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生产行为概念辨析及相关研究进展

时间:2022-10-10 02:48:13

反生产行为概念辨析及相关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反生产行为已经成为企业管理领域中一项不可忽视的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该领域至今还没有形成比较权威的概念界定,缺乏有效的概念整合,直接影响到研究的深化与共享。因此,比较系统地追踪和梳理反生产行为概念的形成与演进脉络,对各种与之相关的概念术语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反生产行为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来整合所有相似或有关的行为来界定反生产行为概念的核心内涵至关重要。

关键词:员工管理;反生产行为;员工越轨行为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7-0048-05

一、引言

随着实践的发展,反生产行为(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CWB)已经成为企业管理领域中一项不可忽视的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生产行为的研究也随之逐渐成为西方学界的热点,相关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相比之下,国内关于此议题的研究为数尚少,但近年来有开始逐渐受到学界重视的趋势。然而,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目前对反生产行为的研究还是比较初步的,至今还没有形成比较权威的概念界定,以至于在究竟应该如何称谓那些与反生产行为相似或有关的行为的问题上都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缺乏有效的概念整合。这不仅不利于研究者在相同或相近的平台上开展相关研究,也不利于研究成果之间的比较和交流。因此,有必要对反生产行为的概念和相关研究进行讨论。本文试图追踪和梳理反生产行为概念的形成与演进脉络,对各种与反生产行为相似或有关的概念术语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寻找它们之间共同或相近的概念平台,从而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范围和深度的拓展。

二、反生产行为概念的形成与演进脉络

反生产行为的研究最初起源于Kaplan (1975)[1]对企业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员工越轨行为的考察,他发现了这类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自发性,并且大多是由于员工缺乏遵守组织规则的意识或有意违反组织规则而产生的,是一种个别利益对共同利益的侵犯行为。之后,Mangione和Quinn(1975)[2]首次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概念进行了尝试性的描述,认为它是员工的一种不合作的行为表现,是一种与创造利润价值背道而驰的有损于企业利益的员工的负,如故意损坏企业的生产工具等。

随着实践的发展,这一行为愈来愈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兴趣,其中就有不少学者专门针对反生产行为的概念内涵,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断深入地进行了一些归纳和阐释。

Fox,Spector和Miles(2001)[3]在界定反生产行为时主要强调的是行为的意图,即蓄意损害,基于此他们将反生产行为视为一个集成的概念,认为反生产行为是在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各种消极角色外行为的总和,包括人身攻击、人际冲突、消极怠工和盗窃财物等一系列可能会损害到组织或组织成员,从而影响员工个体绩效和企业整体绩效的各种行为方式。在这个基础上,Spector和Fox(2002)[4]把反生产行为进一步概括为员工在工作场所中实施的蓄意损害组织或组织成员的各种行为。随着研究的深入,两人还将工作场所的反生产行为分解为一系列独立的行为,指出这些行为都具有故意损害或者意图损害包括顾客、同事、上级等在内的组织和组织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特征(Spector&Fox,2005)[5]。随后,他们又提出反生产行为是指员工个体表现出的任何对组织或者组织利益相关者合法利益具有或者存在潜在危害的有意行为(Spector&Fox,2006)[6]。类似地,Bennett和Robinson(2000)[7]也曾指出过,反生产行为是违反组织合法规定,对组织或组织成员利益构成威胁的员工有意的自发,包括偷窃公物、消极怠工、迟到旷工、散布谣言等。Gruys和Sackett (2003)[8]则直接将反生产行为概括为“员工蓄意违背组织合法利益的行为”。

此外,Vivian、Wing和Jane(2003)[9]等人认为反生产行为是指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或组织的运行效率受到员工故意损害的一种行为,它往往与偏离行为或行为等概念交叉使用。Lisa和Spector(2002)[10]指出过这些行为虽然在术语命名和理论基础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但它们一样都具有损害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或降低组织的运行效率的共同特性。显然,反生产行为的概念范畴已从“造成的有形损失的反生产性”延伸到了“工作表现的一方面”[11]。

国内学者张建卫、刘玉新(2009)[12]从四个维度对反生产行为的概念边界进行了描述,包括:(1)在行为主体上,系组织内部成员所为;(2)在行为客体上,直接指向组织及其组织其他成员;(3)在行为性质上,表现为有意采取的显性或隐,无论其是否违反组织规范,也无论是否因此而遭受惩罚;(4)在行为结果上,给组织及其成员造成了有形财产或无形资产的客观损失。邓懿萱、何贵兵(2009)[13]则更加关注反生产行为结构维度的复杂性,指出故意行为和攻击行为是它的核心维度。进一步地,他们认为反生产行为是损害组织合法利益的组织成员角色外的负面行为,由一系列非正式的破坏行为和态度构成,强调它是组织成员与工作有关的自主行为,不包括离职、停工等行为。王琛、陈维政(2009)[14]在对国内外关于反生产行为的相关概念界定进行全面梳理后,分析指出反生产行为是组织内部雇员有意识实施的、违背组织利益的一系列单独的行为,故意或者意图损害组织和组织利益相关者是其基本途径和手段,组织成员工作绩效受损与组织运行效率降低是其可能导致的结果。同样,林玲、唐汉瑛、马红宇(2010)[15]也特别强调了反生产行为对组织利益或组织其他成员利益的蓄意伤害性。

通过追踪和梳理国内外关于反生产行为概念的形成与演进脉络,毋庸置疑,研究者围绕反生产行为的概念内涵进行了不少颇有价值的归纳和总结。但现有研究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憾:

1. 不少学者只是单纯地将反生产行为界定为一系列单独的行为,忽略了各种不同的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从整体上来把握员工的行为机制。

上一篇:中国扩大进口中高档消费品可行性分析 下一篇: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