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筝的历史变革

时间:2022-08-12 08:55:47

试论古筝的历史变革

摘 要:古筝我国古老的拨弹乐器之一,形成流传于秦地(主要是陕西、甘肃一带),盛行于隋唐。随着历史的变迁,流传到全国及亚洲不少地区。史称秦筝。在两千五百年前,筝就是泰国唯一的弦乐器类与瓮、缶等敲击乐器一起,伴奏着“呜呜歌”,即流行在秦宫廷和民间,常常是一边演唱演奏,一边喝酒,即兴而发,以饱耳福眼福――这就是地地道道的秦国音乐。本文就古筝的历史演变进行论述。

关键词:古筝;历史;变化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114-01

早在秦国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加上西周文化的影响,与各诸候国日益频繁的交往,筝这种弦少音少的乐器,就逐渐被弦多音多、表现力丰富的瑟代替了。公元前237 年李斯曾说的“退弹筝、弃击瓮叩缶”就是这个意思。一百多年后,桓宽在《盐铁论》中也说,原来民间酒会,根据各地风习敲缶弹筝的局面,被“钟鼓五乐”、“鸣竽调瑟、郑舞越沤”所代替。一直到东汉未年,在甘肃天水和太原附近,才有人将筝进行了改革,增多了弦音,扩大了音域。

两千多年来,筝不仅流传到全国各地,形成诸如河南、山东、浙江、广东客家、潮汕等流派,而且一千多年前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家,影响极为深远。在筝的故乡陕西,或宫廷或民间延续不断,从最早的组成秦声,到明末的秦腔伴奏,从唐代音乐的广泛应用,到西安鼓乐中的存留,以及迷胡、榆林小曲等说唱音乐中的伴奏,都有可靠的记载和例证。但是与别的地区比较,在陕西仅榆林城内保存了古筝,这就是“秦筝的余绪”。筝在榆林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榆林地处偏僻。文化比较落后,筝的技艺还停留在古法弹奏上,右手主要用大食两指,左手滑颤音很少。正是筝的最早奏法,“无要妙之音,变羽之转。”由于筝在陕西广大地区已使人陌生。筝的曲谱资料、代表人物也就无从流传。

建国以前,筝一直保持在13到16弦。建国以后,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古筝从演奏、教学、创作到乐器制造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点:古筝从一种民间流传的乐器,普遍走上音乐学院的课堂和音乐厅,成为一种规范性乐器。曹正、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赵玉斋、高自成、王巽之、苏文贤、罗九香等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心血潜心研究古筝,并将他们的绝技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后人,使大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筝曲流传至今,这些原汁原味的地方风格筝曲成为中国古筝演奏的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已故教育家曹正教授在继承传统筝曲、挖掘、整理方面做出功不可没的业绩,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提倡以筝会友,将古老的工尺谱翻译整理成简谱,使传统筝曲得到广泛传播普及。他将古筝民间化的口传心授教学模式,上升到理论研究,为中国古筝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古筝事业的发展与先辈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个历史我们永远不可忘记。

古筝在形制上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从16弦筝发展为基本定型的21弦筝。琴弦由建国前的丝弦,到建国初期改变为钢弦,到60年代后期又进一步改进为尼龙钢丝弦,近30年基本定型,统一使用尼龙包钢缠弦。古筝的形制发生了变化,由原来齐头的造型,改变为S形山口,使琴弦高低音张力达到基本统一,上世纪70年代以后,S形山口的古筝在全国迅速得到推广使用。

古筝演奏与创作在建国后的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古筝曲目从过去传统乐曲向多元化发展,向现代化观念转变,使古筝创作逐渐转入专业化。从建国初期,古筝的曲目局限在表现地方风格的传统筝曲,这些传统筝曲大都是由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的伴奏演变而来,有些是牌子曲,带有明显的伴奏痕迹,右手弹奏古朴、简洁,注重左手韵味,民间性强,音乐形象不够鲜明。50年代中期,筝曲创作开始了新的历程,以《庆丰收》、《幸福渠》、《闹元宵》为代表的老一辈筝家,以他们所熟悉的民间音调为创作基础,在突出古筝韵味的同时,开创了新的双手演奏技巧,如:《庆丰年》(赵玉斋曲)双手弹奏和弦,以及模拟锣鼓的音响。《幸福渠》(任清志曲)运用古筝码左侧刮奏,描绘波澜壮阔的气势效果。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以王昌元、张燕、项斯华、范上娥为代表的新一代古筝演奏家,把学院里所学到的西方作曲技巧和钢琴演奏手法注入了古筝创作和技巧表现。出现了《战台风》这一优秀筝曲,它运用了大力度的扫摇,双手快速扫轮等高难度技巧,刻划了码头工人战胜台风的惊天壮举,使筝这一古老典雅的乐器表现出气势磅礴、坚定有力的艺术形象,丰富了古筝的音乐性格。从此古筝界涌现了一大批古筝新作,如《草原英雄小姐妹》(张燕、刘起超曲)、《幸福渠水到俺村》(沈立良、项斯华、范上娥曲)、《洞庭新歌》、(王昌元、浦琦璋编曲)、《雪山春晓》(范上娥、格桑达吉曲)等等。这些乐曲至今仍体现出古筝高难技巧特点,成为古筝教学的经典曲目,也是古筝考级中程度较高的代表曲目。

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筝创作开始注重音乐内涵,以深层次地刻划内心细腻情感为表现内容,借古筝韵味这一特点,抒发人物内在的感情表达,使古筝语汇深刻、富有内涵。

上一篇:浅析西洋音乐在中国的萌芽 下一篇:杨立青关于20世纪作曲技法理论的研究成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