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中山和其古筝作品的创作及新技法的运用

时间:2022-10-09 01:06:27

试论王中山和其古筝作品的创作及新技法的运用

摘 要: 现代筝曲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新的演奏技巧、题材和理念,符合现代人审美标准的筝曲形式。现代筝曲的发展在继承民族音乐的同时,吸收和运用国外近现代作曲技法,形成了我国现代古筝音乐作品的新特征。王中山先生的筝曲表现手法在众多作曲家中独树一帜,是我国古筝音乐创作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王中山先生是现代古筝艺术的开拓者和创新者, 他创作了大量的古筝作品,有很多形式和种类, 既继承了传统的创作手法,又运用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使作品中西结合,富有民族味道。他的多数作品以优美的曲调,将古筝的歌唱属性展露出来。同时,还以明确的写意性展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王中山先生开发和发展了新的演奏技法,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显示了古筝这个中国民族乐器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勃勃生机。

关键词: 王中山 古筝作品 创作特点 技巧运用

王中山先生是当代青年古筝演奏家中的佼佼者,不仅在古筝演奏技艺的发展和创新上成了划时代的人物,而且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古筝作品。他开拓性地运用了左右手轮指技法,率先使用左手内戴四个义甲的形式进行演奏,开创和发展了多指摇和左手摇指,继承和发展了调式调性的运用,丰富了筝的表现力,令古筝面貌一新,显示了古筝这个中国民族乐器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勃勃生机。

一、王中山的筝曲演艺生涯及其贡献

王中山先生出生于河南南阳,是蒙古族人,现年34岁,王中山先生自幼习筝,曾得到十多位民间筝家的指导,有深厚的河南筝曲基础,深得河南地方音乐真传。幼时即显露出其音乐上的天赋,多次参加省内比赛并获不少奖项。后考入南阳艺术学校,师从著名古筝艺术家赵曼琴先生,全面而又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赵氏创立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的精髓。一九八六年,年仅17岁的王中山先生以全新的高难度技法演奏了《打虎上山》及《井冈山上太阳红》等筝曲,轰动了中国第一届古筝学术交流会,受到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注目。王中山先生素有“天下第一快手”和“筝坛神手”之美称,现执教于中国音乐学院,兼任中国民乐青年演奏家艺术团副团长;在教学之余,他还参加各种大型演出活动,并为多部影视剧配乐,曾出访东南亚及欧洲等地。他还先后举办了许多场古筝独奏音乐会和学术讲座,大力推广古筝艺术。

要说王中山先生的主要贡献,那么势必要谈到其对演奏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在演奏技法上,他首创了左手带甲义,这两年随着古筝演奏的普及,左手带甲义大有替代原传统的右手带甲义左右留指甲之势。王中山左右手轮指的技巧运用,是我们应该探讨的另一话题。王中山在改编的《彝族舞曲》中,采用了大量的轮指技巧,有连续性的,也有单一性的,较摇指来说要松弛得多。单一性的轮指听起来颗粒性较强也很优美;长线条的连续性的轮指则有通体透亮、珠落玉盘的感觉。再次,王中山值得人敬佩的地方就是他敢于想别人之未想,做别人未做之事,他在作品《云岭音画》中采用了“双手摇指”的技术,使得古筝中二声部长线条的旋律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王中山先生的确值得我们关注并学习,他是现代青年古筝演奏家当中对古筝事业作出较大贡献的一位,他的行为激励着从事古筝艺术的后辈们更加发奋努力,争取为振兴国乐做出一点成绩。

二、王中山代表性筝乐作品及其创作手法

王中山先生不仅是著名的青年古筝演奏家,更是一位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并力求不断超越的筝乐作曲家。他所创作的作品是他几十年不断积累、探索、磨炼的总结,我认为,这不仅是对今后筝曲的教学和创作起到了借鉴作用,更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王中山先生创作的大量作品形式各异,种类繁多:有独奏、双筝的伴奏、与大提琴合奏、钢琴伴奏和古筝四重奏与改编曲、自创曲等。王中山先生主要的作品已出版成书,我们所能见到的是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王中山古筝曲集》。书的前半部分是线谱,后半部分是简谱,即:同样的曲目,有线谱,也有简谱。曲目如下:

云岭音画 (古筝独奏谱)

暗香 (古筝和大提琴合奏谱)

彝族舞曲 (古筝独奏谱)

秋望 (古筝和钢琴合奏谱)

春到湘江 (古筝独奏)

月儿高 (古筝、琵琶、箫,合奏谱)

溟山 (古筝独奏谱)

霍拉舞曲 (古筝和钢琴合奏谱)

汉江韵 (双筝伴奏谱)

土耳其进行曲 (古筝四重奏谱)①

王中山在这10首作品当中体现了独特的创作技巧和音乐风格,每首作品皆凸显了他在作品理念、曲式结构、创作技巧、技术运用等方面的独特的艺术灵感。而且作品所表现的技巧难度、定调和音乐旋律,在国内也是较有新意的。

1.调式调性的基础及其运用

王中山先生作品中调试的运用,既有传统的五声调式,又有七声调试,既能表达五声的旋律,又能表达七声甚至超过七声的旋律。很早以前就有人给古筝创作带来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譬如用固定调和五线谱进行记谱或者是作品还采用了复调等手法。王中山先生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创作手法并交替和转换了中国传统调式与西洋大小调。例如在《云岭音画》中给了定弦,也就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起来的固定音阶或者说是在古筝上所能排列出来的音构成一定的调式体系,全曲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晨曲”与第二部分“寨庆”均以G大调为主,但是大调三级音Si与同名小调三级音降Si交替,第一部分多分解和弦,而第二部分开始有少量的柱式音型,后面发展的较为复杂,显得灵活多变,第三部分“恋歌”则开始变得悠缓而抒情,调式也从G大调转为g小调由欢乐地一下子变到了慢速,虽说同主音大小调的变换在西洋作曲手法中屡见不鲜,但是对于古筝这种中庸平和,多用五声调式的乐器来说,确实需要借鉴,洋为中用。第三部分并非一成不变,到了下一段情绪变得稍激动,然后经过展开后变的跳跃。第四部分回到G大调,延续第三部分的动力,但是节奏变得更紧凑。

例如在作品《溟山》中,调式在b小调和B大调同主音大小调之间交替使用,整首乐曲以b小调为主,只在华彩乐段才转为B大调表现那种空旷而又静谧的感觉,使人觉得情绪上有显著对比。王中山先生的这种创作方法既继承了调式调性的变化运用,更使作品中西结合富有中国独特的民族味道。

2.王中山的新创演奏技巧及其运用

《井冈山上太阳红》这首乐曲我在很早以前就弹过了,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速度很快,右手的技巧很高,而且难度较大。弹下来虽然很容易,但是想非常快,而且右手的音还要清晰,不是一流高手很难做到。王中山先生的老师赵曼琴老师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经历:当年赵曼琴老师是河南省某演出团体的,在演出过程中,古筝是跟不上拉弦乐器的速度的,只有形式性地坐在那里,抓几个和弦而已,这里相信参加过民乐合奏的朋友都深有感触。因此就会有人对其冷嘲热讽,说你弹古筝弹得好,怎么连个快节奏快速度的旋律都跟不上?于是他日夜思考,开始向一些西洋乐器的演奏家们学习,譬如吉他中的轮指还有小提琴跳弓手法等,另外他还揣摩了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握手的姿势是最放松的最适合弹古筝,那就是在睡觉时我们手指呈半握的姿势,这样才可以达到极限速度。这样赵曼琴开创了古筝演奏技法的新纪元——“快速指序技法体系”。王中山正是在继承了赵曼琴老师的精髓上,开拓和发展了古筝艺术的新思路。王中山首先开拓性地左手带义甲,这是我们值得关注和学习的。我左手带义甲的年限也不长,只有大约一年时间,我觉得左手带好指甲演奏乐曲,会使得乐曲更加辉煌。在此之前我已经看到国内有些人开始带了,一般是演奏左手技巧较复杂的曲子,但是并不是很多。这两年随着古筝演奏的普及,许多刚刚开始学习古筝的小朋友也开始带起左手指甲,左手带义甲大有替代原传统的右手带义甲左手留指甲之势。这是据1955年山东派古筝演奏大师赵玉斋创作筝曲《庆丰年》后左手发展变化的又一历史性突破。如果说王中山先生的突破在于左手戴上义甲的话,那么不如说是他把老师赵曼琴先生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运用到了左手上,这真是个惊人之举。

其次,王中山左右手轮指的技巧运用,也是专业学生应该探讨的另一个话题。我记得有一本杂志曾谈到王中山老师的生平,说他小时候曾学过琵琶,后来才学了古筝。由此可见,古筝的轮指技巧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一开始听到在古筝某一根弦上的轮指,我就在想古筝中有摇指这门技巧演奏长音,而琵琶中有轮指演奏长音,何必多此一举呢?后来我就发觉自己错了,王中山把琵琶中的轮指借鉴过来,是为了增添它独特的音色。确实我发觉例如早在王中山改编的《彝族舞曲》中,主旋律和基本音调都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在技巧上与音色上比原来的筝曲《彝族舞曲》要出色得多,因为它解决了原只能移植琵琶的旋律却不能移植琵琶技巧和那种珠落玉盘的音色效果,王中山的出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弥补了这样的遗憾。他不仅引用了琵琶中的轮指,更在古筝上大大加以发展,出现了弹轮、三指摇、走位三指摇、弹摇等技巧,在优美的主旋律中本来的7和6音托劈的地方,把7音改为了轮指,也就是完全跟琵琶的指法相同,只是古筝是横着弹而已,这一下本来在琵琶上弹就非常动听,而现在用古筝这种乐器演奏,可以说使人有触电的感觉,美妙动人,恰似波光粼粼,群星闪耀,又好似彝族的姑娘们在舞蹈时穿戴的东西所发出的璀璨光芒。另外,在王中山的作品《溟山》中左手快速指序经过后,便是左手在一根弦上轮,再弹几个音,造成一种节奏紧凑,律动感很强,有舞蹈性质的乐段。又例如在《云岭音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170小节的地方有左手的轮弹,在172小节的地方看到了右手参与进来,却是轮单音旋律,一直和左手的轮弹持续到第188小节自由延长,用以表现水波微微起伏荡漾的感觉,而左手的轮弹就像那湖水中阵阵涟漪,给平静的湖面上增添一些动态,我们好像置身于一个远离城市的世界,有山有水,有竹林,还有美丽善良的人。其实在轮指中还有一种弹轮的技巧,这里在王中山改编的《彝族舞曲》中的开头部分便有运用。

再次,王中山值得人敬佩的地方就是他敢于想别人所没有想的,做别人所没有做过的事情。虽然说摇指对于专业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左手的摇指比较难,王中山先生让我们左手的手臂变得和右手一样有力,他在作品《云岭音画》中,采用了“双手摇指”的技术,自189小节开始情绪为抒情,是左手摇指,后面就右手接,好像一对恋人在窃窃私语,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当然也有一起说的时候。这里的双手摇起到了铺陈作用,细致地表达了这种人与人亲密接触的对话,包含了很深刻的内涵。这使得古筝中二声部长线条的旋律成了可能,完成了本来用一架筝所不能完成的任务,使得作品变得更加完美。

三、《溟山》的创作风格及其演奏技巧剖析

《溟山》是一部专业学生学习和弹奏比较多的作品,也是王中山老师的代表作之一。“山”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风采与文化底蕴。这首乐曲名为山,实则写人。乐曲描述的是一座大山在四季之中神秘多彩的变化,而作者意在以山喻人,通过群山在四季中的变化表现人们在生活中的心态的各种转变。王中山在答琴筝国乐论坛的蘅娘大姐时这样说:“我其实用《溟山》,四季,来表现人的各种心境,甜酸苦辣的心境。就是用四季,来暗喻人生的这种,无常吧!但这里边也有躁动不安的,也有一种希望在,这里边能听出来,既有希望,也有一种对前途这种非常彷徨和非常茫然的东西在,所以《溟山》正好是在我生命中一个很关键的位置的作品。当时我认为这首作品,技巧和音乐表达内容啊,算结合得比较好的。我注意到,有些就是炫技的,比如说《霍拉舞曲》。古筝啊,现在不是炫技的多,我个人觉得,这是我自己的说法噢,炫技的是太少了,因为古筝给人印象啊,古!恨不得一古就几百年一直……首先我的年龄啊,和我的个性,我实在容忍不了(笑),大家所以才有这些创新的技巧啊或者表达的方法啊,可能把弦都打破呀,你看我写的很多作品,极少数的作品里边才是五声音阶,其他都打破了五声音阶。但是,可能我老了之后哦,我只是猜测,可能又回到五声音阶了,但是我现在,目前,我绝对做不到,使作品……”②

正因为如王中山老师所说,中国炫技的作品太少了,所以我们才热爱这些作品,虽然它是新音阶,却有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在《溟山》这部作品中,王中山先生通过各种演奏技巧描绘人间的喜悦、愤怒、悲哀、快乐等多样情感,使乐曲富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下面我谈谈对这首曲子的感觉。闭上眼睛,先生的琴音渐渐响起,沉寂的音乐传了出来,多么低沉,使人联想到巍峨的大山,而且变化了四次,多么有新意。在节奏为4/6拍中展开分解和弦,音乐很柔和、甜美,渐快后是左右手和弦的快速交错,来回自由地反复。在这之后却是泛音,谱子上写的是高音,但是如果没有听错,王中山老师在实际演奏中有一些部分改到中低音去泛音,可能是追求音色和音响的效果,但是高音列的连续刮奏式的泛音,绝对是第一次见,要想泛出亮点,手要很沉稳并且对琴弦的1/2处左手打弦的地方很敏感才行。乐曲进入第14小节才真正拉开序幕,音乐在左手极轻的和弦旋律中展开,然后右手的摇指黯淡地飘了过来,我在此也听过王中山老师以外的北京的几位名家讲解并弹过这首曲子,但是要表现得恰如其分,还是以王中山老师为首,这音就像那天籁之音,人间没有的音乐,是那么的轻柔,又能很清楚地穿透你的耳膜,到达你的心灵深处,可见王中山老师的功力深厚,音色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我们从这段摇指中明显感觉春的气息,山鸣谷应,幽幽然。我曾坐过长途汽车到安徽去游山,在山进入眼帘,我以为自己快到了,但是很快发觉自己错了,它好像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山就在前面,却有怎么也到不了山脚下的感觉。王中山老师给我们带来的音乐就好比汽车一样,带着我们推进,却因为山的遥远更让人觉得神秘。让人记忆深刻的旋律和节奏出现了:我看见了一处会动的山在第27小节稍转快的地方,正像一个人的思想正在慢慢发芽生长,走向成熟。这里年轻有为的王老师分别加入了D调(实为b小调)的两个轮,一个是在古筝上中音的Sol,还有一个是低音一点的Sol。这突然让我想起中国古代魏末时期阮籍的古琴作品《酒狂》。虽然《酒》是用变换很快的八度音区对比形容重心不稳借酒佯狂,但是两曲都表现了年轻人的性情,血气方刚,又颇具傲气。我不禁佩服王中山老师,他能够把年轻人的心态描绘得如此细致,的确花了很多心血。

最令人倾倒的是王中山老师在春与夏过渡之间加了个华彩部。它好似人间六月天,让人在感觉到夏天的炎热上有个适应期。空旷地的华彩是那么精彩,既幽静又深远,像一块祖母绿释放着它的香气和并不是多璀璨的光芒,我们吸收着这样的元素,开始散发或是释放出夏天的热情。有力的振奋人心的音乐响了起来。锣鼓从远至近敲了两次。右手微握掌击琴弦和琴盒面让人难以忘怀,它是多么有节奏感和层次感。逐步推进,所有听了他弹奏的人受到感染并着了魔似地跟着他的音乐扭动起来,让人觉得疯狂却并没有丧失理智。在跟春天的气息有点类似却有发展的曲调之后,是一连串的由轻声到较重的声音,是前十六后八的节奏给人感觉人生的变化与经历,很有起伏感,给人以遐想的空间,甚至是迸发一种强烈的感情,这种感情呈螺旋状上升状态,最后像蘑菇云一样散发出来,左手就像是一片云和雾,分不清哪里是云哪里是雾,就好像人生一样,有大喜有大悲,有内心痛苦与矛盾挣扎,有时会怀疑自己是否在梦里。它如吐出丝一般的稠密,却又是那么华美,这段左手快速指序技法在王中山老师的弹奏下竟是如此美妙,真是经典。我们想永远挽留住这个时刻,却发现它太快了,我们想拼命追,却发现岁月不饶人,光阴如梭。他把人生中最最闪耀的地方最最辉煌的时候用超高难度的技法描绘了出来。果然是兰柯一梦,这段音乐转瞬即逝。在左手采用轮加弹的节奏时,右手改为和原左手一样的旋律,但是王中山老师却弹得相当轻松并且很清晰,仿佛扼住了我的呼吸和脉搏,使之成为一个永恒——绿色永恒。

金色的秋天来了,以摇指为主旋律的音色,就像是那秋天的叶子一样飘了下来,非常浪漫。B大调的音乐使人感觉很温馨,很热情,在弹至激动处还有一个轮指和右手在琴板上与琴的右侧拍击,让人觉得韵味十足。声音上的对比、力度上的渐强让我们知道秋天是童话的世界,是美丽的世界,它并没有衰老,相反比夏天更加成熟。更热烈地来了,但是明显不多了,作了一些重音的处理,经过几小节的发展终于趋于平衡,主旋律竟然跑到了国内相对少见的左手,这是我在前面所提到的,并且右手还是游走型的,不断变换和弦,有原位也有转位,相当精彩,像大雪纷飞,又像绵绵细雨,下呀下,最终在左手刮奏,右手连续拍筝板力度渐弱的情况下结束了所有的人生历程。尾声是那么自由而又熟悉(因为运用了前面曲调的动机),但是比以前的要悲叹了许多,变得内敛。最后一句琶音虽然很轻,但给我的感觉却像是设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四、结语

王中山先生是推动古筝艺术进步的动力之一,他传承与发展的演奏技术,是对古筝音乐表演的丰富和充实。他非常注重传统的民间元素和地方题材与现代筝曲的运用,他一直在为保留和继承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努力着,不管是在演奏还是在作品风格中无一不体现了他扎根传统的理念;他对技术的敏感,不仅着眼于古筝本身原有的特点上,更借鉴了其他乐器的优势,尽可能地发挥古筝在音乐表现上的潜力。他在调式上以传统的五声调式为基础,自行设计了许多新的调式,甚至创造了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的调式色彩。即每个八度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是一个大三度音程。每个环节上都可以演奏同主音大小调式,新的调式色彩和多调性连环叠置的和弦方法,促进了演奏技法的变革。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追随王中山老师的脚步,致力于古筝的前进和发展,为振兴推广国乐作出不懈的努力。

注释:

①王中山.古筝曲集[M].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8.

②参考于琴筝国乐网.

参考文献:

[1]王中山.古筝曲集[M].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8.

[2]吴莉.让技术在音乐中飞驰——王中山古筝艺术特征研究.

[3]另有部分信息参考于“琴筝国乐网”等http://www.qinzheng. org/

上一篇:浅议小学数学教学怎样贴近生活 下一篇: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