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三要”是前提

时间:2022-10-09 07:38:48

一是视野要宽。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指出,受过教育的人和没有受教育的人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比后者思想、视野更开阔。同样,这一观点也适用于科研型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区别。

教师的教研视野决定教研活动的高度。从事教研活动需要教师有一种“登楼观”意识,强调教研的“视野意识”,正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方面,教研活动对教师拓展视野、提升境界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宽广的视野反过来又会提升教师开展教研的境界。

拓宽教研的视野,提升教研的高度,一般来说有三个条件:一是教研参与者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二是教师与教研员多探讨交流,三是坚持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同时,也需要教师适时、适度“跳出”固有的或者是固守的“自我小圈子”。很多教师从事教研活动总习惯于将科研的眼光放在手边的几本教材上,放在自己的课堂上,放在所教的几十个学生身上,这样的“圈子”可能小了一点,视野也未免狭窄了一点。为什么不“跳出自我看他人”呢?去看一看、听一听他人对教材、对教学、对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那么教师的视野无疑就宽广了许多。多看、多听、多思(尤其是反思),这是拓宽教师教科研视野的三大利器。

二是视角要小。一线教师参与教研,因视野所限、起点所限,不太容易形成“鸿篇巨制”,也不太容易建构出引领走向的教育教学理论,所以教研更多的还是“行动研究”,贴近教师的日常教学实际,关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实践性问题。从实际工作需求中寻找研究的课题或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使研究成果为一线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行为的目的。这是一线教师从事教研活动的最主要的一个视角。

因此,教师的教研视角要小,讲求“小切口,深层次”;视角要巧,讲求“四两拨千斤”。因为教师的教研,最忌讳的就是“大而空”,即使教研瞄准的是“素质教育”“新课程”“均衡化”之类的大命题,在纳入一线教师研究的范畴时,也应该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开一个小一点的“切口”,使之具体化、小型化。这样切口小、有实证又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教科研对于一线教师来讲,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可以说,一线教师的教研宜小不宜大,宜精不宜泛;其视角唯有“小而巧”,才能够具体化,有抓手,可操作。

三是视点要新。真正的教研,不是要告诉别人一些尽人皆知的事实或观点,而是要努力寻找新的现象、新的发现,进而提炼出新的见解、新的观点。教师从事教研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拾人牙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的教研一定是一项创新型工作,需要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参与。没有新思维,没有新发现,也就没有了教研意义;“新”,永远是教师教科研乃至一切研究的生命线。

视点出新,第一个要素就是“深”,研究要深入到尚没有人到达的程度,或在他人原有基础上再向下挖掘,就有可能出现新的“活水”。第二个要素就是“反”。“反”就是站在对立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有时也可以“旧瓶装新酒”,诸如热点问题“冷”思考、传统问题“新”思考等。第三个要素就是“换”,换一个角度重新思考某一个问题,或许就有了新的发现,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震川高级中学)

上一篇:让情感教学走进化学课堂 下一篇:分层教学对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