下面笔者结合高职高专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课程教学设计设想。

一、和声学课程现状之不足

国内现有的和声学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材选用方面的基本框架源于国外教学体系,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教学中以合唱织体的四声部和声写作训练为主要内容。

(一)课程设计和安排问题

在应试教育制约下,和声学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单调地以合唱织体要求的四部和声写作训练为教学主要内容,逐渐忽视了学生听觉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各高校因教学规模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基础和声学的教学普遍采用大课甚至是公共大课的形式,这使得教学内容在实际操作和一对一问题的安排上困难重重,不得不将应有的视奏、面授改题、听觉训练等相关教学安排放到课外由学生自行完成,因缺乏应有的监督和指导往往形同虚设。甚至个别教师在教学中贪图省事只在课堂上讲授四部和声的写作规则和基本规律,形成了“课上写题,课下改题”的教学窘态。

(二)学生自身问题

首先,一部分学生因对基础学科的不重视和对和声学基础知识不了解,认为和声学与自身专业无关,产生了不愿学习的抵触情绪,在考试中只求及格,不求超越,以致在日常学习中态度不端、努力不够、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其次,在学习和声学知识的过程中持畏惧态度,认为其晦涩难懂、无法深入其中,陷入某一疑难问题中不能自拔,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再次,因为学生基本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之前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知识没有学好,在学习和声学中因困难重重最后选择放弃。

总之,现有的基础和声教学没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不能将学生的理论学习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没能起到帮助学生提高听觉分辨能力、创作能力、分析能力、欣赏音乐能力及为表演提供技术理论支持的作用。由此可见和声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普通高等教育和声学课程教学与高职高专院校和声学课程教学比较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专业设置来源于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原有教学安排。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本科教育有很大的差异。二者在培养层次、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以及就业渠道和需求等多个方面存在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生源质量不同

音乐专业考生根据专业水平和报考意愿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梯队:专业水平和素养最好的第一梯队主要报考全国地方或部队各大专业类音乐院校;专业水平和素养中等的第二梯队主要报考全国地方或部队各大本科类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专业水平和素养较差的第三梯队主要报考全国地方或部队各音乐专业的高职高专类院校。生源质量的巨大差异决定了高职类院校照搬本科教育模式会产生大量的问题和不足。

(二)培养目标不同

由于高职类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层次不同,决定了高职类院校音乐专业瞄准的方向是社会基层音乐人才。主要培养适合基层社会群体需要的普及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基层优质服务能力、自主谋生能力和基层管理能力的实用型、普及型专门艺术类人才。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设置的不同要求。

但由于师资、教学条件、教学规模等多种因素,现实中的各高职类院校和声学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模式继续沿用着传统本科院校音乐专业(音乐表演、音乐学)的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模式,这与高职院校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原则严重违背。为了更符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就业需要,就要努力尝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上的改革。

三、高职高专院校和声学课程教学设计设想

高职高专院校和声课程教学应该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区别对待,并分为必须精讲内容、学生共同探讨略讲内容、自学内容和实践内容。对于和学生艺术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内容,笔者建议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讲解和学习,并同学生的舞台实践相结合,从而检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课堂授课方法设想

结合和声连接实际的音响效果,帮助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和声、感受科学的和声进行理念,运用和弦本身具有的音响色彩及和弦之间的巧妙连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制造和声音响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钢琴弹奏优秀的艺术歌曲,让学生感受和欣赏作曲家巧妙、优美、动听且富有韵律的和声配置;或者将学生练习写作的和声语汇分成四个声部来演唱,通过实践感受和理论分析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的和声进行,分辨不良和声进行带来的音响感受;也可赏析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对成熟作品的理论分析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注意教学其他环节的合理安排:

1.注意授课之后的自主作业环节

既要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节省学习时间,又要提高学习效率。作业量不宜太大,要有针对性,根据教学重点、要点布置,同时对作业的写作和练习要有明确的要求,避免练习的无序和盲目性。

2.充分利用考试这一教学手段

在考试命题上不能局限于常见的和声配置与分析技巧,还应加入具有针对性的特色运用性题目,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和自身业务练习相结合。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求学生必须进行课前预习和自学,使其学习时间有的放矢,鼓励在课堂教学时当场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想法,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甚至是教学相长的目的。

4.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学生还可同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气氛活泼、形式灵活的讨论发现学生在和声语汇运用上的个性特征,帮助其正常发展。

(二)课堂授课内容设想

1.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和声学课程的教学中应尽可能采用分专业、分小班教学方式。根据学生专业不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等情况,将相同或相近专业、相同或相近基础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班,其余分在另一班。按照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原则,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2.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形式

(1)针对声乐、歌剧等表演专业方向学生的教学应根据学生舞台表演歌唱性的专业特点,在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的过程中采用重唱、合唱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自己写作的和声练习以二、三、四声部歌曲的演唱和舞台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将理论性的纸面音响变成学生切身感受的实际音响,帮助学生分辨和分析和声的多样性特色。

(2)针对钢琴、器乐专业方向学生的教学应根据学生对器乐作品多元性理解的专业特点,与其专业小课学习相结合,在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的过程中采用对典型钢琴和器乐作品和声织体改编以及舞台表演实践的形式,帮助学生切身感受实际音响,理解、分辨和分析和声多样性特色,帮助专业小课学习能力快速提高。

(三)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

1.利用和声学习软件 Tonica 学习和声语汇

Tonica 是一款专门用来学习四部和声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其专有的练习功能可发挥积极作用。利用该软件进行和声作业的技术性改题,是目前许多院校大班上课方式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较为可行的和声教学方法。

2.利用 Encore等具有录音功能的软件进行键盘和声弹奏指导

利用 Encore等具有录音功能的软件进行实时录音,将键盘和声弹奏转换成实际音响和五线谱形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与问题。同时,可通过对键盘和声练习的织体化变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改变原有统一考核方式,加入灵活运用的考核方法

现有以四部和声的写作和分析为最终结果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和声课程学习的兴趣和需要,他们需要更为直接、更为灵活的表现和评价方式。通过调查分析,很多学生认为应该采用更为灵活的演唱、演奏形式来体现其真实水平。

1.针对声乐、歌剧等表演专业方向学生

考核和评价方式在原有四部和声写作考核的内容基础上增加采用重唱、合唱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自己写作的和声练习或者二、三、四声部歌曲的演唱搬上舞台,通过实际写作水平、演唱水平、综合能力加以评判,鼓励原创精神。

2.针对钢琴、器乐专业方向学生

考核和评价方式在原有四部和声写作考核的内容基础上增加钢琴和器乐为其他表演伴奏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将自己写作的和声练习或对其他作品进行和声织体改编的舞台表演实践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本文对和声学课程教学中教学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实践、舞台实践运用等多方面提出了些许教学理念和改革方案,总结出适合于高职院校发展所需要的培养方式,希望在今后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开发、改革,走出适应新时代课堂需要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合理化、科学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依晓明.高职高专和声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谢丹.和声分析教学在高职高专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2(19)

[3]董月鹏.高职音乐专业“和声学”现状与对策思考[J].价值工程,2010(3)

作者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新民歌”对于羌族民歌传承的重要意义 下一篇:花样滑冰运动员的音乐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