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09 06:10:02

基于职业能力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摘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就业、改善民生的具体途径,也是完善我国科教兴国战略规划的重要手段。以就业为导向,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从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教育资源和环境中,探讨更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企业和学校教育共赢局面的达成。基于此,结合我院校企合作实践,以职业能力养成为主线的、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职校企合作新模式。

关键词:职业能力;就业导向;企业需求;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87-03

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表现。校企合作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凸显市场化作用,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与企业环境进行融合,并从校企实践教学中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就业率。当前的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模式上面临众多困惑,特别是高职院校专业构成较多、门类复杂,不同专业之间的职业能力评定又各不相同。为此,依据固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不适宜的,也是不科学的,而从职业能力和企业实际需求的差异性出发,来归纳和总结不同专业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高职教育中对职业能力的定义和概述

高等职业教育将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尤其是在职业性和行业性上,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职业能力是在具体的职业岗位中所表现出的实践能力,也就是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所能够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从其内涵来看,职业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将职业能力分解成“专业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品德能力”四个方面。所谓专业能力主要是结合从业者的专业特点,能够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某项工作,胜任某个岗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方法能力主要是结合所从事的职业实际,能够从自身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上来强调职业活动的逻辑性、合理性和创新性;社会能力主要是对从业者在实际职业活动中,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特别强调人对社会的适应性,与人沟通的能力、协作能力等;品德能力主要是对从业者的思想素质,尤其是责任感的培养、良好的情操和高尚的品德。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具有多元性和多层面,也是高职院校在发展演进过程中长期积累和沉淀下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在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教育改革期,从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出发,来优化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特别是加大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将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入多方位校企联合办学机制,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企业需求差异性上,来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水平,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更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二、基于职业能力来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1.强化职业能力教育,明确企业人才需求是符合高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的时代需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职业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关于印发《湖南省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规划》的通知(湘教发[2011]49号)提出“要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企业需求)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从而将校企合作办学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并从工作思路上强调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地位,特别是依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实际,从行业发展、企业生产需求上,注重学科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关联研究,以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更是体现职业教育时代的科学选择。

2.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职业能力教育为内容,关系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成败。高职教育作为体现高技能、实用性人才的特色教育,一旦脱离了市场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往往给高职教育带来严重的就业压力。从当前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实践来看,常规化的校企合作,在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训等环节的职责划分不够细化和量化,一方面教学上过分强调知识学习,重理论轻实践问题难以有效避免;另一方面在企业实训管理中,由于基础课程与实践操作衔接不够,在实训管理上难以确保实训效果,甚至偏离了学科与企业岗位的对口性,其暴露的问题较多,而建立科学、合理、顺应企业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从以下几点来着手:一是校企合作办学要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即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从改革学校教育方法和手段上,融入“教、学、做”一体化思路,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提升;二是校企合作办学要体现“就业导向”方针,特别是在人才培养观念上,要凸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发展观,将学生就业放在重要地位,并从学科本位与职业岗位,以及就业本位上进行转变,贯彻好“就业导向”这一办学方针;三是要结合教育界与产业界的资源优势整合,转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切实从企业生产需求和学生职业能力本位上来制定有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三、基于职业能力探讨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

1.设计和建设校企合作模式要基于职业能力。校企合作是建立在社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在设计和建设校企合作模式时,从合作思想上应该落到具体实际,特别是高职教育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果在校企合作设计中,忽视了学生实践、实训、实操环节,就会是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失去意义。追溯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教育部于2004年10月22日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将1500个高职高专专业化简为532个,并从2005年开始在各高职院校实行。在这19个大专业分类、532种具体专业之间,各专业所要求和培养的职业能力也不尽相同,而基于职业能力的素质教育就必然需要从具体客观的专业分工上来体现。而在实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对职业能力在各专业间的差异性研究相对较少,而要推进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创新,必须要结合专业实际来进行论证。我国产业经济从宏观上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之外统称为第三产业。从微观经济来看,对于不同工作岗位的具体职业能力,依据“劳动对象”、“劳动过程”,以及“劳动结果”的差异,其差异性也十分巨大。如在工业性生产劳动中,从劳动对象上来看,工业活动的对象是物,从劳动过程来看,其过程是对物的加工、处理,从劳动结果来看,其成果表现方式也是物,而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劳动价值的物。而对于服务性劳动中,无论是劳动对象、劳动过程还是劳动结果都与工业性劳动存在巨大差异,服务对象为人,其过程是为人提供某种有价值的服务,其成果是获得在某种需要下的安全、舒适、便捷等非物质形式结果,由此而带来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服务。高职教育是以职业学习为主要活动,从具体实践活动中来养成专业能力,也是以人的专业劳动为核心的职业能力,而服务性劳动与工业性劳动在性质上的差异,导致对两类不同专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上必然存在差异。

2.以职业能力培养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具体实践。湖南外贸职业学院于2003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学院现设有国际贸易系、商务外语系、会计系、工商管理系、人文系、国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软件学院、旅游学院、成本管控学院等10个教学系(院),开办有30多个专业。2008年在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示范性高职学院。2010年经省教育厅、省商务厅共同批准,由湖南省示范高等职业学院湖南外贸职业学院牵头组建成立湖南国际经贸职业教育集团,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合作开发新专业及专业建设、校企合作育人、援外培训、中高职衔接等方面成效明显。湖南国际经贸职业教育集团现有理事单位142家,设立了理事大会和国际交流、服务外包、国际援助三个校企合作委员会,组建了2个研究中心以及9个研究所的产学研基地。2011年承办援外培训项目17个,共为92个发展中国家培训学员515人,涉及商贸管理、工程机械、影视传媒、职业教育、清洁能源、轻工工艺等领域。在湖南国际经贸职业教育集团牵头组织下,创新“专业+公司”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三方联动、教产对接”,形成了行业指导、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三方联动集团专业调整机制,特别是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龙头,以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旅游酒店等专业为支撑的国际经贸专业群建设格局,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全部主体专业与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设计,开发修订了《国贸实务》、《外贸业务英语》等课程标准150门(含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及专业拓展领域课程为)。先后与与北京湘鄂情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湘鄂情储备经理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湘鄂情门店C级经理职业技能标准以及湘鄂情C级经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通过了专家论证,与湖南安信联合会计师事务所联合成立了校企合作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中德安普成本管控二级学院。

四、结语

从高职教育的目标来看,旨在为社会发展提供专门性技术人才,而企业作为人才需要的重要平台,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至关重要。湖南处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期,本土及全国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又十分紧缺,利用自身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战略调整,从企业与行业发展上来定位,肩负起中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崛起战略的改革使命。与此同时,在强化职业能力教育与校企合作模式创新过程中,要兼顾好“校、企、生”三方关系,从院校角度上,要将学院专业调整与课程设置与行业发展建立关联,依托企业人才来弥补“双师型”师资的不足,增进校企沟通与联系,稳定实训、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从企业角度上,要充分展现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企业岗位标准为参考来优化就业资源,节省企业岗前培训环节;从学生角度上,要大力发展校企定制合作模式,特别是从职业实践中来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与企业接触、与社会接触、与工作岗位接触,增强职业能力,兼顾了“校、企、生”三方利益,从而获得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解万玉.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与规律性探析[J].职业时空,2011,(04).

[2]张淑霞.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践研究[J].中国商贸,2013,(33).

[3]赵海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模式及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课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教科规办(2011)10号BJA110084。

作者简介:胡昌建(1964-),男,湖南安乡人副教授,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上一篇:校企合作在photoshop图像制作教学中的重要性研... 下一篇:如何唤醒“沉睡”的《机械工艺》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