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活动 演绎课堂精彩

时间:2022-10-09 08:25:29

设计有效活动 演绎课堂精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呢?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为对这一方面做有益的探索,教师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操作和交流,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活力。

一、做中悟——在独立操作中周长含义呼之欲出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去发现数学知识。活动是探索发现的载体,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操作、思考,从而逐步发现规律,获得知识。“认识周长”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灵活使用教材,创造性地把对边线的认识融于学生喜爱的卡通图画之中,使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丰富的感知过程。

课始,教师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独具匠心地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剪一剪——让学生把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的图片剪下来,学生通过充分的操作,感知到是沿着边线剪的;说一说——学生边指边说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从而得出剪的时候可以从任意一点出发,剪一圈后要回到起点;指一指——学生指出游泳池池口和操场的边线;摸一摸——教师边叙述边示范用手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引导学生摸一摸周围其他物体的边线;描一描——出示五个图形,让学生任选两个喜欢的图形,描出边线。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体验操作,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探索活动中充分地实践着、思考着、感受着……如此丰富的感受之后,周长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二、辨中析——在匡正纠错中周长含义水到渠成

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数学学习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随时可能出现各种预想不到的错误。我们应把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偏差或失误,看成一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是宝贵的认知经验,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的发展,正确并巧妙地加以利用,从而给课堂展现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如教学“认识周长”一课,在学生汇报描了哪两个喜欢的图形后,教师出示搜集到的一份描边线的作业,请学生们来看一看这份作业有没有问题。稍加观察后,学生们一个个举起了小手,跃跃欲试。生1:“半圆有缺口。”生2:“半圆没有围完整。”生3:“半圆描的线断开来了。”……这时教师顺势引导,使学生对于“围成”这个词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紧接着,再通过引导学生计算平面图形的边线长这一环节,教师就水到渠成地揭示了周长的概念。

错误的描法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真实状况。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教师为了保护出错学生的自尊,为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常常采取隐瞒错误的策略。本节课上,教师没有回避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而是有效地挖掘利用了这一错误资源,把学生的错误呈现出来,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知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三、量中明——在合作交流中周长认识走向深入

在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这时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更具自主性和思维的开放性,这时的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教学“认识周长”一课,在学生已初步形成周长的概念后,对于如何去测量物体周长还需探讨比较有效的方法。由于各类物体和图形本身的形状不同,所以测量周长的方法也有所不同。针对这一特点,教师采用了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测量一张书签和一枚硬币的周长。用哪些工具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师提供了众多材料),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自己定,他们在小组活动中仔细地观察、热烈地讨论、认真地尝试、积极地比较。终于,学生们发现测量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直接用直尺量出长和宽,然后算出周长。而一元硬币周长的量法可谓精彩纷呈,汇报时,教师先设问:“1元硬币可以用直尺量出周长吗?”只听见学生们大声地回答:“可以!”学生派出的代表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向大家边讲述边操作起来:“首先做个记号作为起点,将硬币沿着直尺滚一周,就量出了硬币的周长。”多么巧妙的方法啊!这是学生在小组探究活动中的丰硕成果,学生们在交流中赏识彼此的智慧,享受着因发现而带来的快乐。

相信只要教师能为每位学生提供有效参与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给学生以自由发展、张扬个性的空间,使每位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学生定会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培养,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必将成为每一个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

(责编 杜 华)

上一篇:把图读透才有味 下一篇:别让“精彩”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