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偏远基层 心系弱势群体

时间:2022-10-09 04:48:23

走在偏远基层 心系弱势群体

新闻媒体的“走转改”,关键在“走”。怎样走?走向哪里?荆门日报“记者走基层·寻访荆门最小学校”系列报道对此做了最好的阐述。

系列报道是荆门日报科教部记者走基层推出的一组重点报道。从2012年10月初开始,连续3个月,走访了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东宝区、漳河新区等地的偏远地区,零距离接触了近10所小规模农村学校,与校长、教师、学生、家长近百人进行了交流,先后刊发了10多组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上千名读者以电话、短信、QQ留言等形式,向本报编辑部表达了他们对这些最小学校教师们坚守的敬意和对学生们的关心;对本报记者扎实走基层,用心灵倾听师生心声、用双脚展开实地调查的精神表示敬意。荆门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民进荆门市委会以系列报道为依据,提交了《关于扶持“迷你学校”建设的建议》的69号提案,呼吁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积极扶持小规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一、 让脚步踏上新闻处女地,走基层才算真正“沉”下去

真实性是新闻媒体建立公信力的根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走基层要“沉”下去,必须头顶广阔的蓝天,脚踩泥泞的小路,用双脚丈量民情,用真情感受民生。只有深入到人迹罕至的山区、风高浪急的湖区、一望无边的库区去,才能拥有心灵的共鸣,才能“原汁原味”呈现新闻事实。写出来的作品,既能感动自己,更能感动读者。

在这组系列报道中,记者行程近千里,深入到京山县绿林镇墩岭小学、湖区的沙洋县毛李镇鲁店小学、库区的东宝区马河镇双河小学和清静庵小学,通过自己的笔真实地展现了农村较小学校教师们可贵的坚守和孩子上学路上的艰辛。特别是对双河小学的教师们为了节省办学经费,10多年没有上过餐馆吃过饭等“原生态”的细节描写,使报道更具真实性和震撼力。位于发水河边的京山县宋河镇汤殷中心小学建成已有60多年,记者采访时,校长紧紧握着记者的手,感动地说:“我在这个学校工作了20多年,这还是头一回见记者,希望你们以后常来坐坐。”

二、 深入调查,解剖“麻雀“,走基层才算“接”了地气

在系列报道中,记者注意在采访中发现问题,并就该问题进行深度调查和挖掘,直击被采访事件的核心。

在沙洋县毛李镇鲁店小学采访时,一个不经意发现的想象引起了记者的关注:校园里100多亩的操场全部种上油菜!在和校长和教师们的交谈中,记者发现一个在农村较小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办学经费不足。校长四处“化缘”仍然难以维持学校运转,不得不把闲置的操场租给附近村民种油菜。

记者并不满足于这个答案,而是顺藤摸瓜,直击核心。经过反复调查,发现因为难以为继,学校打算撤并到镇中心小学。没想到的是,该校学生家长集体反对并校,提出强烈抗议。最终,在家长的呼声中这所小学校才得以保留。

对此,记者连续刊发调查新闻:《长湖边的“迷你学校”》、《小学并校,家长为何喊停?》、《学校撤不撤,家长也有话语权》,对该校进行“解剖”式报道,从国家、省关于撤并学校的政策、全市学校布局调整、保障农村学生“就近入学”的权利等方面进行了深度解析,引导读者进入这一热点话题,进而引发全社会更为深刻的思考和关注农村“最小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三、关注弱势群体,呼吁建立长效机制,走基层才算“情”系于民

毋庸讳言,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城乡学校中最弱势的学校,教师是最弱势的教师,留在农村小规模学校读书的学生是农村最弱势的学生。关注他们、关爱他们,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也体现了媒体的责任感和公信力。

走转改,不意味着去基层采访了就算走进了基层,它倡导的是一种深入调查、理性思考的工作作风。既要在采访中发现问题,更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在该系列报道的过程中,记者主动联系,最终促成了编辑部与荆门市教育局联合举办座谈会,市人大教科文、市政协教科文、全市县区教育局长及教育专家齐集一堂,共同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发展“农村最小学校”?如何发展偏远地区农村教育?如何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座谈会后,报纸用专版的形式将会上的核心观点予以刊发,以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系列报道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湖北华信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桂兵捐资15万元,为报道过的学校修建篮球场、跑道;京山县文体新局、太平洋保险公司等单位为学生送来了运动器材、校服、书包、学习用品和现金。京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孟富带队为报道过的学校学生送去了新冬衣和新的体育设备。沙洋、钟祥等地先后出台相关规定,从经费、师资上进行倾斜和扶持,确保农村较小学校生源不再流失,确保每个农村学生都能在家门口入学。

上一篇:筑牢抵制虚假报道“防火墙” 下一篇:互动:让广播节目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