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打造课堂教学的亲和力

时间:2022-10-09 10:32:07

求真务实打造课堂教学的亲和力

我曾有幸享受到市教研室举办的“同课异构”的活动。《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的教学让我感慨颇深,据此谈谈点滴认识。

一、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

学习的乐趣应是来自于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回味无穷的精神滋养。著名教师李吉林认为“教学成功的诀窍是以情感为纽带。”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情感课堂。语文课堂教学要想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都要以情感素养为基点。

心理学认为,人是情感动物。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人小情多,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一点也不夸张。而小语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那“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应靠老师去搭建。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时这样导入,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既然是欢乐的泼水节,那就让我们睁大眼睛,去寻找快乐,感受快乐吧。准备好了吗?这就出发――”这样充满激情的导语,为课堂渲染了一种愉快、高亢、活跃的基调,可以说,“情感纽带”在上课之始就牵拉启动了。所以,在接下来的从图片和课文中寻找欢乐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情绪高涨、精神集中、畅所欲言,师生都沉浸在一个无形的充满着情感交流的场所中。

二、用真心诚意关爱学生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曲折的过程,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而当我们的教学氛围充满民主和谐时,当师生间充满真诚的信赖和对话时,那种思维的碰撞和交流,那种情绪的共鸣和激荡,会使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奋勇前进,迎难而上。

大家有目共睹,在很多特级教师的课堂里,他们往往把自己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他们投入激情,点化智慧、激励引导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你的回答虽不全面,但可以看出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真了不起,比老师知道的还多……”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活跃,智慧。这智慧既来源于天性,更来源于老师润物无声中的轻轻点化。因此,课堂教学中的“真诚关爱学生”不仅是一般意义的关心喜爱,更是深层次的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学生的潜力,欣赏学生的能力。哪怕是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的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他们是时刻被老师关注着、爱护着的。作为学生,就会把这种关爱化作学习的动力,以充分投入的态度用心“习得”,呈现“悟得”,从而为教学活动注入不竭的生机与动力,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把真才实学教给学生

新课程理念倡导多元价值取向,要求张扬个性,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及独特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上的主人,但是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即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所学的知识也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履行好“平等的首席”这一职能,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去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真知灼见感染学生,为学生们在新旧知识之间搭桥铺路。

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背诵《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自然段时,先是自己示范背,然后教给学生方法,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很快把这段文字牢牢地记下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学习者,但教师占有的资料比学生更全面,解读经验更丰富,解读结论更深刻。所以,教师充分的发挥引导、促进作用,会使学生由一个相对稚嫩的探究者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探究者。教师在学生疑窦处轻轻一点拨,往往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教师在学生激烈论争的相持中稍稍一归纳,往往能出现拨开云霭一片天的顿悟。

第二位教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以一个大问题“寻找快乐”贯穿课堂,分别设计了“用眼睛找、用嘴巴说、用心去体会”文中的快乐三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想象、表达。学生在感悟时虽然打乱了文本的结构,但是总有“一根线”握在老师手中,那就是老师富有“真知灼见”的引导,始终致学生于一种富有智慧挑战的问题情境面前,让学生主动带着自己的思想情感积极探索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从认知的角度,多方面去感受,由简入繁,由浅入深,逐步实现思想认识的升华,尽情享受成功的愉悦。

四、让真实的生活走近学生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又要引领学生走出文本,把从文本的感悟积累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使静态的文字在学生的心中跳荡起来,变成动态的、充满活力的画。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是一方舞台。给学生一个情感、开放、生活的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成为学生享受学习快乐的乐园,成为心灵放飞的天空,真正使他们在课堂上凸显个性,张扬个性,自主创新,获得支持与成功。我想,那样的课堂一定会变得更富诱惑力,也一定会彰显出难以抗拒的亲和力!

参考文献:

[1] 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张俊平.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报刊社,2009.1.

上一篇:大连水产品出口问题分析 下一篇:HSE管理体系在监管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