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犯罪因素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10-09 09:50:51

在众多犯罪中,最让人揪心的莫过于聋人犯罪。聋人是不幸的,但他们的犯罪行为给家人、社会和他人带来了严重的伤害。现今,聋人盗窃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社会治安非常棘手的问题,也是未来社会的隐患之一。

作为一名从事特教工作多年的老教师,长期以来经常为公检法机关办案过程中进行手语翻译,面对聋人的犯罪率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倍感担忧。我想,聋人犯罪这种现象总有它的根源,只有把握他们犯罪的内在动机,深入了解他们的犯罪心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从根本意义上去预防和减少他们的犯罪。

据粗略统计,江苏省每年聋人犯罪案件不少于200起。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盗窃案件,抢劫、抢夺案件所占的比例只是很少。滚滚而来的经济大潮不可避免地对聋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他们与健听人物质生活的较大差距是构成聋人犯罪的主要动机。他们在经济上不可能像正常人那样自食其力,面对钱财,他们只能采取最直接的偷盗与抢劫的方式来获得。

[案例分析]

导致聋人犯罪的内在动力是什么?我们如何有效预防聋人的犯罪行为?对以上几点的把握,需要我们从了解聋人犯罪的特点入手,下面以典型案例来探讨、分析聋人犯罪的特点。

案例

任某,男、22岁,聋校高中学历,小时侯因高烧打针而致聋,聋校毕业后无业,感到生活无聊,很羡慕正常人大把大把花钱的生活。在没有经济来源的日子里,父母对儿子没有任何方式的安慰,也从不过问生活及交往状况,况且语言的障碍也难以沟通。2010年某月,经介绍认识一聋人(同案),承诺可以帮忙找工作,大家一起做生意,任某欣然答应,于是跟随同案来到无锡。到锡后,在同案的引诱和威胁下达成“生意协议”,任某每偷一个包,同案付给其一半的报酬,从而任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010年*月*日,任某坐上同案聋人驾驶的女士两轮摩托车,到江浦一银行门口实施抢劫。当被害人(女)携一手提包从银行出来,任某遂尾随李至人行道上,趁李不备,上前夺取其手提包,内有人民币1000多元,手机一部和钱包1个,价值人民币3580元。女被害人遇抢后奋力反抗,任某扯断了该包带从而将手提包抢走,并携赃物坐上同伙驾驶的摩托车逃跑。李某大声呼救并与闻讯赶至的群众、保安员对任某及其同伙进行追赶,后在大厦楼下时,被群众抓获,被抢的手提包及全部物品也被缴回。公诉机关认为任某的行为已构成抢夺罪。

[犯罪特点]

1 从犯罪的动机上看,无稳定收入,缺乏谋生技能和就业机会,是导致聋人犯罪的重要因素。在所列举的案例中,三位聋人都无经济来源,求职谋业无门,遂产生了“以偷为职业养活自己的”的犯罪动机。

2 从犯罪的类型上看,聋人犯罪主要以侵财型的盗窃、抢劫作案为主。在所接触的案例中,聋人绝大多数无稳定的经济来源,文化程度多为小学文化,无业,他们对金钱的盲目追求致使私欲极度膨胀,将盗窃、抢劫、侵财作为获取钱财的手段,以满足自己的挥霍和享乐欲望。

3 从犯罪的组织形式上看,聋人刑事犯罪的团伙性倾向十分突出。其一,聋人固有的生理缺陷,使他们对聋人犯罪团伙有种归属感。所以聋人常常结伙行动、一起作案,具有纠合性的特点。其二,外地聋人到了苏锡常这边后,美丽富裕的环境导致其对犯罪团伙的依赖。因此,聋人犯罪团伙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4 从犯罪的手段上看,聋人把盗窃、抢劫、侵财作为获取钱财的手段,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

[形成因素]

1 犯罪的主观心理因素

其一,认知片面带来的偏执与模糊心理 。聋人缺乏听觉的认知来源,对道德事理的了解与观察难周全透彻。因此,聋人的道德认识相对片面。以案例中的任某、张某、刘某为例,他们都从个人的需求出发去考虑问题,考虑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不顾国家法律及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在翻译期间,他们始终把偷的手势打成工作,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他们以为每次去偷盗并不是犯罪。他们只是通过这份工作得到了生活的费用。由此看出,聋人的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向前看与向钱看、遵纪守法与违法犯罪等,认识模糊,是非不清。

其二,意志薄弱带来的消极模仿心理 。听觉与语言的障碍,致使聋人思维水平较低,自我控制能力差,行为更多的受自我心理倾向和喜好所左右。随心所欲,不计后果。透过三个案例不难看出,犯罪聋人皆因贪图享乐进而去盲目仿效有钱人的吃喝穿戴,在物质动机的驱使下,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滋生了消极的模仿心理,加之薄弱的意志力,所以,他们成为了不法分子“引诱”的对象。

其三,言语障碍带来的“从众心理” 。聋人心理发展特殊性的最主要因素是由言语障碍带来的。因语言的障碍导致与健听人交往的障碍,使聋人心理上的压力得不到有效的释放,变得保守、孤独、僵化。当他们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往往回归聋人群体去寻找“安慰”与“理解”,这也是聋人轻易勿入聋人犯罪团伙的主要因素。

2 犯罪的客观心理因素

首先,家长的不良心态带来的放任心理 。由于子女是残疾人,聋人家长的心理状态很复杂,家长或许认为聋孩子是家庭的负担和累赘,缺乏父爱或母爱是导致聋人违法犯罪的第一诱因。

其次,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带来的逆反与好奇心理 。为了聋生安全起见,聋校多采用封闭式管理,使聋生交往范围缩小,交往对象局限于聋生之间。踏上身会后,由于他们交往能力未得到发展,社会经验又不丰富,自身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走上不归路。另外,我国现在的聋校在对聋生进行法制教育上,还没有专门适合聋人身心认知特点的法律教材。对聋生的法律教育还停留在思想品

德课上的道德要求,法律意识没有很好地树立起来,不知法、不懂法,这在聋生中是普遍现象。

第三,社会歧视带来的报复与心理。 在社会上,聋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常遭受歧视与不公正的待遇,如任某高中毕业也难找到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却同工不同酬。他们往往是人们嘲笑、可怜的对象,这样就造成心理失衡,产生不满、怨恨,对社会和健听人产生抵触情绪与报复心理,而对他们同类却倍加信任与信赖。所以,聋人很容易受社会上少数成年聋人的教唆与诱导,成为了违法犯罪的后备军。

[应对策略]

聋人犯罪是诸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综合症,对聋人犯罪这一特殊社会现象,惩罚只能做为一种手段,教育和预防才是最终目的,真正从源头上遏制、减少聋人犯罪。

1.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聋学生对“偷”、“拿”、“借”的概念混淆不清,以为“顺手拿来的不算偷”,主人不在也是“借”,“别人拿了我的东西,我理所应当的再去拿其他人的”如此等等,好像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对偷窃行为的危害认识不清,就无法 从根本上改掉这种行为。因此,让聋生真正明白偷窃行为的价值观到底是对还是错,也许从转变错误的道德评价认识着手,才是对聋童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矫治。

2.家庭应采取的措施

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不要因为语言上的障碍就放松甚至放弃对耳聋孩子的管理和要求。要以正常的心态对待他们,对他们的过错行为更要及时给予制止和纠正。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传播和学习文化及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庭气氛和教育方法才能拥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以民主、平等、宽容取代独断、专横,要充分运用形体语言和眼神的交流,倾听他们的烦恼,了解他们的忧虑。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促进聋人健康人格的形成。

3.社会应采取的措施

其一,加大法律的监督与量刑。法律对残疾人犯罪是从轻从宽处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九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样就给不法的聋人创造了钻法律空子的机会。

其二,加大就业率与社会的保障措施。国务院出台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按比率就业。可事实上,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宁愿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愿意接纳聋人到所在的企事业单位就业。因此,政府应采取一些相关的强制手段与措施,使那些品学兼优又具有一定社会适应能力的聋人就业,同时在待遇上与健听人一样享受同工同酬。

我想,只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都来爱护与关注聋人群体,采取适合的方式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那麽,聋人的犯罪率终将会逐年下降,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也将不再是空谈。我相信,那时的他们一定能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懂法、守法、护法的有用人才。到那时,百姓的生活将会更加的安宁,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的和谐。

上一篇:浅谈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及矫正 下一篇:谈谈习作中的人物语言描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