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企合一”工学结合模式

时间:2022-10-10 02:03:03

浅析“校企合一”工学结合模式

摘 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校企合作,大力发展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突破的重点。 “校企合一”就是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校企合作,大力发展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突破的重点。如何破解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难题,整合企业和学校的资源,实现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多种教育方式的创新,成为中国教育界和产业界共同关心的焦点。而“校企合一”就是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有效的途径。

一、“校企合一”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

所谓“校企合一”,是指以学校为本位,在现有的教学系统 (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将工厂环境引入学校,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形成“前厂后校”或“前校后厂”的办学实体,让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融合在一起,在中职院校塑造一个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或者可以理解为:把企业办在学校,实现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作品产品合一及育人创收合一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一”与我们常说的“校企合作”是有区别的,两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区别。“校企合一”是以学校为本位,而“校企合作”中的学校和企业都是独立承担责任的主体。“校企合一”是“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入,各中职院校应该在加强 “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校企合一”,稳步推进“校企合一”。

二、“校企合一”工学结合模式的意义

工学结合必须以密切的校企关系作为前提。虽然各中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出了不少成功的尝试,但是要真正实现 “校企合作”还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瓶颈。一方面是因为教育的公益性与企业的盈利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学校以培养合格人才为最大目标,追求社会效益,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追求经济效益。很多企业对工学结合的态度并不十分积极,中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建立在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另一方面,由于工学结合还处在探索过程中,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制定具有现实意义的相关指导性文件,工学结合主要是靠学校自己去找企业,停留在以人情关系为纽带的基础上。《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这就对“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校企合一”使实践教学工作不依赖于企业界,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可以说,“校企合一”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基本保障、是工学结合稳定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校企合一”的经验总结

校企合作的内容不断丰富,校企合作的层次不断提升。有些经验就值得总结和推广:

1、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是推进校企合作的前提。首先是要树立校企合作的理念,积极主动寻找市场,寻找企业,寻找支持,寻找合作,探索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创新。正因为积极推进了校企合作,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才能有明显提高,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才会明显增强。大家普遍感到,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与企业联合,走校企合作、共赢发展之路,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2、政府统筹、搭建平台,是推进校企合作的关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的统筹和支持,只有在政府的统筹下,部门、企业和学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创新合作方式,实现共赢的目标。由政府大力倡导和支持校企合作,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调动企业、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习实践制度,将教师的专业实践作为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以试行学分制为突破口,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

3、校企共建、厂校一体,是推进校企合作的重点。推进校企合作,就是要推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做到学校中有企业、企业中有学校。在合作模式上,各地创造了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分摊的“股份合作制模式”,学校依托自身资源、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生产经营的“自主经营模式”,学校将实习实训设备租赁给合作企业经营、兼顾学生实习的“租赁承包模式”等等。

4、产教对接、工学结合,是推进校企合作的核心。推进校企合作的核心,就是要推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有效对接。一些中职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就实现了“四个合一”,即:教师与技师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学校和企业合一,校长和经理合一,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一些中职学校就探索了“四个对接”的办学模式,即: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对接,实训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专业技能与企业要求对接。一些中职学校就实现了三个零距离的模式,即:实现“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零距离、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

5、能力为本、科学评价,是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要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成立以职教专家、企业代表、学生家长及相关社会人士为主体的评教委员会,对中职学校办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引导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建立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促进校企合作、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

6、合作共赢、创新发展,是推进校企合作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中职学校降低了办学成本,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学到了真正的本领,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为企业提供了稳定和合格的员工,提高了生产效率,扩大了企业知名度。更重要的是,通过校企合作,创新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校企合一”是一件非常艰巨复杂的事情,将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功能定位、利益关系等各方面给学校管理带来压力,处理不好,会造成内部管理运行中的种种矛盾,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校企合一”的发展必须按照“因地制宜、深挖资源、不拘形式、互惠互利”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

上一篇: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一篇:体育教学中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