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辨“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时间:2022-10-09 06:18:06

[摘要]目的:探明针刺补泻的重要依据之一的“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之本义。方法:用知识考古学的原理,通过对“徐”“疾”所描述的对象以及该词所出现文章的结构分析,对该句含义进行了再次辨识。结论:“徐疾”在《内经》补泻刺法中所描述对象有三:一为脉象,二为留针时间,三为出针速度。“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中的“徐疾”应为脉象,而非针法,意为脉由徐变疾,标志着经脉由虚转实;脉由疾变徐,则是经脉由实转虚。

[主题词]《内经》;针刺补泻;考证

《灵枢・九针十二原》:“《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此句一出,在《内经》中便有了两种不同的解释。《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素问・针解》:“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由此,也引发了中医界近两千年的争论,几乎成了一个“千古疑案”。

若《灵枢・小针解》中的“疾出”指的是“疾出针”,那么《灵枢・小针解》出针时补泻操作则与《素问・针解》正好相反。《内经》非一时一人之作的观点早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那么《内经》不同篇章的论述中出现的不一致也属可能。因此后世医家有从《灵枢・小针解》之解释者,有从《素问・针解》之解释者。又有杨继洲认为二者皆通,“一解作缓急之义,一解作久速之义”,看似有异,实则对“缓急”和“久速”还是语焉不详。对于补泻操作的一个出针环节,便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让我们后人该如何是从?二者究竟孰是孰非,抑或“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另有他义?纵览《素问》《灵枢》全文,“徐”“疾”的出现绝非仅此3篇,其词义均不离用于描述速度的“快”“慢”,但所描述的对象却有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将用知识考古学的原理,搜寻涉及“徐疾”的篇章,通过考察“徐”“疾”所描述的对象,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1 《内经》“徐”“疾”描述的对象差异

1.1 “徐疾”与气脉

《灵枢・邪客》:“黄帝问于岐伯日:余愿闻持针之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扦皮开腠理奈何?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人?六府之输于身者,余愿尽闻。少序别离之处,离而入阴,别而人阳,此何道而从行?愿尽闻其方。岐伯曰:帝之所问,针道毕矣。黄帝日:愿卒闻之。岐伯日: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人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孺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

张景岳注曰:“出、止、徐、疾、人,即五输之义。”参见下文虽不完全相吻合,但含义应不离经义,即对经气在五输穴中流行出入特征的概括。结合上下文“焉至而徐?焉至而疾?”此处徐疾应指经气在脉中流行速度之快慢。在手太阴肺经循行的描述中,“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对应“徐”,“其气滑利”对应“疾”。可见脉气在经脉不同部位流行的速度有快有慢。

《灵枢・邪客》:“黄帝曰: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岐伯日: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腧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本段是说手少阴心经仅有外经病,而无脏病,对外经病仅取掌后锐骨之处的神门穴即可。“皆如手少阴”,刘衡如注:“少:应据《太素》卷九《脉行同异》及《甲乙》卷三第二十六校语改”为是。因前文描述了手太阴及心主两条经脉的徐疾曲折出入,手少阴经脉亦与二者同。针刺腧穴时,要根据脉气的虚实、流行的快慢进行针刺补泻,气盛则泻,气衰则补。

《灵枢・邪客》:“岐伯日: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淫浃,真气得居。”

张景岳注曰:“持针之道,宜审而慎,必从和缓从容,庶可无误。故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病之虚实,以施疾徐之法,左手执之,右手循之,必中其穴,无中其肉而与肉果。果即裹也。泻者欲端以正,补去必闭其肤,以手辅针,导引其气,必使邪气淫沃而散,真气得复而居,然后可以去针,此持针纵舍之道也。”

张景岳把“疾徐”看作补泻刺法,后世医家也多持此观点。参见《太素》,对“先知虚实,而行疾徐”,杨上善注曰:“补泻所由也”,应理解为(脉)的“疾徐”与“虚实”是补泻的依据。既然是补泻的依据,“疾徐”就不应再作“刺法”解。此外《内经》中没有其他以“疾徐”代“补泻”的用法。对“皆因其气之虚实徐疾以取之”的理解笔者有一拙见,认为“而行疾徐”中的“而”作为助词,应表示并列而不是承接,也就是说此处的“疾徐”与“虚实”为并列成分,是指脉气的虚实快慢变化而不是刺法。况且下文对补泻的描述并无行针或出针快慢的问题,因此把“疾徐”理解为刺法没有足够的依据。此解或为牵强,还望得到同道指正。判断脉的虚实,是《内经》针刺补泻的重要环节,有关于此,笔者另有专篇详论。

综上所述,在《灵枢・邪客》篇,虽言“针道”,“徐疾”之义却并非刺法,而是指气行的快慢。而气行的快慢形诸外则为脉象的“徐疾”,此种用法见于下文。

《灵枢・终始》:“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

脉动实且疾者需马上泻实,脉动虚而徐者需以补法。说明脉疾属实,脉徐属虚。需要注意的是此脉非寸口之脉,而是足背动脉。

《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承接上文,此句描述的是施行补泻时,根据脉的徐疾判断邪气和谷气之至。邪气到来脉紧急,谷气到来脉和缓,因此徐疾亦指脉之急缓。

《灵枢・官能》:“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

“明于五输,徐疾所在”与上文所引《灵枢・邪客》篇相呼应,因此“徐疾”也是指脉气的变化。比较容易产生歧义的要数其下的一段。见下文,“徐疾”与留针一节。

1.2 “徐疾”与出针

《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日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

此处“徐引针”即慢出针。此段泻法需慢出针。

《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针对“血不足”的补法,是将针刺人血脉之中,留针,待脉动变大,迅速出针,以防出血。

《素问・调经论》:“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方实而疾出针”可以有两种句读方式。若作“方实,而疾出针”断,意思是待气实,而快出针。若作“方实而疾,出针”,意思就是在脉由虚、缓变为实、疾时出针。《灵枢・终始》篇有“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便是以脉疾为实,脉徐为虚。因此第2种句读于理也通。

考察《内经》描写补泻操作的段落,只有“徐疾”与出针相关的文字,并无与进针相关者。因此当代教科书中,将“徐疾补泻”解释为徐进针疾出针为补、疾进针徐出针为泻,还有待商榷。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段落中没有一处是“徐”“疾”同时出现的,不似“呼吸”常常成对出现于补泻法中,是否可以理解为这一环节在补泻操作中并非不可或缺。如以锋针、铍针刺血、刺脓的大泻之法,便无需“徐”出针。

1.3 “徐疾”与留针

《灵枢・官能》:“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在各家注释中首句均断于“所取之处”,在这一点上并无分歧。那么按照此文的语言特点和规律,之后的标点应为“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徐疾之意”对应的是“所取之处”,再参见上文“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徐疾”所指应该为脉象。整句话的意思是,上工用针,是要明察气机的变化,这样才能知道邪气之所在,“迎而夺之”。要根据孔穴所在处的脉气的徐疾变化,进行调气,从而达到补泻的目的。那么“疾而徐出”是指进出针的快慢,还是另有他意呢?我们可以看出此段中“泻必用员”和“补必用方”是前后相呼应的,那么“疾而徐出,邪气乃出”对应的是“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徐出”与“疾出之”相应,其后又紧接着“摇大其穴”和“盖其外门”,可见“徐出”与“疾出之”的“徐疾”是指出针之快慢。那么“疾而徐出”的“疾”对应的是“留”,指的是留针时间的长短。泻法留针时间短,为“疾出”,补法留针时间长,为“徐出”。此种用法还见于下文所引《灵枢・根结》篇中。

《灵枢・根结》:“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岐伯答曰:膏粱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傈悍滑利也。”

如果我们把“气滑即出疾”“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浅则欲疾”连在一起,把“气涩则出迟”“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也连在一起,就可以看出,“气滑即出疾”的“疾”与“气涩则出迟”的“迟”相对应而意思相反,是指气出的快慢;“浅则欲疾”的“疾”与“深则欲留”的“留”相对应而意思相反,是指留针时间的长短。因此“刺之徐疾”所指为针刺时留针时间的长短。

由上述分析可见,在《素问》篇章中“徐疾”多与出针相关,《灵枢》中“徐疾”多与气脉相关。此外“徐疾”还用于留针时间的长短的描述。

2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徐”“疾”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徐”“疾”二字所描述的对象在《内经》不同篇章有所不同,或指出针速度之快慢,或指气脉运行之快慢,或指留针时间之长短。那么“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究竟该作何解释,让我们回到原文,看看此句出现的背景。

《灵枢・九针十二原》:“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人,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为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补曰……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九针毕矣。”

“夫气之在脉也……针害毕矣。”

“刺之而气不至……刺之道毕矣。”

上段引文根据文义可分为6段,第1、第2段全文引录,其余4段仅录首尾句及关键词,为的是使其层次清晰可见。第1段以“针道毕矣”结束,所言为“针道”,即补虚泻实的根本原则;第2段与徐疾相关,待下文详细分析;第3段所言为刺法,即具体的补泻操作方法;第4段为针具,“九针”的功用;第5段是“针害”,即补泻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第6段是“刺要”,即以得气为准则。可见其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由此笔者推断第2段所言不应为刺法,根据分析应为“脉法”,理由如下。

第2段,首句为“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对此句之解释《灵枢・小针解》曰:“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根据《灵枢・小针解》的注释,“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者”是说气口脉虚则当补,气口脉满则当泻;“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是说脉有留血则刺其血;“邪胜则虚之”是说邪气盛,则十二经可见盛脉,当泻其邪。可见此句所言均为根据脉的虚实进行补泻,其“虚实”所言为脉法。由此推断下文所述亦为脉法而不是刺法。那么“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中的“徐疾”便是指脉象的徐疾。上文“徐疾与气脉”一节中,大量出自《灵枢》的引文都是此种用法。

《灵枢・终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可见脉疾属实,当泻;脉徐属虚,当补。“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是说脉由徐变疾,标志着经脉由虚转实;脉由疾变徐,则是经脉由实转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应为互文,意思是补泻前后,由于脉象上有徐疾的变化,手下有若得若失的感觉。由虚转实,脉象由徐转疾,手下若有所得;由实转虚,脉象由疾转徐,手下若有所失。但此中“徐疾”应该是脉象上极其微小的变化,正所谓“刺之微,在速迟”“空中之机,清静而微”“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非上工之神察不可得也。

那么《灵枢・小针解》的“徐而疾则实,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又该如何理解呢?其实,仅就此句,将“徐疾”作“气脉”解,全句则可理解为脉徐入针,待脉疾出针,则达到补虚的目的;反之,脉疾入针,脉徐出针,则达到泻实的目的。与《内经》针刺补泻时对脉象的要求是一致的。但《灵枢・小针解》原意如何,难以从上下文中找到确凿的证据,暂存疑。

《素问・针解》:“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中的“徐出针”和“疾出针”若作针出皮肤解,则与《素问》其他篇章“补则疾出,泻则徐出”的用法相悖。对于此段,王冰的注释是:“徐之,谓行经气已久,乃出之;疾按,谓针出穴已,速疾按之,则真气不泄,经脉气全,故徐而疾乃实也。疾出针,谓针入穴已,至于经脉,即疾出之;徐按,谓针出穴已,徐缓按之,则邪气得泄,精气复固。故疾而徐乃虚也。”可见王冰将“徐出针”和“疾出针”的“徐疾”理解为留针时间的长短,此解与《灵枢・根结》篇用法相同,于理也通,可谓较为圆满的解释。而后一个疾徐,则指出针后按压针孔的快慢,与《内经》补泻法中针孔开阖的原则相符。

3 结语

综上所述,“徐疾”在《内经》补泻刺法中所描述的对象有3种:一是脉象,脉疾为实,脉徐为虚。二是留针时间,泻法留针时间短,为“疾出”;补法留针时间长,为“徐出”。三是出针速度,补则疾出针,泻则徐出针。其各自含义的判别应与上下文相参。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文章的层次,“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出现段落上下文的内容,以及《内经》中“徐疾”的用法,分析此句“徐疾”应是脉象,而不是针法。意为脉由徐变疾,标志着经脉由虚转实;脉由疾变徐,则是经脉由实转虚。

《灵枢・小针解》对其的解释,若以脉象分析,其理可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佐证,尚无法下定论。《素问・针解》篇“徐出针”“疾出针”应依王冰之解,作留针之意,此种解释与“徐疾”在《素问》中的用法一致。因此《素问・针解》之解虽离《灵枢・九针十二原》的原意甚远,但此解来自于当时的实践应用,医理、文理皆通,对于我们考察《内经》补泻刺法同样有着重要价值。

由此可见就“徐疾”而言,《内经》中的应用并无矛盾之处,只是含义有所不同而已。

上一篇:针刀治疗颈性心律失常26例 下一篇:头针加体针治疗痉挛型脑瘫及对患儿骨密度和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