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间融资的规范发展

时间:2022-10-09 05:05:32

试论民间融资的规范发展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已无法满足民间资本的需要,因此,民间融资应运而生,并逐渐壮大起来。民间融资的出现,解决了中小企业的困境,优化了资源配置,但是也出现一些问题,存在很大的风险。就此,希望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来探讨如何规范民间融资的发展。

关键词:民间融资;规范;法律;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112-04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各类经济主体对国内金融发展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国内资本流动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导致紧缩,无法满足民营企业等民间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使得民间融资日益兴盛并逐渐显露出逐渐扩大的趋势,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民间融资在缓解了民间资金需求的矛盾的同时,弥补了正规金融体系的不足,因此,它逐渐适应了我国民间资本的融通环境。但民间融资是一种游离于国家金融体系之外的融资方式,其存在的风险和缺陷可能会对民间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来规范民间融资的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一、民间融资的概念及特点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民间融资的地位日显凸显,成为一些民营企业原始资本的来源和个人投资创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一)民间融资的概念

作为一种资金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行为,民间融资是非正规的,是与正规的金融行为相对而称的。作为一种金融交易活动,它游离于正式金融体制之外,而没有纳入我国金融管理机构常规管理。

民间融资一般是指在国家法定金融机构之外,出资人与受资人之间,以取得高额利息与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为目的而采用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和社会集资等形式暂时改变资金所有权的金融行为[1]。

民间融资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只包括民间借贷即本文所指的民间融资,它的概念是自然人与企业(包括其他组织)之间、非金融企业之间、自然入之间,一方将一定数量的金钱转移给另一方,另一方到期还款并支付预先约定利息的民事法律行为。从广义上讲,它包含民间借贷,同时也包括非金融机构通过合法的形式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进行的融资活动。

近年来,民间融资作为银行融资的一种补充形式日趋活跃,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

(二)民间融资的特点

1.民间融资的主体多样化。经过长期发展,民间融资主体已经由单一主体向多元化主体发展,并且其活动主体日趋扩大,不仅有个体投资人、个体经营户、中小企业,还有需要资金购买汽车住房等耐用消费品的普通居民和进行季节性养殖种植的农户等。

2.民间融资具有变动弹性大、利率高的特点,行业和地区差异明显。民间融资不受政府金融政策的管制,法律法规等相关方面的约束也较少,因此,其利率变动范围大,变动灵活,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在一些地区,银行借贷的利率远远低于民间融资,融资成本也低于民间融资。

3.民间融资门槛较低。该特点提高了资金配置的效率。民间融资不受国家经济政策影响,处于正规金融体系的监管范围之外,民间融资多是以利益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形式灵活,因此对贷款人的要求更低,这样民间融资能够在银行系统之外弥补自身的缺点,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二、当前国内民间融资兴起并发展的原因

作为一种自发的融资方式,民间融资的产生与发展有两方面因素,即客观经济政策的因素和现实的自身原因。

(一)第一个方面:外因

1.当前金融资源配置并不合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了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国家控制了大部分的金融资源,国有企业更多的占有这部分资源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没能根本转变。其次,由于信息、市场不完善等条件的约束,正规金融及其金融服务具有局限性,信贷满足率低的特点。部分民营经济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之外,只得转向民间金融,形成了民营经济对民间融资的强烈需求。

2.资金供求矛盾加剧。在当前多元化发展的经济体系中,资金对产业十分重要,没有充裕的资金支持企业很难持续。加之稳定性较差的特点,使得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增加了压力。再加上民众了解的还不够详细,正规的金融产品不够丰富,最终导致银行存款外流,有投资能力的居民在民间金融市场信息相对透明和高回报的诱导的情况下,只能在民间的市场上寻找出路,将银行存款转为民间融资。

3.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贷款对象选择极为严苛,实行集中省级分行审批。贷款最基本的准入条件是信用等级在AA以上,否则不予考虑,标准全国统一。而广大中小企业及“三农”经济由于受资产规模、竞争实力等条件限制,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支持,能满足上述条件的少之又少。因此广大中小企业转而投向民间借贷,这种局面的形成为民间借贷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第二个方面:内因

1.居民逐渐富裕产生投资热情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前行,一方面,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的农民,其生活质量大大改善,整体收入逐年增加,手中可支配的节余资金也在不断增多,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了经济需求和投资欲望;另一方面,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改变,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人们在面对生产、经营、买房、教育等事项出资上,逐渐开始接受贷款等预支消费理念。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不仅产生了融资的需求,同时还产生了保险业务需求和理财业务需求,这些需求逐步累积并且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性发展趋势。同时民众的对风险的认识也逐步加强,认识到通过保险,减少损失、化解风险、保障安全的意义越来越重要,这种情况促进了对民间融资的需求。

计划体制下,我国的医疗、教育、养老等福利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消费预期。农村居民在收入水平不高、收入缓慢增长的同时,用于生产、经营、盖房以及对教育、看病,红白喜事资金逐步增多,对资金的需求逐步加大。实际上,农村居民具有很大的融资需求。近些年,农民收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逐年增加,手头节余资金也在不断增多,产生了投资的意愿,但往往因为农户投资理财途径的匮乏而作罢。农民生产经营逐渐规模化,其资金投入逐步扩大,在经过了多次自然灾害后,农民也逐渐加强了自身的风险意识,通过农业保险,减少损失、化解风险、保障安全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使得农业保险的需求日益增长。

2.民营企业发展对融资的需求

民间金融的需求者,是广大的非国有经济和个人,即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民营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折旧和留存盈利)转化为投资的过程,是企业再投资或债务清偿的主要资金来源。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现金流量不会减少,当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也不需要发生融资费用。外源融资,是指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2]。它具有灵活性、高效性、集中性和大量性等特点,对企业的资本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三、民间融资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

作为资金资源的一种有效配置手段,民间融资在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补充银行资金不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民间融资是资本市场上的双刃剑,带给资本运行以极大优点的同时,也常常对社会经济生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地、多角度地对民间融资进行分析。

(一)民间融资具有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1.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民营企业经济发展迅猛,但是银行以其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为缘由不予贷款,导致民间融资成为其市场化选择。而且,民间融资无行业、期限限制,手续简便,既能让中小企业周转临时性资金,也降低了交易成本。民间融资及时、可靠、方便地拓宽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一些特色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金支持,对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2.民间融资具有优化资金的合理配置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正规金融的互补。而正规金融机构的目光重点往往指向大型企业和大中城市,则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民间融资因其范围较小,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市场需求对投资风险,选择一个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做出理性评估,进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3.改善社会融资结构。民间融资在贷款涉及的范围、利率、金额的方便程度及协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的信贷压力,分散了银行的资产经营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这种社会融资结构的改善,促进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并对改造成果加以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安全。

(二)民间融资的主要消极影响

1.削弱了宏观调控效果,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由于由于高利率的吸引,民间融资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大量民间借贷资金在金融部门“体外循环”, 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使得监管当局监督管理难度加大,甚至出现了脱离监管的局面。民间融资直接从社会上融资,使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展前景不好的企业利用支付高息的手段分流了银行资金来源。从这一角度看,民间融资不利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从另一角度看,干扰了金融机构执行国家的利率、信贷政策,对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家信贷总量的控制完整、全面实施。

2.税费等政策的权威性受到现实挑战。民间融资所获利息一般是银行存款的五倍以上,较之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即利息所得应缴纳5%(原为20%)的个人所得税,民间融资几乎没有缴纳任何费用。民间融资账务反映也很模糊,大多数民间融资仅凭一个简单借条发生借贷往来,支付利息则以职工奖金、股金分红等形式以现金派发。因此尽管税务部门多次深入到发生了民间融资业务的企业调查取证,但均因种种原因而不了了之。

3.民间融资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由于民间融资缺乏严格的手续,具有“地下性”,交易过程容易引发风险。如打着借贷的幌子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实,由民间自由借贷纠纷引起的暴力追偿、高利贷活动等。这些纠纷又涉及到每个参与的投资人的切身利益,一旦出现问题,将对社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容易引发社会治安问题和刑事犯罪问题。有更甚者部分民间融资成为洗黑、非法集资等犯罪活动的工具,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四、目前民间融资所存在的问题

民间融资的发展虽满足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定的资金需求,但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加以解决。

1.民间融资具有脆弱性。是指民间借贷活动资金链上每个环节都很薄弱,造成了民间金融体系的脆弱性[3]。首先,在资金来源的脆弱性上有所体现,民间金融资金供给者多为收入较低的小企业和普通老百姓,如果不能收回出借资金,将严重影响它们的经营和生活;其次,体现在资金中介机构的脆弱性,民间融资机构缺乏政府信用的支持,因此规模偏小,即使经营良好,承受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能力总体欠佳,甚至可以因为一场空穴来风的谣言而走入困境;再次,表现为借款人的脆弱性,往往都是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中小企业求助于民间融资渠道,这些求助者具有不规范性。民间金融的不规范性是指民营金融机构自有资金比例低,长短期贷款结构不合理,手续不规范,过于依靠个人信用,缺乏风险意识,容易陷入流动性危机。由于缺乏政府和金融监管者的指导,使其具有盲目性和投机性,容易产生跟风的现象。民间金融活动在这三个特性的影响下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影响到社会稳定。尤其是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其民间资金量大,若有问题,危害尤甚。

2.缺乏监管部门,易引发纠纷。作为一种非正规的当事人之间自发的借贷行为,民间融资当事人双方的义务和权利都缺少有效的法律保障和行为监管,极易引发双方的纠纷,甚至采取非法手段解决,影响社会的稳定。随着民间融资的发展,在更多的企业开始利用这一渠道的同时,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民间融资相比于银行系统,它具有准入门槛低、融资程序简洁、融资速度快的优势。但这一优势同时也是问题存在的根源。当事双方快速地达成交易,使得双方都有存在信息不对称的不确定性,对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3.法律规定零散,没有专门法律法规调整。尽管我国有直接针对民间融资进行规定的法律规范,如《合同法》、《意见》及其他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目前尚没有颁布任何一部专门的法律或是行政法规以全面系统地规制与调整民间融资。而与这样一种法律缺位的情况相比,我国的民间融资和与之相关的法律纠纷却普遍存在并且逐渐成为一种显性的社会事实,由此导致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增多。因其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民间融资较为分散而不易控制,呈现出无序状态。近数十年,因民间融资而产生的纠纷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这样一种民间融资不断发展的情形下,民间融资所引发的问题比比皆是,若任其完全无序地发展,后果将十分严重。因此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尽量地规制与减少民间融资带来的负面作用及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4.民间融资主体的法制观念、信用观念亟待加强。目前,我国民间融资的融资主体借贷随意性大,无相关法律约束,法律程序不规范,不少融资活动属于君子协定,即便签订了书面协议,往往也要素不全,有效性差[4];担保方式简单,甚至有的只有一张身份证作为质押;人为因素在借款期限的掌握上影响较大,不能准确确定借款周期,而且资金所有者无法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督,一旦借款人由于天灾人祸等其他原因无法按时还款,就极有可能引发纠纷,酿成不稳定因素;一些具有黑社会性质的“地下金融”组织和一些缺乏法律意识的个人,往往采用威胁、恐吓、绑架、雇佣打手等暴力手段催要借款,引起了社会的不安。

五、从法律和经济多方面入手,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发展

(一)制定专门法律法规,构建起合法平台

我国现行立法涉及民间融资的法规主要有《民法通则》和《合同法》。有关部门应据此尽快制定关于民间融资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对民间融资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条件、期限利率、违约责任等方面加以规制。

《民间融资法》及细则应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在符合金融管理秩序的相关规定的同时,又要契合民事法律规范的指导精神。需要加以明确规定的方面主要有:组织形式、准入门槛的设立、运作范围、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契约要件、期限利率、征税和权益保障等,同时还需对以下方面做出指导性规定:民间融资的管理主体、职责和内容,民间融资的用途等,通过这样的细化能够区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合法民间借贷的界限,逐步把民间融资纳入金融监管体系。

总而言之,要使得民间融资能够更好地发展,必须要在法律上给予其应有的法律地位,通过引导使其操作从“地下”转到“地上”, 尽量降低或避免对金融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好地发挥其促进经济蓬勃发展的积极作用。具体建议如下:

1.对融资主体的划定,应该更多地关注当事人作为民事主体对其财产的支配权、处分权,允许包括自然人、各种民间融资组织在内的多种主体形式并存。

2.关于利息的约定必须合乎相关法律法规。在民间借贷活动中,利息是双方最关注的部分,也是最容易产生矛盾的。现行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在有息借贷中,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即不得搞高利贷。

3.在借贷形式上,双方最好签订正式的借贷合同,明确表明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以免在将来的交易活动中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4.将民间融资活动纳入到正常的金融监管体系中。为了金融活动的正常进行,应当适时地对民间融资的资金来源、运用情况、利率水平等,做出信息披露和相应的风险提示。

5.在《民间融资法》中构建融资信用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法规。因为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协调好各部门以及各法律、法规、规章对于民间融资活动的管制,将其作用发挥到实处。

(二)完善民间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

正规融资渠道门槛较高、要求较多,正是导致民间融资兴起并发展的原因之一,然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是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1.逐渐完善民间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虽然现状是民间融资对于信用担保的要求较低,但如果依据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能够更容易地取得民间融资,保证金融体系正常运行。首先要做的是完善现有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系统。将企业财务运作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企业运作信息的公开化,会有利于借贷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得到有效缓解。此外,大力发展信用担保机构的多种所有制,例如民营以及联合经营的多种形式,为整个金融体系构建—个活跃、诚信、安全的金融活动市场。

2.建立明确的信用信息征集共享机制和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

建立征信制度能够降低金融机构风险,也能保障民间资本进入正规融资体系的安全性。对此,要加快征信法规系统的建设,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以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依托,将民间融资的信息也包括在内,逐步拓展信息采集与共享范围。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与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扩展信用记录查询服务,为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5]。

(三)建立民间融资监管体系

要更好地控制民间融资发展,就要对其加强监管,规范其行为,将金融监管思想放入民间融资的制度设计中去,这样,民间融资活动才能朝着合法、健康的方向进行。

1.加强、加快监管机制建设

通过机制建设,监管活动会变得更加公开、公正、透明。具体建议:由中国人民银行带头建立起民间融资管理机构,设立监测系统,发挥个人征信系统和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主要监测方面有:民间融资总量、融资方式、利率、资金开源、用途、期限等。一方面,对内提高监管人员资格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对外引进外部监督机制,赋予媒体、社会团体对金融监管活动进行监督、评议的权力。

2.建立地方民间融资监测及风险预警制度

各地方的人民银行、银监局等部门要做到时刻反映民间融资资金供求状况,预估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前做好预防或准备好应对措施,促进宏观调控。同时,开展定期的调查,统计民间融资的数据,加强对民间融资主体、期限及用途等的管控。此外,还应明确国家要限制的产业,合理、有效地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国家支持产业,适时披露国家近期宏观调控政策目标,进而规避行业性风险导致的不必要损失或是民间融资的资金链断裂。

3.促进民间融资行业自律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在此方面已有所成就,借鉴其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起民间融资行业自律规范及组织机构,设立公平、公正、透明的交易原则,更好地进行行业内自我管理。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地寻求关于民间融资活动行业自律的具体途径,需要因地制宜,例如,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成立自律组织,并邀请人民银行、银监局等专家作为顾问,对自律组织提出专业建议,参与其自律行为,多方面地促进民间融资活动朝着健康的方向,规范地发展。

4.严厉打击非法民间融资

只有通过立法和严格执法的形式,例如严厉惩治高利贷现象、地下钱庄等非法融资行为,还民间融资活动一个公正、透明的市场,才能避免由非法融资活动带来的对国民经济、对金融、对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四)提高民间融资主体的法律意识

我国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并且引导融资主体双方加强法律意识,以应对当前我国民间融资主体的法制观念相对较为薄弱的局面。借贷双方当事人可就借据利率的法律有效性、合同的规范性等方面,在设立于民间借贷活跃地区相应的管理机构处进行咨询和听取指导意见,该管理机构还可对因借贷引起的纠纷进行调解。我国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宣传以应对民间借贷的具体情况:首先是借贷形式。借贷双方应签订正式的借贷合同,明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避免出现后患。其次是有关利息的相应约定必须合法。民间借贷的借贷双方最易因利息产生矛盾。对此法律有明文规定:在有息借贷中,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不得超过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即不得搞高利贷。另外,借出人不能将利息计入本金以计算复利, 借贷双方要注意诉讼时效,否则将不受法律保护。民间借贷由于大部分发生在亲朋好友之间,很多人并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重视。还款最后期限后的两年,是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债权人必须在此期间向借款人索要借款,否则,法律对其债权不予保护。

参考文献:

[1] 樊鸿雁,姜楠.国企业融资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67.

[2] 姚仲良.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出路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3] 季学凤.民间金融的风险及规范化建议[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2).

[4] 郑明明.我国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现状分析及对策[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7,(3).

[5] 贾泰峰.泰安市民间融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责任编辑 杜 娟]

上一篇:个性化教学激活教师发展动力 下一篇:现行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