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柱凝胶配血次侧不合临床探析

时间:2022-10-09 10:06:48

微柱凝胶配血次侧不合临床探析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微柱凝胶法在配血次侧不合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于2011年12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输血者750人,分别通过应用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对750份血液标本进行配血,对两种方法的配血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检查结果显示应用微柱凝胶法发现15例存在配血不合的状况,其中10例属于次侧凝集不合,另外5例属于主、次侧凝集不合;而应用凝聚胺法仅发现4配血不合的状况例,其中3例属于次侧凝集不合,另外1例属于主、次侧凝集不合;两种方法的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

结论:在临床输血与配血的过程中,微注凝胶法能够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与准确性,同时操作简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配血次侧不合微柱凝胶临床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154-01

在临床中,输血操作十分常见,其在患者疾病的治疗分析以及生命的抢救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然而交叉配血是确保输血安全有效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在临床实践操作的过程往往会存在部分配血不合的现象,从而影响治疗疗效,所以选择有效的交叉配血方法能够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出现,临床意义显著[1]。本次研究选择于2011年12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输血者750人的750份血液标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分析微柱凝胶法在配血次侧不合中的应用价值,具体信息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50例患者中男性382例,女性368例;年龄介于11-73岁之间,平均年龄(31.3±10.2)岁;其中有输血史的297例。

1.2方法。首先收集患者的血液标本,主要通过EDTA-K2型号抗凝管进行收集,每位研究对象收集血液标本2ml;分别通过应用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对750份血液标本进行配血,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说明步骤,对两种方法的配血结果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检查结果显示应用微柱凝胶法发现15例存在配血不合的状况,其中10例属于次侧凝集不合,另外5例属于主、次侧凝集不合;而应用凝聚胺法仅发现4配血不合的状况例,其中3例属于次侧凝集不合,另外1例属于主、次侧凝集不合;两种方法的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微柱凝胶法主要把抗人球蛋白血清抗体与凝胶置放于微柱中进行离心,经过一系列的反应,抗原抗体会产生凝集块,离心无法经过凝胶间隙而停留于凝胶上层,结果表现为阳性;离心能够通过凝胶间隙的则积淀在凝胶管的最底部,结果表现为阴性。微柱凝胶法通过结合免疫反应、离心以及分子筛技术,集灵敏度、特异性与准确性高、标本用量少以及结果能够长时间保存的优点于一身[2]。现阶段,微柱凝胶法在部分较为发达的国家中用于红细胞血型血清学的检查,特别是在输血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3]。

检测结果显示次侧凝集不合的输血者,其次侧区域均存在微弱凝集现象,凝结程度有差异,但是差异并不明显,主要分布在上半微柱,但是尚未在微柱底部形成一线沉淀的状况;这部分输血者通常有多次输血,由于血液输注量较大、且是异体制品,所以会产生白细胞、红细胞抗体,其粘附在体内红细胞表面,故在微柱凝胶时会导致次侧凝集不合。所以在临床处理中需要避免进行输血操作,如果一定要进行输血操作,则需要对红细胞尽心洗涤,并准确把握输注量[4]。

检测结果显示主、次侧凝集不合的输血者,这部分患者血清中有非特异性自身抗体,使得红细胞被抗体成分致敏,引起主、次侧凝集不合;临床研究发现自身抗体包括温抗体和冷抗体,通过微柱凝胶法无法有效区分,往往需要通过选择经典抗球蛋白法进行区分。冷抗体较为常见,通过选择经典抗球蛋白法进行交叉配血操作,通常能够发现配合的血液;然而温抗体往往会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引起这部分人群最好不要进行输血,但是一定需输血,则须给予维持足够携氧能力的最少量的红细胞;另外因为温抗体具有掩盖同种抗体的功能,故在输血过程中,一定需要检测同种抗体,从而防止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5]。

本次研究发现应用微柱凝胶法发现有15例存在配血不合的状况,其中10例次侧凝集不合,5例属于主、次侧凝集不合,而应用凝聚胺法仅发现4例存在配血不合的状况,3例次侧凝集不合,1例主、次侧凝集不合;两种方法的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与配血的过程中,微注凝胶法能够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与准确性,同时操作简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丽娟,高华英.微柱凝胶卡式法交叉配血次侧不合原因分析[J].北京医学,2010,32(8):686-687

[2]聂锋.微柱凝胶法配血不合的原因分析与处理[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0):1108-1109

[3]陈丽娟,高华英.微柱凝胶卡式法交叉配血次侧不合原因分析[J].北京医学,2010,38(10):462-463

[4]Labgston MM,Procter JL,Cipolone KM,et a1.Evaluation of the gel system for ABO grouping and D typing[J].Transfusion,1999,39(3):300

[5]田家强,杨丽萍,种敏敏.微柱凝胶配血次侧不合的临床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67-69

[6]蒯迪文.81例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次侧凝集的临床因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46(30):689-690

上一篇:外伤性肝破裂75例治疗体会 下一篇:3种药物联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