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农 惠农 富农

时间:2022-10-10 12:38:29

编者按:

同志在十报告中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进一步指出,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力度;要着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a重点放在农村……这些举措的提出,让农民吃了颗“定心丸”。

本期“西部大讲堂·名家圆桌对话”栏目,在学习十精神的基础上,请对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深入研究的领导、专家、基层实践者,一起探讨农村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土地问题、养老问题、生态环境、机制体制、农村金融等“三农”问题。通过分析、梳理,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为十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的努力。

“强农惠农富农” 是“三农”的重心

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

当前,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刻影响和激荡推动下,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阶段性、转折性、标志性、历史性的新情况新变化。这些新现象新变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结构性、趋势性变化,反映出农业农村自身的发展水平与运行机制、面临的环境与条件、肩负的任务与使命都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强农惠农富农” 将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有八个方面特别值得高度重视:一是农产品需求发生深刻变化,供求关系从“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向“总体上平衡、结构性偏紧”转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更加艰巨;二是农村劳动力供求数量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劳动力从绝对富余向结构性不足转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关系长远;三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加强农业生产、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求十分迫切;四是我国农业的投入与成本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发展正从低投入、低成本向高投入、高成本转变,保障农业效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五是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从勉强适应向矛盾加剧转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任务紧迫;六是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种养收入为主向以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为主格局转变,保护和调动农民务农积极性、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任重道远;七是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传统村落向复合型社区转变,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指导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八是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正在从二元分割向城乡互动转变,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

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表明:我国农业发展真正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的新阶段,农业发展方式真正到了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农业发展环境真正到了内部约束、外部影响相互转化的新阶段,城乡关系真正到了对接、融合的新阶段。

农村教育发展的资源瓶颈

教育部部长 袁贵仁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农村教师。目前优秀教师的短缺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也是最大的难题。我国有1205万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其中农村教师占80%。针对目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难点、薄弱点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举措?

一是完善补充机制,让农村教师下得去。在部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共招收6.3万名学生,毕业生中的92%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实施了特岗计划,招聘30万名毕业生,其中80%留在当地从教,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

二是改善地位待遇,让农村教师留得住。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向农村地区倾斜。实施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改善农村教师居住条件。最近,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施工资倾斜政策;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加大表彰奖励力度。

三是提高业务水平,让农村教师教得好。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帮助350万名农村教师提升素质。各省也都面向农村教师开展大规模培训。把好“入口关”,积极推进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落实向农村学校倾斜的政策,建立健全农村教师职业发展通道。

今后,要在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培养培训、推动城乡教师流动等方面下大力气,努力把农村教师素质和农村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国人大常委、农委副主任委员 尹成杰

我国人口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多;耕地少,特别是基本农田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能不能紧紧把握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特色,事关能否从国情出发,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问题,事关能否从实际出发,科学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问题。必须深刻认识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

城镇化是释放农业农村需求的重要战略基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快速发展,但总体上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农村户籍人口仍是我国人口主体,农业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扩大内需无论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都应把重点转向农业农村。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农业农村内部消费潜力,保持“三农”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农村市场规模。在投资需求方面,加快推进中小城市、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教育、交通、电力和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投入,能够创造巨大的投资空间。在消费需求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把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把国内丰富的工业品和商品变为满足农村居民消费的宝贵财富。

城镇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突出表现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三农”短板现象仍然明显。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用,大力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提升农业农村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城镇化,能够有效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进城镇化,可以通过拉动农产品需求、促进农民就业、建设新农村,有效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加快推进城镇化,彻底改变传统的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单向流动的发展模式,带动城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城镇化是实现城乡发展均等化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与农村相互分割,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这不仅不利于农村发展,而且阻碍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从根本上缓解和改变这一状况,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通过城镇带动农村,通过农村繁荣进一步促进城镇发展,形成城乡互动格局和良性循环。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着力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污染农村影响“美丽乡村”建设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吴晓青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垃圾场周边、农田、菜地和企业周边土壤污染较重。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农村环境形势严峻。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呈现如下规律: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目前农村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农业面临污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耕地总量占世界的9%,化肥和农药的消费量却分别占世界的35%和20%。全国每年的化肥使用量为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达每平方公里40吨,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的安全上限。过量使用的化肥作物吸收不完,会渗入到地下或通过生活污水流入水体产生二次污染。禽畜粪便中大量的氮和磷也会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日趋严重,逐渐超过工业污染,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最主要的污染形式。从农户角度来看,我国农民缺乏科学的营养配方施肥知识与习惯,存在单纯靠追施化肥获得产量的思想误区。农民之所以大量施用化肥,是缺乏相关的营养配方知识的原因,如何增强农民的营养配方施肥观念,加强技术指导,是未来降低农业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

在一些环境监管松懈的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一些城郊接合部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许多污染企业无法在城市立足,便搬出中心城区,搬向郊区和农村。很多城市的工业废水常常不加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流经农村河流,据报道我国城市每年有2800多万吨生产、生活废水流经农村,很多城市里的废旧电器被不断地运往农村拆解,在拆解的电子产品元器件中,含有铅、铰、铬等几百种高度有害的化学物质,对农村的水、土壤、空气造成极大的污染。

中国的乡村工业布局分散,92%分布于自然村,7%分布于建制镇,1%分布于县城,现有的乡镇排污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很大,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

长期的污染已经使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据相关调查,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多达2000万公顷以上,占耕地总面积的1/6,约有65%的污灌耕地遭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全国每年出产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多达1200万吨。有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合格,农村饮用水符合饮水卫生标准的比例仅约为66%。

中国的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并不是突然造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积累。我国现行的环保污染基本上只重视城市,农村污染整治是被遗忘的角落。虽然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但是相对于城市污染,目前对农村环境污染的关注仍显不足。从监管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污染的监控点一直在城市与工业,农村环境污染监控一直关注不足,缺乏有效的治理方式。同时,目前国家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缺乏有效的对策,存在着多头治理和“一刀切”的弊病,由于农村环境污染的非市场特性,往往易将政府干预当作解决问题的“万能药”,这些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都不利于解决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面临的困境。

农村环境的高污染是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不断交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只有正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多样性、治理措施和法规制度的多样性为出发点,才能真正解决农村环境污染这一复杂的现实性问题。需要采取系统的综合防治战略才能真正治理污染。

推进农民工进城落户

人社部副部长 杨志明

目前,经济增长放缓对就业的影响开始显现,今年1—9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城镇新增就业增幅从4月份以来有所下降,岗位需求有所减少,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有所增加。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今年,高校毕业生近700万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相互交织,给就业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中国目前有农民工2.5亿,其中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有1.5亿人。维护农民工权益问题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是“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对维护自己的权益有新的诉求。

通过提升、创新、发展,实现大部分农民工由普工转变为技工,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市就地落户,部分转为新市民。国务院已经在这方面作了部署,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工进城落户。比如说农民工在县城所在地半年以上稳定就业的就可以申请落户;在中小城市稳定就业三年以上的,并符合其他条件,也可以申请落户;在大城市落户是要符合特定的条件。

我国加快研究制定工资支付保障条例和全面治理工资拖欠的政策措施,从法律上、政策上、工作措施上不断加大治理欠薪的力度,彻底根治欠薪顽症。

为防止欠薪主要采取“两金三制加治罪”:即在欠薪多发的建筑企业建立工资保证金,在有欠薪的县乡建立政府应急周转金;实施一级建筑承包企业负责解决分包企业欠薪的制度,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欠薪逃匿的制度,属地管理、地方政府负总责制度;对于欠薪数额大,欠薪逃匿,有钱不给,经政府主管部门责令支付不执行的,依法治罪。

从近几年调查数据看,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比例逐年下降,由2008年的4.1%下降到2011年的0.8%。

让农民得到土地增值收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 徐小青

在中国现行土地制度下,农村土地属于集体,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可以将农村集体土地收归国有,转变为国有建筑用地进行售卖。在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被大量征收,土地增值收益巨大,众多农民却无法公平地分享,农民几乎被排斥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体系之外。

目前农村征地面过宽,补偿过低,农民无法公平分享土地资本化后的升值收益,实际上被甩出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很不合理。中国农村许多地方征一亩地仅补偿给农民3-5万元,而土地拍卖后,每亩收益则达到几百万元。

随着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不少农民在被征地后随即陷入“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的境地。

城市化进程中,地价不断升高,农民也想得到更高的征地补偿;一些地方政府推行“土地财政”,随意扩大“公共利益”边界,违法违规强制征地、拆迁现象时有发生;个别村干部私自处置集体资产和增值收益……这都让农村征地、拆迁引发的上访和不断出现。这成为税费改革后,土地征收过程的矛盾已经成为农民上访量最集中问题。

改革征地制度、让农民得到更多土地增值收益。其核心是合理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使他们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征地改革中,给农民一次性的土地补偿要合理提高,但建立农民生活长期保障机制更加重要。政府、开发商和农民可从土地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农民个人账户,等被征迁的农民年老之后,再定期发放养老保险;同时,让被征地农民平等地享受公共资源,包括就业、医疗、教育等。

迫切需要体制机制创新

国家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 张红宇

创新体制机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目前我国耕地、水、劳动力等农业必需的生产要素逐渐减少,而农产品需求却呈刚性增长态势。必须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高效利用耕地、水、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另一方面引入资金、管理、技术等先进要素,利用有限的资源扩大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通过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革新农业经营管理理念;通过改革农村金融保险制度,拓宽资金输入农业农村的渠道,提高农业生产风险保障水平。

创新体制机制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创新体制机制可以改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范围,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创新体制机制能够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彻底解放出来,为其到城市从事生产效率更高的职业解除后顾之忧,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也创造了大量二、三产业就业机会,能够有力推动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创新体制机制还能够激活农村房屋、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内在价值,利用市场化、资本化途径使其产生财产收益,提高农民租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

创新体制机制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必须通过改革征地制度、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完善农村金融制度等举措,改变城乡资源要素交换方式,使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以合理价格进入市场,最大限度维护农民利益。实现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必须完善统筹城乡发展制度,统筹规划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壮大农村产业基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公共资源的倾斜带动社会资源的流动,促进城镇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

创新体制机制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需要

目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相对超前,而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最突出表现。因此必须加快农业发展速度,使农业现代化水平尽快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处于同一发展阶段和发展平台。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既可以强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农业的反哺带动作用,利用工业实力、信息畅通和城镇繁荣带动农业农村快速发展,也可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奠定基础,使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支撑更为坚实。

农村养老问题亟待完善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办公厅研究室副主任 陆元兵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大约60%生活在农村。可见,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中国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正在凸显。如何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也将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到了十分关键和紧迫的时期。

第一,政府在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方面应主动担当。要主动把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发展一方经济是为了人民,那么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更是为了人民。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政府都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要从法律上加以规定,从资金上加以支持,从行动上加以组织,从理论上加以宣传,等等。

第二,要转变农村的养老观念。要从主观上减少对子女的期待,从思想上变“依靠子女”养老为“依靠自己”养老,从“依靠家庭”养老转变为“依靠社会”养老,只要政府和社会能够给自己提供养老方面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自己就应该乐于接受,并积极配合。同时,全社会要努力创造条件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各种制度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社会化服务。

第三,从空间上建立覆盖乡村组的养老网络。要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除了家庭和老人自身的努力之外,基层党支部、村委会、妇联的作用就更加直接和重要。乡镇委员会、村委会以及各级村民小组都应当成立“关爱老年人”工作领导小组,由专人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同时,乡一级要建立敬老院,重点负责解决五保老人的养老问题;村一级要建立幸福院,重点负责解决本村特别困难的老人养老问题;组一级要建立互助组,重点负责解决家庭条件较好,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老人的养老问题。有的村子中还可以组建流动看护组,根据每名老人的实际要求,上门服务,每日流动地对老人进行看护。

第四,要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融资渠道。就我们国家目前经济发展状况而言,现在应该已经基本具备解决农村老人养老资金的能力。中央政府与省、市、县、乡级政府应该联动,主动承担农民老人养老费用的至少50%;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由村集体负担一部分养老费用,不足的部分由老人自己或者子女承担。此外,还可以发动社会力量建立农村特困老人救助基金,通过社会捐助或发行的形式筹集资金,多渠道解决农村特困老人养老困难。也只有在政府主导之下,实行多管齐下,才能解决农村老人养老中最重要的瓶颈——资金问题。

第五,从实际出发解决农村老人养老的人手问题和场地问题。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解决了资金问题,还需要解决人手和场地问题。从降低成本这个角度出发,乡和村一级可以租赁闲置的校舍、厂房、民房等房产资源,进行改造和维修整理,作为老人养老场所。这是目前解决农村老人养老场地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至于人手问题,就乡一级的敬老院来说,应该以向社会招聘有一定工作技能的人员为主,工作人员的工资主要由政府负担。

第六,要重视农村老人的医疗问题,使得农村老人病有所医。政府和社会要重视解决农村老人的医疗问题,尤其是要重视孤寡、贫困、失能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以满足他们基本的生存要求。

第七,要加强孝德文化教育,营造有利于农村老人养老的良好氛围。老年人对于子女后代在情感上的依恋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代替的。所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要继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使老人的子女后代主动地积极地关心、理解和照顾老人,报答父母对他们的养育之恩。

加强乡村医疗建设

渝水区人和乡三山卫生所乡村医生 丁友生

要充分重视乡村医生的待遇问题,发挥乡村卫生所的作用,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乡村医生和乡村卫生所在农村医疗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高度重视。

农村医疗状况改变

原来农民生病后喜欢拖着,忍一忍、熬一熬,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医院看病。这个情况这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农民生病后马上就去看医生,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源于新农合、大病救治等政策的实施。新农合实施后,老百姓得到了很大的实惠,看病的成本降低了,老百姓生病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从我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新农合参合率很高,达到了九成以上。这对农民来说最实在了。

乡村医生问题需要重视并加以解决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我对这一群体的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乡村医生和乡村卫生所在农村医疗网点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构成了农村医疗网点,其中村卫生所作为最基层的、直接与农民面对面的医疗机构,在保证农民身体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把乡村卫生所建设好,农民才能做到“小病不出村”。

在我看来,乡村医生和民办教师的性质是一样的。乡村医生为农民的身体健康付出了很多,希望党和政府重视乡村医生的实际情况并加以解决,这样才能让他们踏踏实实为农民服务。

加大对农村人才支持

乡村医疗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支持,农村的发展也需要人才的支持。十报告中提到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富裕,就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合作社目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人才的缺失。

这几年,国家在大力推动村官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大批有能力、有理想的年轻人来到农村,我认为,可以把村官的政策引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这样才能引得进人,留得住人。

农村发展面临四大难点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 丁俊

中国农村非常广阔,在全国有六十多万个行政村,各个村的地域、环境、发展条件和基础都不一样,所以发展要因地制宜。我觉得发展的难点有四个方面:

一是城乡差别,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现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三十年,我们加快城乡统筹和城乡同步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改革发展以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包括工业发展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科技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工业反哺农业,也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城乡的差别有一定的缩小,但是仍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第二,农村的发展,农业生产是基础,从目前,尤其是小岗地区来看,农业生产基础比较薄弱,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包括水利、土壤都不是很具有优势。

第三,农村的公共资源较少,服务功能不太齐全。

第四,农民收入渠道比较少。现在农民的收入除了种养殖取得收入,在一些地区,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推动了土地流转,有一部分土地流转促进了收入,在县级一些地区可能有尝试性的、探索性的,土地作为资本性的收入。第三个渠道是农民的务工收入,在城市务工、企业务工的一种劳务收入。第四种收入就是国家的政策性补贴、惠农的补贴。收入渠道还是比较窄、比较少,就局限了农民收入的取得,它的规模受到局限。这都是我们在小康社会建设当中的一些难点。

重点是要因地制宜地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和推进。我们中国大多数的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可能是传统农业为主,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的应用、农业机械化推广水平的提升,再加上劳动生产力的总体提高,农业的根本发展出路就是要向现代农业来推进。也就是说,光靠简单的种地,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要想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解决农民的小康问题,要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加大政策的引导。

上一篇:国际型内陆港的新探索 下一篇:金银市场或将平稳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