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峡山茱萸低产林改造措施

时间:2022-10-09 08:37:52

摘要:主要介绍了河南西峡山茱萸低产林形成的原因,并从林地清理、土壤改良、合理施肥、整形修剪、高接换优、改老残林为新林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探讨了山莱萸低产林改造措施。

关键词:河南西峡;山茱萸;低产林;改造措施

1.形成低产林的原因

品种混杂、立地条件差、管理粗放。

2.低产林改造措施

2.1林地清理

对于有杂灌的林地,要一次性全面彻底地清除,有利于后续作业。

2.2土壤改良

低产林大多数处于野生状态。林地荒芜严重、杂灌丛生、土壤板结、产量下降。通过深挖垦覆,挖除一切杂灌树蔸,抑制杂草的生长,减少或清除与山茱萸争夺养分的对象。垦覆要全面垦覆深度在20cm以上,垦覆方法同新造林。

2.3保水保肥

水平竹节沟能使整个坡面的径流形成分段截流的格局,既防止了地表径流,增加了地下径流,又可蓄水延长地下径流时间,提高土壤含水量和稳定性,同时,可阻滞部分表肥土和林地凋落物,防止养分的损失。竹节沟要组织专业队逐山统一放线,确保水平竹节沟的规整和合理设置。沿环山水平线开挖竹节沟,沟底宽50cm、深40cm,节长因地势而定,以最小投工为原则设定,但不宜太短,一般要求在1.5cm以上,太短不成其沟而变为洞。沟距依林坡度大小而定,坡度大于15°的上下沟距8m,15°以下的沟距10m。

2.4改密林、疏林为密度适中林

对株行距整齐而过密的山茱萸可酌情隔行或隔株逐步间伐。对株行距不整齐而过密的山茱萸,可按预定的株行距水平环山垦覆成带(梯),带(梯)上的山茱萸,带外的山茱萸砍除。对于间伐行或间伐株的好树,可以暂时保留,分批淘汰;对于保留行或保留株的劣树,如无保留价值,则一次挖掉,以优株大苗或较有希望的幼树补植;对有保留价值的劣树(如长势旺盛可用砧木者)可采优树枝条,实行高接换种;对林间空地大的稀林,按定点补植良种壮苗或移栽大树。栽植点上原有的好树保留,差的砍掉,空的补上,最终保持林中郁闭度在0.7-0.8。每年在垦覆、复铲、施肥的同时,对补植幼树要进行特别管理,促进其快速生长。

2.5整形修剪

由于长期荒芜和疏于管理,林冠郁闭紊乱、枝头密生、交叉重叠,徒长枝、萌发枝、病虫枝、重叠枝、内膛细弱枝、下脚枝、下垂枝等较多。修剪方法是随树设形,用抹芽、摘心、短截、疏枝、撑枝、拉枝等修剪措施,使枝条分布均匀,树冠通风透光,内膛都结果,提高产量和质量。

2.6合理施肥

山茱萸长期荒芜、粗放经营、生长发育不良、产量偏低,与土壤严重缺肥有很大关系。因此,综合垦覆,增施一定的肥料,是大幅度提高山茱萸产量的关键技术措施。施肥时可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大年以磷、钾肥为主,小年以氮肥为主;秋冬以有机肥为主,春夏以速效肥为主;大树多施、小树少施;丰产树多施,不结果或结果甚少的树少施或者不施;生长势强的树少施氮,多施磷、钾肥,生长势弱的树要多施氮肥;立地条件好的,生长势强的林分多施磷、钾肥;立地条件较差,生长势弱的树多施氮肥。667m2施肥量为尿素20-30kg,磷肥40-60kg,钾肥lO-20kg,有机肥500kg以上。施肥方法同山茱萸新造林。

2.7改老残林为新林

对于品种类型较好、株行距较均匀、生长势不过度衰老的低产林,可用截干萌芽更新。对于品种差、林相乱而尚有一定产量的林分,可选育良种壮苗,定行、定点栽植,碰在点上的老树或劣株砍除,不在点上的老树分批砍去。但栽植的幼树必须保证有必要的阳光,其上方遮光的老树枝条必须砍除,侧方庇荫的枝条需适度修剪,以利幼树苗茁壮成长。最好用3~5年生大苗造林,增施肥料,并严防病虫危害。对于病虫严重、植株稀疏不齐、生长能力极低的山茱萸则全砍、全垦,重新造林。对于一些因根系严重损伤、病虫危害等原因而造成的低产山茱萸林,应及时换砧。方法:在基干周围距基干20-40cm处呈品字形排列定植1年生山茱萸砧苗,茎干向内倾斜。砧苗成活后,在山茱萸嫁接季节,用倒切腹接法嫁接,使小砧苗成活形成庞大根系。

2.8高接换优

山茱萸劣种、劣株不少,严重影响高产稳产,应分情况逐步改造。把青头郎、笨米枣、小米枣等劣种改接成石磙枣、珍珠红等良种。在密林、结合调整密度去劣留优;在长势较旺盛的山茱萸采取高接换种或萌芽条嫁接良种。嫁接更新造林宜用多系配置,选取系间亲和力高的配组,混系造林或配系嫁接换种,以获得异株异花授粉成果率高等效果。高接换种方法:在截枝更新的同时,在首轮分枝上40-50cm处截断。对较小的山茱萸树,在首轮分枝枝长40-50cm处截断。每个主枝以及主干上,各接良种接穗1~2枝(芽)。

2.9病虫害防治

防治病虫害,要贯彻“防重于治”的原则,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生物措施和药物防治相结合,进行综合防治。严格掌握密林疏伐、整枝修剪、林地清理等技术标准。

上一篇:如何强化新的时期资源林政管理 下一篇:加强园林绿化施工管理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