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板头曲中的“八板”

时间:2022-10-09 08:50:04

“八板”原是一首中国民间器乐曲,由于广泛流传,相继在各地产生,如:北方的《老八板》、江南丝竹《中花六板》、潮州音乐《寒鸦戏水》、河南板头曲《高山流水》、蒙古《八谱》等各乐种、剧种、曲种的均使用了八板及其变体。因此,“八板”远不只是首乐曲名称,而是有着我国民族音乐特色的一类音乐体系。学术界对于八板的定义归纳起来有三层涵义:广泛流传于各地民间的一首器乐曲牌;由八板曲牌衍变的众多标题性器乐曲;指定格六十八板的曲体――八板体。

在河南民间音乐中尤以河南板头曲里的“八板”为多。河南板头曲原是有词可唱的音乐,后因唱词文雅逐渐变成独立于唱腔之外的器乐曲。主要乐器为三弦、琵琶、古筝、二胡。曲目大多采用七声音阶的宫调或徵调式。板头曲曲式结构严谨工整、讲究对称性和规律性,基本为68板体,即盼头十六板,煞尾四板,河南民间俗称这种曲体叫“老八板”。大都由2/4拍子的六十八小节或4/4拍子的三十四小节组成起承转合关系的八句,曲调取材于《老八板》。笔者参照《河南民族器乐曲集成》中收集的117首板头曲。分析出“八板”的乐曲如下图所示:

以八板音乐特征,上图从板变手法划分八板乐曲为两类。第一类――八板原型顺序变奏和第二类――八板原型逆序变奏。限于篇幅,这里并不逐一分析乐曲,仅以具有显著的八板特点的曲目按分类为例,说明八板在河南板头曲应用中出现的一些灵活变奏情况。

第一类――起承转合四个层次顺序组合的八板体曲目:a a1 b c d e ff1 起承转合四个段落结构关系如下:此类乐曲在河南板头曲中较好辨认出八板原曲牌曲调。八板原曲牌的每一板――八个乐句大都通过一些变奏手法顺序扩展形成新的乐曲。属于在曲体和曲调上高度统一的八板体乐曲。如《苏武思乡》乐曲整体为起承转合的四个层次,清晰了然。每部的调性关系与八板原曲牌结构基本一致,起部的两句采用八板原曲牌的前两句――八板头即八板核心曲调“工工四尺上”变奏发展,并且也由相同的或相似的主体材料形成重复的结构,两句末尾落音也保持强有力的功能关系,或则与八板原曲牌一样保持属主关系。全曲为2/4记谱,共六十八小节即六十八板,为原板变奏。所谓原板变奏,是板变原则的一种方法。板变原则即通过板眼变化进行变奏,主要分原板变奏与变板变奏两种。原板变奏是以双板或单板为母板,在板拍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插花、借字、移位、等手法加以变奏。变板变奏是改变原来的板拍,或改板为单板(板拍成倍增加);或改单板为双板(板拍成倍减少)。由此进行“脱腔”、“添眼”、“抽眼”等增减板眼的各种变奏。此曲仍是八板体―即定格为六十八板的结构,因此为原板变奏。原板伴奏的传统手法在此曲中除了插花、还有拷拍等。

插花,通过添加“4”“ 7”等经过音,对曲调进行自由加花。不仅丰富了曲调扩展了音乐,通过演奏技法赋予旋律独具河南地方特色的腔音,使得乐曲气韵更连绵不断富有新意。拷拍,在原板基础上抽音花奏,并且将顶板音抽除进行让板(用板后音)演奏。可以清晰看到《苏武思乡》起部第一句和第二句在沿留了原曲调骨干音的同时,大量通过演奏技法的改变造成加花装饰引起在效果上的变化,不仅如此,第二句尾部添加了新的音乐材料,乐句不是纯碎的变奏反复,使曲调灵活发展。

第二类――逆序组合的八板乐曲 ,延续着八板体起承转合关系四个层次的特点。只不过起部的音乐材料不再是八板原曲牌的前两句,或者放置在合部,或者置于居中部。甚至有些乐曲只用八板核心曲调进行穿插式变奏。八板头的起部作为结束的落部,遂变为“起、承、落”这三层次的乐曲结构,如《老八板》结构关系如下:

全曲为2/4记谱,除了引子为68小节即六十八板,为原板变奏的八板体。从起部开始的“起承转”为原八板曲牌的承转合变奏发展而来。此曲起部明显不是八板调,通过分析旋律可以看出旋律是由原曲调的承部扩展而来。如谱例:

八板原型承部两句十六板:

第一句

第二句

起部明显是用新材料进行反复变奏而扩充了两句,全曲并无八板原曲调标志性的头两句。乐曲虽为72小节,但除去前三小节板式并无变化,因此仍为原板变奏。中部的承部仍沿用起部作了重复式乐句扩充,进而平衡全曲成为方整性八板体曲体。所用变奏手法有摧拍、加点等。 摧拍,以原板为骨干音将节奏增繁、速度加快。此曲照大多数河南板头曲板式虽同为原板变奏,但却由于摧拍的变奏手法加上三弦乐器本身的演奏技法变得活泼热闹。加点,加休止符或加符点,保存板上音,去掉板后音,使一首曲调增加停顿感。除此之外和《苏武思乡》一样还常用插花、拷拍的变奏手法便不赘述。

上一篇:浅析内蒙古卫视春晚 下一篇:浅谈竹笛演奏中音色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