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胡同 大文化――《胡同文化》导学设计

时间:2022-10-10 01:14:48

小胡同 大文化――《胡同文化》导学设计

为文作序,历来都有一定的章法,或以记叙为主,或以说明为主,或以议论为主。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是他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以说明为主。作家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既不说明光与影的交汇和谐,也不论及构思、线条、色彩的运用,但读后你会感到,在平实的说明文字中,飘忽着一缕情思,蕴涵着一种哲理。

一、整体感知

什么是文化?众说纷纭。现在比较公认的文化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32―1917)的看法,“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简单地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说起文化,许多人可能觉得高深莫测。探讨文化问题,必定是学者专家的“专利”,而本文作者说起胡同文化,并没有很严肃地讨论这个学术问题,而是从琐碎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娓娓道来。北京的胡同方方正正、胡同内的四合院规规矩矩。胡同、四合院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反过来也可以说北京人的文化造就了胡同和四合院。读了这篇文章,读者一定会感觉到,文化这样贴近我们的生活,文化也可以这样探究。

书名是《胡同之没》,序言自然围绕“没”字。文章结构分三个部分,先谈胡同的起源、发展,再谈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没落。看似悠闲散漫,但其中的内在联系却是非常紧密的。

二、作者感情

汪曾祺一生对传统文化都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可以从作者的许多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某种传统文化的没落,作者的感情态度,首先是豁达、不保守、不顽固、与时俱进,能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对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作者是相当留恋的,对于北京胡同文化的许多方面,作者也是很推崇,并融合其中的。但他并没有因为胡同文化日趋没落而痛心疾首,相反以一种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样的时世交替。其次,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是深怀叹惋之情的,毕竟对多年生活的胡同、四合院有很深的感情,受过胡同文化许多的熏染。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许多和胡同文化水融,比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等,正合作者清心淡泊的性格。所以,作者经过那么多和人生挫折,还能保持平和的自我,不浮躁、不功利、不媚俗。再次,作者对胡同文化有所反思、有所批判。作者很清醒地认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在信息化现代社会,国家、民族之间的交流日趋扩大,人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封闭”意味着思想保守,意味着行动落后。封闭保守的胡同文化,显然已不适应开放进取的当今时代,它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怀旧也好,无奈也好,伤感也好,都不能阻挡这一趋势。惟有开放的意识,锐意进取的精神,才能使古老的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之林。还是鲁迅说得好: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三、语言特点

汪曾祺作品的语言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是很有特色的。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本文语言平白、朴素,口语性强,富于表现力。比如开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这几句话完全是平直的描述,没有什么文辞的修饰,即使打比方,也充满生活气息,“像一块大豆腐”,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但是说出来却让人感到不枯燥,有滋有味;“四方四正”“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事物的特点描摹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言简字约,但是准确、生动;“城里有大街,有胡同”这样的短句,表达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和上下句子连贯起来,让人觉得像北京艺人说书一样,充满韵味。这样的语言特点在本文中到处可以感受到,在此不再一一列举。汪曾祺作品的语言,还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四字四句,语如连珠,既雅致,又通畅,毫无生硬滞涩之感,将古典语言与现代语言巧妙地融合贯通,给人一种别致的感受。

四、解题指导

1.这道题目就是要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胡同取名的情况与胡同的特点在课文中都可以找到现成的答案,因此这道题还有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学习归纳的作用。

2.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对本文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培养他们的语感。

(1)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所以有虾米皮熬白菜,他们已经很满足了,感叹词“嘿!”表现了他们心满意足的良好感觉。

(2)北京人“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就是对他们这样能“忍”的文化根性的最好注解。“北京人,真有你的”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这样的个性的调侃,既有佩服也有嘲讽的意味。

(3)化古人意境,描写胡同衰败颓唐的景象,满怀怀旧、感伤、无可奈何之情。

3.这道题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对文章语言的品味与体会。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本文作者的感情丰富,文章语言的含义深刻,有必要引领学生反复品味。

五、教学建议

1.这篇文章脉络比较清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中心句和重点词语筛选重要信息,对文章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并鼓励学生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归纳明确:

第1自然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第2自然段“胡同的取名,有六种来源”。

第3自然段“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第4自然段“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5自然段“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第6自然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第7自然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第8自然段“北京人易于满足”。

第9自然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第10―12自然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第13自然段“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第14自然段“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第15自然段“再见吧,胡同”。

2.作者谈了有关胡同文化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定论。比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等看法,可能有的学生并不赞成。

3.事物不是绝对的,看问题要多方面分析。比如作者说北京人“安分守己”,这样的个性既有消极因素(如缺乏进取心、竞争意识等),也有积极因素(如遵守法律等)。教师应培养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避免在生活学习中处理问题片面化、单一化,对完善学生的个性有益处。

4.对于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大力倡导的。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化的范围太广,含义也太高深,教师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事例启发和引导学生,让他们思考传统的东西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摒弃,不要空洞讲解。

5.本文的语言平实、朴素,很有表现力,可以指导学生体会学习,并在写作中借鉴;可以作为范例,引导学生远离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文风。

6.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仿照本文,考察家乡人们的生活形态,探究其中的文化意味,可以从文化受地域、水土、经济因素影响方面入手,也可以集中一点分析,如庙会文化、节日文化等。

(责编 张翼翔)

上一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 下一篇:创新中学政治课课程设计,提升学生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