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时间:2022-10-09 06:20:08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展现了现实与未来的传承,体现出心理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的通融。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新的思潮与运动,必将改变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带有的消极色彩。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1-0007-03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包括理论工作者与实践操作者)在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工作的认识、理解,或总结、或建构出来的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及其组织形式特征鲜明的简要表述,通过这种简要表述,能够让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与方法等一目了然。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展现了现实与未来的传承,体现出心理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的通融。一个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比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更具可操作性,比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更具推广性。

一、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析

“积极”( positive)不是积极心理学的新发明,但是积极心理学却在恰当的时机,通过恰当的方式把“积极”凸显出来。积极心理学认为以往的心理学,即积极心理学出现以前的心理学――传统主流心理学存在消极、悲观的取向,同样,以传统主流心理学为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不可避免带有消极、悲观色彩。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对其进行区分与探讨。

1.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的方式看。毫无疑问,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学科之林的一员,但它究竟属于基础理论学科,还是属于实践层面的应用学科,不同的人还是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不同的取向下,产生了两类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类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建构的模式;一类是以理论模型作为起点,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形成的理论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两种取向的模式体现着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在各自熟悉的环境中努力耕耘的痕迹与烙印。在实践中建构的模式大多源自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师的探索与实践,如武汉理工大学的“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指导咨询、危机干预、调查研究‘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浙江大学的“‘三理健康教育功能’的指导思想、‘三个台阶’的发展步骤、‘三位一体’的工作内容、‘三级网络’的工作体系和‘三者结合’的工作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理论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则大多由心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完成,如“医学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与“教育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模式”,“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型模式”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2.从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目标与功能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具有存在的价值?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不管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操作者,常常都以学生心理问题严重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由,因此,如何消除学生心理问题就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为三大类:治疗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以消除学生心理疾病为目的,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具有明显的医学特征;保健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采用教学讲座、咨询指导的方法,具有明显的教育特征;提高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采用活动、训练的方法,具有明显的训练特征。

3.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背景看。心理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必然与其他学科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从不同的学科视野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与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现存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存在所谓的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与学模式以及心理学模式。

传统主流心理学先天的悲观与消极色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关注问题的消解,这种以问题趋向为主要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然存在着以下不足与缺陷:

(1)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缺乏主动性的个体,不仅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也把学生置于了教师的对立面。

(2)在对心理健康本质的认识与理解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与心理问题,或者是心理疾病与心理问题的减少与消除。

(3)强调学生问题的消除,常常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排除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外。

(4)认为大多数师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对未来缺乏信心。

(5)重视教师的教育与引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与发展性。

(6)重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忽略家庭、社会中的积极因素与学生的真实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给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带来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必然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产生影响。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有着更科学的理解与认识,它关注人们幸福的获得、潜能的发挥,致力于建构一个积极的组织与社会,体现出了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流露出了浓厚的人文关怀,散发出了强烈的时代气息。这种思想必将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促使他们把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理论与自己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努力建构更加科学的、人性的、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与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带有以下特点: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强调人的潜能,应该关注人的潜能的挖掘与发挥,潜能才是个体发展的源泉与保障。

2.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帮助人追求幸福的生活,而不是帮助人消除所谓的什么问题。

3.心理健康的本质并不等于没有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消除,还应该包括身心积极因素的增加。

4.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对问题寻求积极的解释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角度,全面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5.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调节与体验。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无法由别人替代,只有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了,免疫力才会得到增强。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师健康的促进者。

6.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因素。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一切积极因素都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土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而不是脱离学生的实际。

三、建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学把人看成是有潜能的个体,强调人的主观性与能动性,认为心理学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开发潜能,使人乐观地面对生活,追求人生幸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人、人类及社会各种问题的预防与治疗,所以,有人依据积极心理学的这种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悲观、消极取向的批判,把它称为心理学中的一股力量,也有人把它当作一种变革,更有人把它看作是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积极心理学目前主要有三个研究领域: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积极人格的研究以及积极组织、社会环境的研究。我们认为,积极心理学的积极研究倾向必将赋予心理学工作者一个崭新的视角,深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理解,给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带来无穷无尽的奇思妙想,也给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理论背景。

(二)以积极的心理机能为培养目标

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与学科化的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外显化,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或是掌握与具备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着重于“心”,应该着重于内在的心理机能。一个人所具有的良好的心理机能,表现在个体的心理过程、个性品质上,表现在个体与自己、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等诸方面。班华先生认为心理机能在心理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心理教育的目标就是优化人的心理机能。理解了心理机能的涵义,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不同表述,都可以归结到心理机能上来。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是心理机能的缺失或紊乱。心理素质、心理品质是心理机能的具体表现,心理潜能是潜隐的心理机能。

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在于培养人的积极的心理机能。是否有目的地影响心理机能、改善提高心理机能,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其他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界线。

(三)以积极的品质为研究内容

由于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消极目标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心理障碍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于问题的解决。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深入研究和充分发展人的积极品质,发展和提升现代人类人性的优点比修复人类心理的疾病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真实地理解与解释人的本质,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转向关注、研究人的光明面,应该研究与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因为,需要、乐观、实现、幸福、快乐、满意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核心要素,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从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上来。因此,以积极的品质为研究内容是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思想所在。

(四)以积极的心理体验为主要方法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主体―发展性”。主体是人,所以应该凸出人的主体性,突出人的发展性。“主体―发展性”意蕴着心理健康教育尊重人、关爱人、理解人、发展人,人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是自身心理建构的主体。

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与出发点是强调主体性与发展性的学生。那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怎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发展性?充分相信学生,注重与增强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就成了众多方法中最受到重视的方法。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注重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并不是积极心理教育模式的特有专利,但正如前文所述,只有在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下,在对人性积极的认识上,这种方法才能充分地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与魅力,人的主体性与发展性才能充分被重视。

(五)以积极的解释为关键所在

传统主流心理学对人类和社会发展作出过很大贡献,这一点就连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Seligman也承认,但实践表明,人类的幸福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与消解,相反,必须转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关系组成我们的社会,人只有积极地对待他人,对待万事万物,社会才能和睦相处而安宁,人类才能获得永久的幸福。积极心理学强调用积极方式对心理问题作出适当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的这一思想启示我们用各种积极的正面的教育方式影响学生,充分展现积极方面,消解、克服消极因素。只有秉承着这种积极的解释的思想,我们才能从传统主流心理学悲观与消极的泥沼中走出来,才能摆脱传统主流心理学的问题意识,研究人的潜力和美德,致力于人的幸福生活才能成为可能。因此,是否具有积极的解释的倾向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消极与积极倾向。

(六)以学生的幸福感为奋斗方向

2006年3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青年调查”栏目曾刊登了题为《“幸福感”要成为政绩考核指标――一些社会人士提出行政手段不宜过多干预老百姓生活的主观感受》的文章。由此可见,关注个体的幸福感与幸福生活不仅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而且已经成为老百姓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那么,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幸福,幸福需要哪些条件,就成了我们需要思考与回答的问题。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摆脱消极心理学的消极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桎梏,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考虑,把学生的幸福感与幸福生活当作自己的努力方向,在自己的实践中,培养学生收获未来幸福生活的能力与素养。这不仅是积极心理学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而且也是时代赋予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股新的力量,它给原先略显沉闷与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活力,也给了我们一个重新考察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但积极心理学是否能如一些积极心理学家所讲的那样,给心理学带来一场根本的变革,则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审视。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积极心理学也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它也存在诸如缺乏实证研究、纵向研究及表现出一定话语霸权等不足之处。因此,积极心理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赵俊峰.生态学定向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6.3:89~91.

[2]崔景贵.中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的建构[J].职教通讯,2006.4:20~22.

[3]屈正良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学科学版),2006.2:61~64.

[4] 吴发科编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作与管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7

[8]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编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43

[5]郭子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型模式[J].中国健康教育,2004(11).

[6]张公社.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几种取向[J].教育科学,2003(3).

[7]班华.“心理教育再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电邮:)

上一篇:走进心灵,呵护成长 下一篇:掌控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