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班主任工作需要具备“五种能力”

时间:2022-10-12 07:47:25

做好班主任工作需要具备“五种能力”

摘要: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必须具备德育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不仅要圆满完成教育任务,更要把全班同学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五种能力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基〔2006〕13号)明确指出,“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把班主任工作提升到政治、科学、艺术的高度来对待,充分说明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必须具备“五种能力”:

一、德育能力

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实现素质教育目标,首先要求教育实施者必须具有较高的德育能力,而较高的德育能力,又来自教师较高的政治素质。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如果缺少较高的政治素养,是非不分,那么就根本谈不上对学生实施良好的道德教育。作为班主任老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要从善如流、疾恶如仇,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教育,要对对待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道德体验传达给学生,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化,养成良好的品格。班主任老师与学生接触最多,是全班学生的“领头羊”、“孩子王”,不仅有更多的机会实施德育教育,自己的一言一行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养成。一位合格的班主任,最为重要的是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以丰富的教育手段实施经常性的德育教育,引导全班学生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纪,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

二、教学能力

班主任老师首先是老师,和其他任课老师一样,要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由于班主任老师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其教学行为、教学质量、教学风格也必然得到学生们的特别关注。一位合格的班主任老师,必须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这样的班主任老师,才会更受学生欢迎,也能够帮助自己形成自己的管理权威,更好地行使班主任职责。

三、管理能力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重要任务,对一名班主任老师来说,除了课堂教学外,占用精力最多的就是班级管理。一个优秀的班级,既要有严明的纪律、蓬勃的朝气、有条不紊的秩序,为大家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又要有活跃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要达到这种效果,实属不易。作为一名班主任,既要有明确的管理目标、管理思路,又要善于实施,把这些思路和措施转化成具体行动,并且使学生们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能够接受。

四、沟通能力

顺畅的沟通是联系学生的重要途径,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个性相对较强,更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才能达到班级管理目标。作为班主任老师,首先要善于和班干部之间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班级动态,了解班干部工作成效,对他们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估,以及时指导他们开展工作;其次,要善于和同学们沟通,与他们打成一片,熟悉他们的喜怒哀乐,熟悉他们的学习成绩,熟悉他们的性格特点,以便在班级管理中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第三,要善于和个性较强,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同学沟通,以平等的身份和他们进行交流,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在他们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有效地进行疏导,保持班级稳定;第四,要善于和成绩落后同学沟通,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制定学习计划,需要的时候,还要帮助他们联系任课老师进行补课。除此之外,班主任老师还要善于和任课老师沟通,帮助任课老师准确把握班级形势,掌握班级学生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任课老师一道形成班级管理合力;还要善于和学生家长沟通,及时通报学生表现,了解学生课外情况,推动家校合作;还要善于和学校管理者、社会相关层面沟通,为全班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宽松环境。特别是学生如果和校外人员产生矛盾时,班主任工作要及时介入,加强学生与对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化解矛盾,防止事态恶化。对班主任老师而言,一大任务是对内管理,另一大任务就是对内对外沟通,可见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五、观察能力

目前的普遍现象是,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找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那怕是遇到困难,也多是“暗自落泪”,而不是向老师寻求帮助,甚至也不向同学“坦露心迹”。有学者指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日渐突出,尤其是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和心理的急剧发展给他们带来许多新问题,加之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如果这一阶段缺乏引导,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因此,作为班主任老师,要了解学生,就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由表及里,把问题解决在苗头阶段,防止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损失。在学习上,要密切关注学习表现、成绩变化,一旦有波动就要细心观察,找出症结所在,施之以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在生活中,要留意学生一举一动等细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防止学生“误入歧途”;在学生遇到家庭、生活困难时,要提供必要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感受到班级团体的温暖,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特别是心理困境,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对学生而言,学生时代的生活经历是一生的财富,老师的关怀会让他们铭记于心,并影响一生,对他们性格的形成、人生态度都会影响至深,有时候,班主任老师的一些细微做法,会对某些学生的一生都将有很大帮助。

总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并不容易,既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丰富的知识储备、较强的教学能力;既要从大处着眼,有一定的管理思路、管理方法,又要细致入微,善于沟通、善于观察、善于解决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把握班级动态,轻松驾驭班级形势,经过和班干部、全班同学共同努力,营造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和谐有序的班级氛围,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基〔2006〕13号)[S],2006年6月4日

2、寿业青 孙洪旭,浅谈如何当好高中的班主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03

3、肖妍,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工作的优化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220

上一篇:浅析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重方法 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