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

时间:2022-10-09 11:14:50

浅议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

摘 要: 整体把握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钥匙。培养整体把握课文能力,要树立整体把握文章的意识,在阅读教学中要采取如下措施:做好新旧知识的“接轨”工作;搞清文章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加强阅读训练;掌握学习策略,架设从“学会”到“会学”的桥梁;创设情境,营造阅读氛围。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解读文章 整体把握

现代文阅读是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要进行的一项最基本的活动。我们从阅读文章中或学习新知识,或了解社会动态,或欣赏文学作品,等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扩充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从而使生活更加充实。因此,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学科的诸多活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贯彻考试改革精神和新课改理念,对学生实施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呢?

一、树立整体把握文章的意识

一篇文章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用它的整体性表达着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文中的字、词、句段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文章整体的一部分,因而,对它们的理解就应放到整体的文章中,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合乎逻辑。至于对文章思路、主旨、主要内容、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表达技巧等的理解,应放在整体中去把握,这更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把课文肢解成互不相干的一大堆“材料”,忽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就像将一部机器拆散以后无法再组装起来一样,尽管可以说出一些零件的名称,但是再也不能发挥这部机器的作用了。这样对文章的理解往往会是肤浅的,往往会犯凭空猜测、生搬硬套的毛病。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树立这样的意识:我们的阅读对象不仅仅是一个个汉字、词语,一组组句子、段落和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整体把握是正确解读文章的一把钥匙。只有从整体出发,在联系中考察,才能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文章。

二、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一)遵循认知规律,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做好新旧知识的“接轨”工作。“阅读是读者的原有知识和文章的信息相互作用而建构文章意义的模式”。阅读能力的强弱和知识的丰富程度的高低是相互关联的。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一定数量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作基础,既需要有关的理论知识,又需要丰富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阅读时就能多方联想、多方比较、多方思考,增大阅读理解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同时促进智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主要依赖于自己的原有知识与要获取的新知识的交互作用。当原有的知识没有被激活时,整体把握则难以做到,导致理解肤浅,甚至没有发生。从认知的角度看,整体把握的起始阶段正是重组认知结构的初始步骤。由此可见,在整体把握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新旧知识的“接轨”工作是多么重要。

学生用来理解文章的原有知识可分为三类。

第一,语文基础知识。如字、词、句、段、篇的知识;语法、修辞、逻辑的知识;各类文体的知识;使用工具书的知识等。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设计出一棵“语文知识树”。他把语文知识条分缕析为四大枝干、十九个分枝、一百一十八个小杈的整个体系。如阅读分枝,有三个小杈:①分段归纳段意;②归纳中心;③分析写作特点。每个小枝上又有几个可以当作定理用的杈。如分析写作特点小枝上又有选材、结构、表达、语言等几个杈,杈上又生小杈。如表达杈上又分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几个小杈。如此使语文知识通过层层繁衍而达到系统化,以便于学生全面学习和把握语文知识的体系。这些知识就可以成为解读文章的直接的基础。

第二,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包括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例如,学生缺乏有关中国历史的知识,那么,阅读理解《论积贮疏》或《赤壁之战》等课文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又如学生缺少对党的历史的了解,那么学习《反对自由主义》或《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类思想意义很强的课文时,阅读理解也会遇到障碍。同样道理,对于中学语文课本中大量反映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说明文的阅读,如果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阅读技能的发挥必然就会受到影响。可以说,这些方面的知识既是阅读理解和汲取新知识的广阔背景,又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被新增的知识拓宽和加深。

第三,实践性知识。主要指经过生活体验而获得的知识。从它的作用来说,对理解阅读的内容有直接的作用。

(二)遵循阅读规律,注意文章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依“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理解过程,加强阅读训练。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的过程,这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它表明解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以获得一个总体印象;其次要以这个总印象为出发点和依据,高屋建瓴地把握作品的局部、片断,直至一词一句的关系、意义,以及它们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要把各个局部、片断联系起来,达到对文章整体新的认识,从而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情感倾向等提出看法或疑问,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个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的是第一个“整体”。解读一篇文章,不是词、句、段、篇按部就班地读下去,而应是快速地略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略加概括,整体把握文章的大略――思路、内容、主旨,然后进一步深入细致地阅读。

对于阅读教学中有关“思路的展开”,叶圣陶先生有过几段精辟的论述:“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思想是有一条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向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思路体现了作者思维的轨迹和秩序性,是作者组织材料,安排篇章结构的依据。理清作者的思路,也就找到了作者的感受和情怀、思想的源头、流向和归宿,这样才能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同作者心心相通。

(三)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策略,架设从“学会”到“会学”的桥梁。教是为了不教,整体把握课文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策略。语文学习策略是要通过多次实践才能掌握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固然要引导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吸收大量信息,达到“学会”的要求,但更重要的在于指导他们掌握和运用规律,达到“会学”的境界。这就必须帮助他们学会对信息进行处理筛选,学会概括和提炼,学会迁移,不断增强自学能力,并真正养成自学的习惯。

(四)创设情境,营造一种能保障有效阅读的良好契机与氛围,使学生自觉有效地感知阅读客体。教学活动中契机的创设,或设疑指引,或披情入文,或提纲挈领,或精彩演示,均应以激起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为目的,使之自然形成阅读的强烈期待心理,自觉进入最佳阅读状态,积极主动甚至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学与情境教学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学《雨中登泰山》时,是这样为学生打开“序幕”的:“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溢心头。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座山。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律《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诗中那‘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攀登到绝顶,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今天,我们学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一课,让作者为向导,带领我们去攀登、游览那高耸雄伟的泰山吧!”情境创设的形象性、暗示性和吸引性在语文阅读中是显而易见的。一旦学生进入角色,便具备了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重要前提。因此,要使学生掌握整体把握课文的方法,就不可不指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于漪老师对“长江黄河”、“三山五岳”和那具有“擎天捧日”之姿的“泰山”进行了赋予人之感情的形象描述和夸饰渲染,使之产生极强的显“形”动“情”之力量,令“讲”与“听”、“教”与“学”均处于同一感情氛围、同一形象思维过程之中,在这样浓郁的群体感情气氛和强烈的共鸣之中,学生的心亦随之仿佛早已飞到了那“一览众山小”的泰山极顶。

总而言之,一篇文章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意义联系的系统。不论是对全篇的统摄、整体的驾驭,还是对局部的理解、品味,都应从整体出发,在联系中考察。在阅读教学中,树立整体意识,重视对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既符合语文学科特性、符合语文新课标理念,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失为正确解读文章的一把好钥匙。

上一篇:例谈语文教学中质疑探究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