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弱势心理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10-09 12:49:06

高校贫困生弱势心理成因及对策

摘 要: 高校中的贫困生群体往往会产生弱势心理。弱势心理的产生,固然与他们经济的贫困有关,也与就业期待、归因偏差等因素有关。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就业心理干预是消除或改善贫困大学生弱势心理较为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心理弱势 成因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和《贫困报告》认为人类贫困指的是缺乏人类发展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长寿、健康、体面的生活、自由、社会地位、自尊和他人的尊重。这一定义强调贫困所具有的多元化的性质,包括收入水平、人类和社会发展基本状况,认为减少人类贫困不仅需要增加收入、增加和利用物质或资本,而且应该增强贫困人口的资产基础(包括资金、人力、社会资产、文化资产和环境资产),改善教育和卫生条件,防止这些因素加剧贫困,避免贫困人口应对疾病、经济冲击、自然灾害、冲突和歧视的能力。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他们大多数来源于贫困的农村。在高额学费和现实体制的不完善面前,贫困生个人和家庭既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又要遭受文化、环境、就业、竞争所给他们带来的压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弱势。

大学生中心理弱势群体的主体是校园中的贫困生,或者是生理上存在缺陷或不足的学生。他们的心理问题是自卑、自忧、自愤、自责的结合体,而这四者之间也存在着微妙而复杂的联系。心理学上对于自卑的定义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悲观失望、惭愧、羞涩甚至畏缩不前,是自我评价的一种重要体现。由于自卑,他们产生了对自己生存现状的忧虑。在大学里,他们似乎生存在一个夹缝中,难以登上展示自我的舞台。进而,他们心中对由那些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人主宰的“小社会”生出些许“愤慨”,常常发出“为什么我总是处处不如人”之类的自责性慨叹。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弱势的成因

1.贫富悬殊带来的心理冲击

当前,贫富差距的扩大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贫困家庭的学子们往往在刚迈入大学本校门的时候便受到贫富差距带来的冲击。当他们带着刚刚从亲友那里筹集来的几千块钱到校报到缴费注册、办完有关入学手续后,所带的钱已所剩无几,生活费也没有着落,有的甚至要通过“绿色通道”才把相关的手续办妥,生活费更是没有眉目。他们所带的学习生活用品也是最为基本的,几乎没有昂贵的东西。然而那些家庭经济状况好一些的同学,坐着小汽车来校报到,在家人的陪同下办理入学手续。父母为其提供的学习生活用品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从手机、照相机、随身听到笔记本电脑,一应俱全。在大学生活开始后,他们这方面的感受会越来越深。每天他们要为自己花一分钱而精打细算,这与那些吃穿无忧的同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这种反差在其心理上所产生的刺激是相当大的,使他们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于是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

2.就业期望与现实的冲击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给每个人提供一个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来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来自农村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们,从小就看着父辈们虽终日劳作却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看着父母亲为了让自己能顺利上学而节衣缩食,甚至病魔缠身也不愿住院,因而毕业后寻求一份好职业,有一份理想的收入,以改变其个人和其家庭社会及经济地位,成为他们强烈的愿望。

而现实中,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这种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阵痛的压力。大学生们在就业时的期望值和择业取向与实际的社会岗位需求有了较大的相悖之处。择业时,在看待工作岗位的理想性与行性上,往往把经济待遇、工作地域作为择业的重要标准,完全忽视了就业与择业的相互性,忽视了自身素质与工作岗位的相容性,忽视了工作岗位的可持续性。当前整个社会的就业现状是“供过于求”,能找到一份工作已属不易,要“如愿以偿”地找到一份“好工作”更是困难。在农村,许多家长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期望其子女就业后先跳出“贫门”回报家庭,很少教育其正视现实“先就业,后择业”,过高的家庭期望成为农村贫困大学生“有业不就”的重要诱因之一。

3.面对挫折时的归因偏差也是贫困大学生弱势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所谓归因,就其字面含义来说,是指“原因归属”,即将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通俗地说,归因就是寻求结果的原因。心理学将归因理解为一种过程,因此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

一个正确的归因是一种合理的、客观的、有逻辑的归因,是人们在利用合理的方法处理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心理资料的估计并加以综合作出的结论。如果只将行为结果完全或过于归结为其中某一方面,就很容易造成归因偏差。归因偏差也是贫困大学生弱势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他们往往将导致其陷入困境的原因片面地归结为内部原因,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自信心缺乏,面对失败时容易放弃。把弱势的原因过度地归于自己本身的一些状况,比如素质不高、缺乏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话语能力等。这种对弱势现象的防卫性归因可能导致的一种心态就是缺乏自信。其实,每个人在向更高目标、更好生活追求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挫折与阻碍,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贫困大学生由于错误的归因,在遭遇问题时,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解决与克服,进而选择退缩放弃,许多基本的生产、生活问题也不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自卑感越强,自信心越缺乏,心理问题也就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荣辱观是人们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可以激发广大贫困大学生追求积极的人生价值,激励贫困大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只要贫困大学生心中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充满对人生的渴望,充满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再大的困难也都可以克服并战胜。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关系,涉及了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杠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而且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贫困大学生只有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自己,才会在困难面前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才能真正达到明荣拒辱,实现“以辛勤劳动为荣”、“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骄奢淫逸为耻”的人生目标。自立自强对贫困大学生而言有特殊的意义。自立自强是贫困大学生克服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思想保证,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外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贫困大学生的奋斗自救必不可少。同时自立自强教育是防止贫困大学生思想消极,产生“精神贫困”的思想保证。对那些思想认识和心理有偏差,如依赖、悲观、消沉的贫困大学生,一味地给予经济资助不能解决其根本问题,甚至会助长精神贫困的发生。自立自强,勇担重任,方能成就事业。贫困大学生必须艰苦磨炼、奋发拼搏、自强自励、正视现实、直面困难、转变观念,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

2.营建健康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行为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而积极心理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大学生社团是部分大学生在共同兴趣、爱好及共同成长愿望基础上自发成立起来,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素质的非正式群体。通过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可以给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表现、提高自我能力的平台,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也可以转移他们的消极情绪,从而降低焦虑水平,保持健康的心理。在学校心理咨询教育机构的帮助下,设立贫困生互助团体,由于有“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遭遇”,他们更愿意组合在一起,在相互尊重、真诚接纳的气氛中,自由交谈,彼此分享经验,互相扶持,达到改变思维、尝试新的行为模式的目的。

社会学认为,邻近性、交往频率等都是影响人际交往发展的因素。贫困大学生通过宿舍进行人际交往,并将所得到的交往体会迁移、影射、使用到社会其他方面的人际交往上。宿舍和谐文化的建设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首先,可以多组织以宿舍为单位的活动,特别是在新生入学,新宿舍刚成立的时期,通过搞活动使宿舍成员之间相互加深了解,消除误会,如学校或班级可多举行以宿舍为单位的体育比赛、寝室设计大赛、文艺晚会、知识竞赛、卫生评比等活动。其次,可以改革对宿舍的管理。在安排时,可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建立开放型住宿新模式的思路,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宿舍,使学生可以有选择的机会,选择与自己性格相符、志趣相投的同学共处一室,减少摩擦。

3.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心理干预

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毕业即失业”,对前途感到渺茫,社会就业机制不够完善,以及择业竞争靠关系、走后门等消极的就业思想观念,可以通过专门的专题辅导讲座,个别心理咨询,邀请已毕业且有成就的学生作亲身经历报告等形式,让他们能正确对待就业、择业问题,对就业、择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心理承受力,磨练意志,培养积极乐观的就业观。

总之,高校贫困生群体是一个需要给予特殊关注的群体,在帮助他们摆脱物质贫困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念,培养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品德高尚、志存高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海星.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11).

[2]王春霞,刘维.走出心灵的困境,重塑贫困大学生新形象[J].宜宾学院学报,2004,(9).

[3]李萍.关于弘扬贫困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的思考[J].潍坊学院学报,2005,(5).

[4]杨启梅.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05.

上一篇:高职环艺专业设计素描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探讨 下一篇: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