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艺术家人品与艺品的关系

时间:2022-10-09 02:40:22

试论中国艺术家人品与艺品的关系

摘要:在中国的审美活动中,人们不仅欣赏艺术作品的品级和格调,同时还要审视艺术家的人品修养,认为人品的好坏决定艺品的高低。这种现象有两点原因:艺术家的人品和作品是内在统一的;儒家重视艺术的教化作用。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为艺术创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人品;艺品;审美活动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29-02

每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生存方式、哲学观念以及感知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制约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生发出来的中国美学思想,也有着它的独特品格,体现着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特有的领悟、体味和理解。

在中国审美活动中,非常重视人品和艺品的关系,强调人品决定艺品,艺品反映人品,认为人品与艺术、做人与艺术是二而一的因果关系,艺术家有了美好的德行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即“盛德之士,文艺必众”(徐干《中论》),“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元丰类稿》卷十六)。

因此,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人们总不能绕开艺术家的人品修养问题。人品,狭义上指的是艺术家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感,广义上指的是艺术家的个性气质、个体生命精神等。黄霖指出:“人品包括思想品格、道德品格、精神品格等,作家创作时,这些品格要素表现于作品之中,从而构成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作家不同的思想道德品格、不同的精神境界,使作品呈现不同的风格特点。”①因此,“人品”既指向艺术家的思想品质,同时也包括艺术家的内心个性气质和整个生命精神。“艺品”指的是作品艺术品级和格调的优劣高下,以及艺术作品体现的审美艺术形式和风格特征,如气韵、风骨、传神等。显然,中国艺术审美坚持人品为中心,书品、画品、诗品等是艺术家道德品质、内在心胸和审美气度的反映。

所以,在审美活动中,创作主体的道德人品是艺术欣赏的重要对象,是评价和定位艺术作品的重要依据。像蔡京、秦桧、严篙等虽然“书法文学皆臻高品”,但人品的问题影响着他们艺术成就的历史定位。而王羲之、颜真卿等,则人品高尚,气度不凡,他们的作品无不是这种人格魅力的体现,因此,其作品能经久不衰。也可以说,欲成为艺术大家必须品学兼优;反之,即使艺臻高品也会湮没不传。

那么,为何中国艺术主体的人品与艺品会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1.艺术家的人品和作品是内在统一的。刘勰所指出的:“文以行立,行以文传”(《文心雕龙・宗经》),说明主体的人品与艺术作品某种深层的审美价值构成相关,影响到艺术作品审美意旨的熔炼与审美境界的高下。艺术作品的韵味与风味是创作主体人品的外现,透过作品的语言文辞,风格体貌,可以体会出创作主体个人的品格;创作主体的人品决定着艺术作品的品格和审美价值。艺术创作应当“辞为肤根,志实骨髓”(《文心雕龙・程器》)。

首先,作品是艺术家人品的表现,所谓“文如其人”、“书如其人”。作品表达的是艺术家的内在情志、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它指向的是艺术家内在的心灵世界。因此了解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为人情况是评价其作品艺术成就高下的先决条件。艺术家的成就与其人品是不可分割的,艺术家的人品影响着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历史定位,优秀的作品是主体理想人格的体现。

其次,艺术家的人品道德制约着作品的格调境界,“清流不出于淤泥,洪音不发于细窍”(屠隆《抱侗集序》),具有了高尚的胸襟,才能创作出上乘之作,否则就会流于凡俗,“胸中有尘俗之气,纵极工妙,而鄙野村陋,不逃明眼”(刘学箕《方是闲居士小稿》)。宋人郭若虚认为,欲求绘画气韵生动,艺术的人品必须高:“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图画见闻志・叙论》)

2.儒家重视艺术的教化作用。重视艺术的伦理、社会功能,把美与善,德与艺相连历来是儒家的传统。在儒家看来,艺术成其为艺术,在于其含有精神性的东西,即“德”。对此,《礼记・乐记》有着明确的表述。《乐记》认为,“乐”这种艺术的生成,经历着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声”、“音”、“乐”。原始的“声”必须“文采节奏”,有了形式的美饰,才谓之“音”;“音”只有注入了“德”的内涵,才能上升到艺术的层次,“德音之谓乐”,“乐者,与伦理通者也”。这种“乐与伦理通”的思维倾向,直接引发了其后儒家将艺术溯之于“道”的艺术本体思想。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有“原道心以敷章”,“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将“道”视作“文”的根本,“文”做为“道”的表现。周敦颐提出“文所以载道也”。诸如此类的说法,“但在主张‘文’与‘道’应当统一起来这一点上是共同的。而‘文’与‘艺’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文’与‘道’的统一同时也就包含着‘艺’与‘道’的统一。”③而这“道”,最终落脚点还在“人道”,即人伦道德。可以看出,“艺由道出”、“艺、道统一”,中心议题始终不离艺术与人品道德的深层化合。故而,人品道德,在儒家艺术本体论中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文人艺术家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熏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品与艺术联系起来,用儒家的审美标准去衡量艺术,进而影响作品的品评鉴赏。

从根本上来说,儒家思想以维护宗法社会秩序为宗旨。儒家思想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本化的思想,它强调的是人的社会伦理的存在以及人自身的自我完善。儒家的艺术,其价值也只有在个体道德人格与社会伦理秩序的确定中才能得到充分的标显。因此,中国艺术审美欣赏也就离开作品中心,转移到以作者为中心,必然要涉及作者的社会性、道德性存在和人格品德、作者个体的精神等外部因素。

既然如此,艺术家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不仅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还要养浩然之气、以敦品励德,自觉培养高尚的人品。

孔子提出了一套以仁义礼智为中心内容的伦理原则。这一伦理原则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核心的宗旨。后世文论家将其作为艺术修养的方法,这种标准强调个人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的一致与和谐,将人品的至善至美作为最高的人品模式或人品理想,强调个体实践的知行合一,体用不二。以此培养主体的崇高人品,追求作品的刚健风格。

当然,人品的修养,不只是艺术家个人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整体道德风尚关系极为密切。柳冕就认为整个社会要“尽养才之道,增作者之气。”“风俗养才,而志气生焉!故才多而养之,可以鼓天下之气,天下之气生,则君子之风盛。” (《答杨中承论文书》)因此这不仅要全社会关注道德建设,还要求知识分子有一种为社会树立道德风范、让“君子之风”盛行于世的责任。由于受历史的局限,道德修养仅限于儒家的仁义道德,未必会在当代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其主张社会精神价值创造者的艺术家应该具有本时代高尚的人品道德这一重要思想却是准确的。纵观当代文坛,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部分艺术家经不起物质利益的诱惑,片面地追求经济收益,把迎合读者的趣味、吸引读者眼球作为创作的立足点,致使艺术创作出现功利化、低俗化、媚俗化现象。因此,强调艺术家自身人品、提高个人涵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黄霖.原人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94.

②傅葆石.借喻基点”与“文化密码”:中美学术文化比较的启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

③刘纲纪.艺术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690.

参考文献:

[1]农建南.中国传统书画批评的人格论[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5).

[2]刘国贞.论“文气”说与作家人格的涵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2.

[3]张俊利.“文气”论解读及现代价值阐释[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

[4]沈壮海.关于儒家“艺―德”统一学说的探讨[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2).

[5]郁火星.中国古代绘画崇尚人品的思想渊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上一篇:浅谈《孟子》论辩的不足 下一篇:浅析山水画与中国古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