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论视角下高校教学与科研选择的动因与对策

时间:2022-10-09 07:05:06

效用论视角下高校教学与科研选择的动因与对策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利用效用函数分别从政府、高校和教师角度剖析目前我国高校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制度、体制等根源,并对如何协调教学科研关系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资源有限性 效用 教学 科研

一、理论模型的建立

1、基本假设。相关主体假设:模型中涉及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部门、高校自身和高校教师三类。资源有限性假设:无论从何主体角度,用于教学和科研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如高校用于教学科研的设备、经费等,教师用于教学科研的时间、精力等。序数效用假设:教学和科研活动都能为相关主体带来效用(或效益),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这种效用难以具体量化,但可以排序。相互替代假设:教学和科研活动可以相互替代,即一定量的资源既可投入教学也可投入科研,但带来的边际效用有所不同。

2、函数模型。目标函数是相关主体在资源有限性的约束下从事教学科研活动,自主选择投^教学或科研活动的经费、时间或精力等资源,以实现总效用的最大化。基本模型是经济学中的效用模型,当坐标系中的等效用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时,总效用达到最大,相关主体的选择行为达到平衡状态,见图1。

二、效用模型下不同主体教学与科研选择的动因分析

1、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的预算约束线代表着政府对高校的经费总投入,包括教学经费和科研经费投人。在某一特定时期,政府部门的高等教育经费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坐标系中的预算约束线的位置是不变的。政府部门对高校的资源分配至少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在不同的高校之间进行分配,二是如何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之间进行分配。依现行的财政预算体制,教学经费的分配依据是学校的办学规模,一般以学生人数为标准,所以相对稳定。而科研经费则主要依据各学校的科研实力,如承担科研项目的级别、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等,不同学校间差距较大。从政府部门角度,教学经费投入带来的效用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质量和所培养人才质量和数量的提高上,时滞较长、见效较慢。而科研经费投入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来直接的、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政府对人才密集的高校更是寄予了承担经济崛起、国家振兴的厚望,制定了一系列鼓励高校科研活动的政策措施。科研投入的边际效用远远高于教学投入的边际效用,因此,政府的经费投入总是向科研实力强的高校倾斜,这也是目前很多教学型高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诱因之一。政府主体的等效用曲线及科研教学最佳组合见图2。

2、高校自身。高校的预算约束线是指高校从政府部门或企业等社会渠道获取的教学经费和科研经费总额。与政府的高校经费投入预算线不同的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尽管来源于政府的教学经费是稳定的,高校可通过强化科研投入、加强与企业合作等手段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因此,高校的经费总额是可变的,即坐标系中高校的预算约束线的位置是可变的。办学效益(效用)最大化是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根本动因和最终目标,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是高校的社会责任所在,所以教学应是高校的第一要务,但人才培养投入多、周期长、见效慢,人才培养质量难以量化且不确定性强。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教学质量如何,政府拨付的教学经费并无增减,所以对教学活动缺乏激励约束机制。而科研对高校则更具激励作用:科研活动可为高校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和员工待遇,可提高学校的科研实力和水平,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和同类高校间的排名,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因此,对高校而言,科研活动的边际效用也远远高于教学活动,明确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经济学动因,再来考察目前很多高校制定的科研导向型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薪酬机制也就不足为怪了。由于科研活动本身会影响到科研经费,所以高校的预算约束线将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内生变量,但为了简化说明,我们暂不考虑科研活动对科研经费的反作用。高校主体的等效用曲线及科研教学最佳组合见图3。

3、高校教师。作为教学科研活动直接参与者的微观主体――教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所在。其预算约束线应是进行教学科研活动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之和。在任何时期,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最为稀缺和有限的资源,因此,坐标系中教师主体的预算约束线的位置是长期不变的。教师从事教学与科研活动,分别致力于高深知识的传播与创造,都需要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教师将其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于教学和科研活动仍然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这里的效用包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回报。出于对职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热爱,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授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获得学生、教学督导、领导和同行的认可和好评,这应是投身教学活动的最大回报,也是偏向教学型的教师存在的根本原因。但以下事实不容忽视:第一,教学是师生双向的互动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还受制于很多外在因素;第二,教学活动主要是传授已知的知识,虽也需要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但在主讲科目相对固定、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艰辛复杂的脑力劳动可能变成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职业疲劳感渐增而新鲜满足感递减;第三,目前多数高校尚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教学质量高低与教师的经济利益之间缺乏关切度:教学质量奖、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评选等正向激励措施一般只涉及5%左右的教师,而评教结果最差的教师也极少受到末位淘汰、扣发奖金的惩罚,教学活动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与教学相比,科研活动对教师则更具吸引力:第一,除却社会调研环节,科研成果多是教师潜心书斋的结果,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和学术水平,受外界因素影响不大;第二,科研活动是探索未知的领域,教师必须全力以赴、深入探究,每次攻克难关之后,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永不衰减;第三,无论是论文专著,还是发明专利,科研工作容易量化,成果质量也有相对客观的衡量标准;第四,在科研导向型职称评审体制和薪酬体制下,科研活动与教师的职称晋升、薪酬奖励等物质待遇高度相关。因此,从理论上分析,科研工作比教学工作能提供给教师更大的回报,大多数教师都尽可能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活动。教师主体的等效用曲线及教学科研最佳组合见图4和图5。

三、协调好教学科研关系的对策建议

众所周知,教学和科研如同一架梯子的两个支柱,只有同样坚固和稳定才能确保高校向更高更远的目标登攀,任何顾此失彼的做法都将不利于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在深刻领会教学科研失衡原因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和消除造成上述状况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根源,合理协调教学科研之间的关系,以实现高校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双重目标。

1、政府层面。一是从教育主管部门角度出发,应针对不同类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和不同层次(部属、省属、市

属)高校的教学科研状况。制定差异化的评价体系并进行分类指导,鼓励高校突出优势、错峰发展,且不可简单化、一刀切地按科研实力进行综合排名。二是改革目前的高校办学经费预算体制,适当增加灵活度。对教学经费的拨付既要根据学生规模确定基数,又要考虑学校的办学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等情况给予奖励,以激发高校重视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三是探索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改变目前的“科研至上”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在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中加大教学工作的权重,引导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

2、高校层面。前已述及,科研工作能给高校带来直接、迅速的巨大经济利益,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而教学活动的效益则相对滞后、间接和隐性,这也是很多高校制定科研导向型发展模式和业绩评价体系的经济学动因。但我们必须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学都应是高校的第一要务和中心工作,这是高等院校区别于纯科研院所、教师区别于研究员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管理层必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在实践中,教学科研两手都要抓,双管齐下、协调平衡。鉴于“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必须加大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一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完善教师的薪酬待遇机制。浮动薪酬部分不仅考虑科研成果,也应考虑教学质量,从而体现出教学质量与教师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切度。二是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学校教务部门、院系层次应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竞赛,增加参与人数、扩大获奖面,激励更多的教师投身其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教师层面。作为微观主体,教师对教学科研活动的行为选择更多时候是对制度、体制的条件反应。只要“科研至上”的职称评审制度和薪酬待遇机制依然故我,牢记教书育人天职的号召就多少有些苍白无力。因此必须在宏观制度和体制环境改善的前提下,再谈及教师层面的问题。在处理教学科研关系问题上,作为多年从教的教师,体会有两点:第一,教学第一,兼顾科研。学生是教育的服务对象,学生是否满意是评价教师的唯一重要的标准,因此教学永远是教师的第一要务。然而高校教师毕竟不同于中小学教师,肩负传播与创造高深知识的双重责任,必须兼顾教学和科研,发挥教学科研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第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有的教师性格外向,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力和亲和力,适合教学;有的教师性格较内向,但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思维缜密,能潜心书斋,擅长学术研究;也有的教师教学科研齐头并进、全面开花。不同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把握好教学与科研的“度”,达到效用最大化的最优状态。

上一篇:杭州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研究的思考与启示 下一篇: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服装消费的几点思考