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特对边沁功利主义法学思想的扬弃

时间:2022-10-09 02:29:07

浅析哈特对边沁功利主义法学思想的扬弃

论文摘要 边沁将功利主义运用到法学研究里,提出了功利主义法学思想,对自然法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其之后的继承者也将这个思想扬弃,在分析实证主义鼻祖奥斯丁这里,其许多思想仍采用功利主义法学观点引用到分析实证法学里面,作为分析实证主义杰出代表人物,哈特更是继承并发扬了边沁的功利主义法学观点,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出发来挖掘哈特的功利主义法学思想,以便更好的理解哈特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

论文关键词 边沁 功利主义 哈特

在严格意义上,功利主义法学和分析实证法学属于不同派别,都拥有各自的核心法律思想观点和独立的完整理论体系,也在不同程度上指导着一定的实践,彼此互相影响和发展。但是,从历史渊源和法律思想本质角度来考察二者,不难发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多处都有功利主义法学的“影子”,分析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都有功利主义的成分,我们可以说,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将功利主义引入了新的法学学派。本文试从这两个理论体系中最具有代表的人物边沁和哈特的法律思想来管窥二者之间的关系和扬弃传承的流脉。

在法律与功利的关系这个问题上,边沁运用功利主义思想,深入探索和论证二者的联系区别,首先,法律的基础是功利原理。他写道:“任何行动中导向幸福的趋向性我们称之为它的功利,而其中的背离的倾向则称之为祸害。关于法律特别有所规定的行为,唯一能使人们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追求的行为的性质的方法,就是向他们指出这些行为的功利或祸害。总之,这是使他们得到满足的唯一方法。”行为所指向的是功利还是祸害,是我们判断法律所规定行为的性质的基础。

其次,法律制度的衡量标准是功利原理。“法律规定的惩罚都是损害,这些惩罚惩罚都是恶,按照避苦求乐原理,如果惩罚被允许和使用,原因就在于惩罚可能排除更大的恶。”法律制定的标准就是要能够排除恶,增进幸福。

再次,法律的后果应该符合功利原理。边沁说,除了痛苦与快乐之外,任何法律的后果,任何成为法律对象的行为后果,又有什么呢?边沁认为,法律所规定的行为方式的好处,或者所禁止的行为方式的祸害,都会以功利原理表现,都会以痛苦或快乐的方式体现,这种法律的后果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增强人们的幸福,最大程度降低人们所遭受的苦难。

总之,边沁法学思想以功利主义为基础,以功利主义法学思想贯穿在其的法律论证中,用功利原理分析法律的渊源、特征和立法等问题,为法学研究和实践应用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二、分析实证主义对边沁功利主义法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在边沁提出功利主义法学思想后,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也有许多追随者,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密尔,他在继承和修正前人功利主义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补充,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他兼顾了自由和正义的价值,还在功利原理的基础上提出幸福主义,这些都对有力的推动了功利主义法学的发展。

奥斯丁是真正将功利主义作为一种完整的法学理论体系并贯彻始终的贡献者,但是,奥斯丁更重要的角色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奠基人和开山鼻祖,奥斯丁将边沁等的功利主义法学思想和前人的实证主义相结合,提出了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奥斯丁像边沁一样也信奉功利的生活哲学,他认为功利原则是检验法律的最终标准,他继承并发展了边沁的法律是者强制命令的学说,因此,奥斯丁的分析法学有时被称为是实质上的功利主义法学。

三、分析实证主义代表人物哈特对边沁功利主义法学的扬弃

如果说在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中处处闪现着功利主义的身影,那么在哈特《法律的概念》中的功利主义则更像一种流溢着的精神,只能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其韵味而无法窥见其形。

首先的问题或许在于直面这样的一个疑问,哈特果真是功利主义者吗?这个问题显然无法从其对奥斯丁分析传统的继承这一点或者直接而浅显的回答。但毫无疑问,哈特是功利主义者,他依然对功利主义保持着清晰的认识。解读《法律的概念》的方法之一就是视其为一篇描述性社会学论文。这种描述性体现在哈特声称其著述的目的“是想促进对法律、强制和道德的理解,这些社会现象虽不相同但相互牵连”⑨。如果这种描述性的文笔旨在以日常语言分析的方法揭示法律的多样性以及正在发生的法律实践,那么毫无疑问这是与包含着价值预设的功利主义相互抵悟的。在规则与社会之间存在着构成性互动—规则有助于构成社会,但社会生成了规则。对个人活动的理解有赖于对社会实践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本身也是一种实践亦需要的理解,结果我们就不得不从一种语言游戏过渡到另一种语言游戏。为了解决这种无穷递归我们必须要在某处停下,因为哈特坚持只从事不带任何论证目的的描述性分析,他马上看起来似乎是在鼓励法律虚无主义。为了这种合法性判准的获得,哈特不得不预设一种功利主义,将法律规则仅仅只是作为维系自由社会福利的一种工具。其存在只是人们为了维护最低的生存条件,其正当性完全在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哈特所谓的描述性分析离不开某种正当性观念的支撑,必须以某种具有价值倾向性的立场为依托。“所以,分析主义找到了功利主义这一思想,也是理论的必然,功利主义也构成了对于者意志(边沁和奥斯丁时代)及新的规则为主导的法律意识形态(在哈特时代)的一种必要限制”?。

在批判奥斯丁法律命令说的基础上,哈特提出法律是由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组成的自足的规则体系。这种自足的体系体现在第一性规则与第二性规则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的结合所形成的强大的解释力。规则的思想意味着不是个别的命令而是类型性的准则是行为的理由,人们应该根据规则行为并以规则为行为效果的判准。以规则为行动的准则既意味着遵守规则的规律性活动的普遍性也说明了偏离规则的可能性。在接受规则和拒绝规则之间存在一种批评反省的标准的存在。这说明规则不仅关系着外在的行为样态同样也与一种心理活动联系起来。这种心理活动可以是对规则的赞同、接受,也可以是对规则的对抗或者对规则漠视不置可否。但为了维护这种类型化规则的存在,同时也是为了社会秩序的存在,大多数的人必须服从规则。哈特非常强调以法律体系参与人的视角看待法律。在这种理论中的规则内在方面绝非一种情感问题。“对比外在可观察的物理行为,规则的内在面向经常被错误地呈现为只是一种情感问题。无疑地,当社会群体普遍接受规则,并且以社会批判与遵从的压力支持规则时,个人可能通常会感受到类似限制或强制的心理实验。”这种心理实验正是功利考量得以发生的最佳场域。批判性反省一方面体现为对规则的认识,另一方面体现为根据一种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愿。以认知和意愿综合而来的内在接受最终以功利的考量推动行为的发生。

虽然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各个思想家的表述不同,但分离命题是分析法学者所共同拥护的命题。一般将这一命题表述为:法律与道德之间,或者“法律实际上是什么”与“法律应当是什么”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分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即,一方面概念上分离,法律和道德二者在概念上没有必然联系;另一方面在社会的意义上不分离,二者有着相关性。这种分离的用意在于避免政治意识形态对法律的侵袭,分离理论本以逃脱意识行为为目的,但有论者曾言这种分离“与其说产生于分析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不如说产生于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这里所谓的政治哲学就是当时正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功利主义。

四、结语

上一篇:简论边沁的犯罪分类思想 下一篇:财政职能进一步调整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