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承兑汇票实务应用研究

时间:2022-10-09 05:04:25

银行承兑汇票实务应用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汇票作为非现金支付工具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总结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关键词:银行;承兑汇票;实务应用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204-01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使用商业汇票存在一定的风险,在一定范围内限制了商业汇票的流通和使用,实务中主要运用银行承兑汇票。

(1)由于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规范的企业信用权威评价机构,不能为企业与企业达成商业承兑汇票协议提供可靠的信用中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承兑汇票业务的开展,造成大多数公司目前也只是收受银行承兑汇票。

建议:各方协调,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发挥商业承兑汇票应有的作用。

(2)在票据受理和处理过程中,由于制度规定不详细或理解不一致,易出现退票或拒付的情形。业务办理当中经常因不同承兑行受理瑕疵票据的差异,导致一些无碍瑕疵票据遭随意退票,非常影响业务办理的效率,也使票据的流通性打了折扣。

建议:法律和银行方面应当对承兑汇票流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比较详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防止操作人员对法律法规和银行结算制度纪律产生理解分歧和误差,操作随意性大,避免恶意退票。

(3)签发环节有瑕疵。目前大多数行在签发承兑汇票时使用了双面复写纸,这样一来使得票据背面不整洁,给客户背书转让票据在填写被背书人时带来不便,误填到被背书人格式上方的、被背书人名称填写不清的情况时常出现,造成退票。

建议:签发环节强调汇票签发时必须使用单面复写纸,否则银行不予受理。

(4)规范化简称标准不详尽。通常在票据受理使用过程中,由于规范化简称的理解程度或规范化简称的概念标准不详尽,导致票据不能正常解付,引起退票现象。

建议:公司名称简化标准,采用概括和列举相结合的方式明确规范化简称的标准,或者干脆规定不予简化。

(5)票据签章要求不统一。《票据法》第七条规定:票据上的签章为签名、盖章或者签名加盖章。《支付结算办法》第二十三条对银行、单位和个人在票据上的签章作了更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一是对印章采用什么字体、形状无统一的规定;二是对“财务专用章”理解不同,比如在银行备案的印章一般用“财务专用章”,但也有用“财务专章”的;三是票据背面签章栏偏小,财务章加个人章(有的个人章为两枚),签章栏放不下;四是将粘单贴在指定栏中,加盖骑缝章时,容易占用被背书人栏。以上情形,易形成签章不规范导致退票。

建议:明确规范票据签章, 如票据签章可以使用正楷、行书、隶书等字体,个人和单位在票据上的盖章形状,票据上的签名必须使用正规的汉语文字记载;银行备案时也应对企业财务专用章模式予以明确,印章规范的才予以备案;优化票据格式设计,适当扩大票据背面“被背书人”栏,使票据格式更加人性化;规范票据粘单,建议使用统一格式,骑缝处留出足够的距离空间。

(6)背书转让书写不规范。在背书转让过程中,一是单位财务人员填写被背书人时不工整,多一划或少一划的情况很多,导致汇票到期不能即时获得付款;二是由于个别单位的财务人员不熟悉规定,经常在填写被背书人名称时填错地方或不填,多数由最后的收款人集中填写,或者由银行的工作人员代填,导致经常出现背书不连续或背书错误因而承兑行退票或拒付的情况。

建议:对于手工填写的票据被背书人名称字样,应结合我国的多种文字字体,进一步明确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规定,有利于汇票的即时使用;签章后背书人应书写被背书人的名称以防止实际业务上的背书不连续,发生追索行为时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也防止在丢失票据挂失止付等环节产生麻烦。

(7)票据转让背书过程中,如被背书人填写错误,如何更正不明确。《票据法》中虽有相关规定,但实务中,各银行认为划线更正随意性较大,因此操作方法不尽相同,有的银行要求进行划线更正并加盖印章,有的行仅要求背书人出具证明,有的行还要求被背书人也出具证明。票据解付时,按《票据法》规定,票据持票人如未按照规定期限提示付款的,在做出说明后,承兑人或者付款人仍应当继续对持票人承担付款责任,在目前的实务中,往往出现承兑人以“说明”不合要求为名,拖延付款。

建议:统一规定各银行有关背书填写错误时具体的更正方法,有关超过提示付款期限时的规范性说明等。

(8)个体经营者与单位之间转账理解不一致。在现实中,个体经营者可能没有开立对公账户,这样当个体经营者与单位发生业务关系时无法进行汇票的结算。

建议:对银行承兑汇票转让的问题重新进行统一规范,规范个体经营者与单位之间的业务往来而使用的票据如何流通,避免因银行做法不一致引起退票,影响票据正常使用。

(9)在办理票据挂失时,持票人只能在付款人或付款人场所进行办理。目前对口头挂失的情形,各行执行标准不一,持票人在往返付款人场所过程中的时间,容易形成真空,成为不法分子的可乘之机。

建议:对挂失业务,统一规定银行挂失格式,通过传真或电子报文形式进行紧急处理,不应局限于仅在付款人或付款人场所。

(10)电查回复缓慢。目前受理票据后,同一银行系统内票据通过网络发出查询当天就可查复,如果是通过跨系统银行承兑汇票查询有的拖甚至10天左右,严重影响票据的使用。

建议:明文规定电查回复的最长期限。

(11)善意持票人的利益保证不利。例如对于到期票据,如果出现出票人方面发生法律纠纷,法院通常会通知其开户行暂行停止该单位对外付款,这样就损害了最后持票人的利益。

建议: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应加大对善意持票人的利益保护。票据本身具有无因性,并且票据法是强行法,到期见票付款是法律强制要求,法院限制银行支付票据款项的行为与票据法的规定不一致的情况应当保护善意持票人的利益。

上一篇:我国银行间风险影响结果分析 下一篇: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