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政治课中的启发式教学

时间:2022-10-09 02:54:30

谈高中政治课中的启发式教学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启发式教学思想在中学教学实践中贯彻和运用是十分必要的。启发式是现代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认识水平。

【关键词】启发式;政治课;运用

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教学指导、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或方式的总称。从教学方法来说,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总的教学方法,它对各种具体教学方法起指导作用;同时,启发式教学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在政治课教学中融入启发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为之一新,告别“闷课”,营造“活课”。以下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就启发式教学在政治课中运用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启发式教学对提高政治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地说,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教材的质量及其深浅难易程度;学生的学习精神和智力发展程度;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只有启发式教学才能协调好上述三方面关系,因而它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具有直接的意义。

首先,启发式教学能加强学生求异思维的独特性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影响,学生习惯于单一的顺向思维。这种僵化呆板的思维模式,封闭思路、压抑智力,对培养创造型人才不利。启发式教学则能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能学会用新角度、新观点来剖析教材,认识事物,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把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出来。

其次,启发式教学能消除学生的心理疲劳,振奋学生学习精神。倘或教学内容质量不高,或难易、深浅、多少、快慢调节不妥,或教学方法不当,诸如教学中的一味程序化、简单化等等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当然不佳。而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特别注意学生心理活动状态,要善于观察教法的运用、环节的安排、情景的设计等在学生心理上的反应,随时注意信息的反馈并以此作为改进依据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不断调节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缓解学生压抑感,从而使学生减少心理疲劳,振奋学习精神,自然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选用的材料、事例、比喻等必须与教材紧密结合,注意启发式的新颖性与灵活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还要做到语言精炼、有的放矢,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政治课教学采用启发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特有功能,就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以唤醒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生动活泼地发展。

一、导语启发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导语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成功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成功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成功的导语,如同深深拉开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到精美的置景;犹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用诙谐幽默、机巧睿智的个性化语言作导语,不但能引人发笑,活跃气氛,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进攻型学习状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导语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故事、歌曲、温故、事例等等。例如:在讲授“一切从实际出发”时,可以采用故事导入式。今天,我们先讲一个寓言故事《拔苗助长》。由此引入新课,一个简短的故事就能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的教学内容上来。

二、直观启发

由于社会意识、经验的不足,教材中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此时,可以恰当地给学生一些直观材料,例如事例、文字材料、图片、教学录像等,让学生从这些感性材料中得出结论。如在讲授“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时,我向学生展示“辽沈战役战局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锦州、长春、沈阳等几个地点,引导学生分析锦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分析我军将锦州作为首功地点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得出在辽沈战役中,存在着我军与锦州之敌、我军与长春之敌、我军与沈阳之敌等多个矛盾,而其中我军与锦州之敌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又如讲授“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时,我利用自制的地图,地图上简要标明我国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边和内陆开放城市。这一教具具体形象,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逐步推广,最终形成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同时面向世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三、设疑启发

有效的设疑能创设问题情景,打开学生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当然,教师在设疑时,要注意问题的新颖和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时,我创设如下情景:我们本地经济不景气,主要原因是缺钱或没有钱。如果让我当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我就下令多印钞票,让人民有更多的钱。同学们想想,这样做行吗?这一疑问能将抽象的原因具体化。又如在讲授“挫折孕育着成功”时,我先设置问题“挫折本身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为什么?”,“经受挫折的人是否一定能走向成功?”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集中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得出挫折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四、比较启发

首先要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比较分优劣,比较见异同。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使之更深刻、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高二教材中的“规律”与“规则”概念仅一字之差,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比较,更容易把握其含义。

五、讨论启发

采用启发讨论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现成的东西要背诵,他们必须一刻不停地考虑“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通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也提高了获取这种知识的能力。

讨论启发的基本做法是:环绕教材的中心要求,设计一系列互相联系而又不断深化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继续探讨,不断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认识,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的过程。对同一事物,由于人们的世界观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对其认识也是不同的。政治教材中有个别问题,人们对其特有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此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比喻启发

即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做比喻,启发学生联想和思维的一种启发方式。如在讲授“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可形象比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好比八宝粥,糯米是主要成分,此外,还有红枣、莲子、花生、豆等其他成分。这里的糯米就是公有制经济,红枣、莲子、花生、豆等就是非公有制经济。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如何构建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下一篇:探析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身体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